地處川北秦巴山區的巴中于1993年10月建區,該區是四川自然條件較為惡劣、人民生活比較貧困的地區之一,全區4個縣(區)既是革命老區縣(區),又都是貧困縣(區)。建區前的1992年,全區有農村建卡貧困人口91萬,近20萬人患地方病, 93萬人、80萬頭牲畜飲用水困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97元,年人均占有糧食不足300公斤,全部指標都在國家劃定貧困地區的標準以下。建區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省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區干部群眾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靠實干改變了貧困面貌、大干促進了大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巴中經驗的內容主要有:公路建設—把改善基礎設施作為扶貧攻堅的基礎工程來抓,在全區建成 “快速、方便、舒適、安全”的交通網絡。微型水利—發動千家萬戶大搞微型水利,在房前屋后打水井、建水池,解決了飲水和灌溉困難。文明新村建設—從1997年到2000年,全區有2205個社完成新村建設,占社總數的15%。新村建設是巴中經驗的核心內容。調整產業結構—改革耕作制度,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猛攻旱作農業,大力發展玉米生產,使巴中地區糧食產量在連年遭受旱災的情況下保持了穩定增長。開發人力資源—發動農民利用空閑時間改善自身的生產、生活條件,大力開展勞務輸出,全區勞務輸出由1993年的28萬人增加到1998年的55萬人,5年間勞務總收入達50多億元。
1999年初,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在關于《四川省廣元、巴中扶貧開發情況》的調查報告上批示:“巴中地區扶貧攻堅的成效說明,只要找準路子,真抓實干,就能改變面貌。巴中的經驗和他們在實踐中形成的‘艱苦奮斗,苦干興區,實干改變面貌,大干促進發展的巴中精神,對全國扶貧工作具有普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