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蔡珠兒散文的主題延伸與收攏

2017-03-13 16:01:25鐘怡雯
華文文學 2017年1期

摘要:本文討論蔡珠兒的六本散文在主題上的延伸與開展。除了論述蔡珠兒散文的書寫脈絡,也進一步指出她的散文轉折和變化。蔡珠兒以飲食書寫獲得文壇的關注,被稱為美食作家。實際上,她的散文集文化觀察、自然寫作和飲食書寫于一體,并非單純的飲食散文。她的散文起于自然寫作,而最終把關懷指向土地。她把廣東話融入散文,形成雜糅的語言與文化風格,也讓她跟臺灣以閩文化和外省藉為主的飲食文學產生區隔。廣東話之外,感情的深度也形成她的散文特色。

關鍵詞:飲食散文、自然寫作、文化觀察、情感的深度

中圖分類號:I20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7)1-0093-06

一、蔡珠兒與飲食書寫

臺灣的飲食和旅游書寫興起于上個世紀末,在這個世紀蔚為主流,飲食的風頭尤大于旅游,幾乎人人可寫,即使不以食為天,也因飲食經驗人人皆有,從年輕寫手到成名作家皆有食經,使得這股風潮沛然莫之能御,飲食書寫的量在二十年間迅速積累,成為散文底下最大宗也最顯眼的次文類。蔡珠兒(1961-)的《紅燜廚娘》(2005)原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專欄,結集出版正逢這股浪潮的高峰,蔡珠兒也成為飲食書寫的重要作家。

《紅燜廚娘》是蔡珠兒的第四本散文,在此之前,她撰有《花叢腹語》(1995)、《南方絳雪》(2002)和《云吞城市》(2003)三書。若以主題劃分,《花叢腹語》是自然寫作,《南方絳雪》則融自然寫作于飲食經驗,《云吞城市》是香港文化觀察,可謂包羅萬象,治民情風俗時事八卦于一爐,寫得火辣生猛,當然少不了蔡珠兒最拿手的飲食題材。

《南方絳雪》和《云吞城市》的書名并不標榜飲食,內容也不悉寫飲食,不過,飲食卻是化整為零,成為不可或缺的主題,特別是在《南方絳雪》一書,既有承《花叢腹語》而來的自然觀察,亦有得心應手的飲食書寫,而且飲食散文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由此可以見出,飲食書寫是蔡珠兒的強項。就寫作脈絡而言,《南方絳雪》之后應該推出的是《紅燜廚娘》,然而她先完成了《云吞城市》。此書原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專欄,千余字的短文竦爽犀利,是雜文和散文的混合體。蔡珠兒以外來者的身份寫混血城市,夾議夾敘,活色生香。她觀察的位置是隴隴拉拉①,從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角度入手,褒貶現實,品評人物,這個張愛玲筆下的傾城,九七論述中被稱為夾縫中的城市,在她筆下變得充滿活力。她用得最好最出色的修辭跟想象,多半跟飲食有關,書名可見出端倪:香港可以云吞概括,約略可見蔡珠兒的興趣所在。

《云吞城市》之后而有《紅燜廚娘》,再有《饕餮書》(2006),主題逐漸集中于飲食書寫,文化觀察的興趣成為基底,六年之后出版《種地書》(2012),則集饕餮與女農一身,從市場、餐桌到土地,往下扎根,兜了一圈回到她最早的關懷——第一本散文《花叢腹語》里那些跟自然和土地相關的一切。《種地書》延續蔡珠兒精雕細琢的修辭,奔放的情感,因為下接地氣,底蘊深厚,足以擺脫美食家(foodie)或饕餮(gourmande)只問口腹的耽欲之名。美食作家腳踏實地掘土耕耘,土耕筆耕,跟相對單純的《紅燜廚娘》又有了不同的風貌。

蔡珠兒的飲食書寫總是有著起伏變化,不是制式或復制式的寫作。類型散文是兩面刃,它的特色同時也是限制,極易形成模式化寫作,于是創作變成復制,風格變成框架。就論述角度而言,我們當然可以把蔡珠兒的散文放到飲食書寫的脈絡,不過,這條看似理所當然、也相對簡便的路徑很容易遮蔽了她的特色,也難以看到她的轉折和變化。

二、從自然寫作到文化觀察

回到蔡珠兒的《花叢腹語》。相較于同輩,蔡珠兒的寫作時間不算早,三十四歲出第一本書時,她住在倫敦,寫的卻是臺灣的植物筆記。她自稱這是“一本植物愛好者的獨白私語”②,寫作的動力是童年時住了兩年多的花蓮龍溪,自序《木瓜溪有個綠小孩》追溯這段記憶:

我終于愈來愈了解,為什么見到各種花草樹木,我總感到似曾相識、親切眼熟,沒有來由地悸動興奮,心底掃過一陣電波似的狂歡。這必須追溯到記憶的源頭,木瓜溪上游那個蓊郁明媚的山村。新鮮潔白的幼年記憶,像棉花吸水般飽蘸了植物的顏彩與氣味,成為我終生揮之不去的渴慕,最初也是永遠的厚重鄉愁。③

第一本書雖是初胚,卻往往蘊藏了日后創作的關鍵,那里頭可能有一種創作的初衷和直覺,熱情與光芒,或許并不完美,更可能是成名之后,讓作家有點羞以面對的青澀之作。初胚沒有太復雜的技術,卻蘊藏了最個人的初始經驗,乃至日后被反復處理被深化的概念。《花叢腹語》乍看跟蔡珠兒后出的散文表面看來沒什么關聯。它是濃縮版的植物素描,加入了作者自身的觀察和情感的投射,以主題論,可以歸入自然寫作。④這些精致的短文更像是蔡珠兒的試筆,文字密度高,意象綿延,對色彩和氣味有著異常敏銳的感受,描述對象時總是窮盡筆力,從以上引文可見她喜歡形容詞和副詞的敘事風格,這也是她日后用來寫作飲食散文的方式。序文是此書最長的散文,如果沒有這篇說明性的長序,這本散文便失去著力點。《花叢腹語》的鄉愁意義有兩層,一指童年時居住的花蓮,二是對自然和土地的興趣,也是日后她會種地的遠因。蔡珠兒自陳這本書是腹語,她躲在植物的后面,猶抱琵琶半遮面,通過層層的象征和故事寄托自身的感情。

她的第二本散文則擺向離自身經驗更遙遠的寫作方式。《南方絳雪》是深化復雜版的《花叢腹語》,篇幅增長之外,還加上文化批判的寫作技術,脫去《花叢腹語》的拘謹和小心,顯得奔放恣意。《花叢腹語》的序文“木瓜溪有個綠小孩”文末有兩個希望:第一,下本書不必再等七年,第二,人類植物學和香料志希望有更好的發揮。事實上,《南方絳雪》出版時正好距離第一本散文集七年;第二,蔡珠兒確實朝向人類學和香料志的寫作。《丁香的故事》對丁香有以下兼具詩意與批判的敘述:

我要寫一個丁香的故事,但猶豫著該用右手寫或左手寫?左手觸摸了故事里的神秘、懸疑、冒險、血腥、殘殺、戰爭,還有濃得化不開的異國情調后,不免就喜孜孜寫成一出熱熱鬧鬧的動作片腳本。左手冷嗤一聲搶過來,立刻改寫成一鏗鏗鏘鏘的批判理論個案,斥陳帝國主義的貪婪橫暴,同情被壓迫者的反抗斗爭,剖析商品經濟的剝削與矛盾,控訴資本主義黑洞一般的吞吐邏輯。

最后我決定,要用鼻子和舌頭來寫,但是交給左右手輪流■抄。⑤

在蔡珠兒的筆下,左手是文學,右手是文化批判,兩者她都喜歡,但是最愛的還是跟味覺和嗅覺相關的感官體驗。事實上,這段引文正是蔡珠兒的散文特色,引文可視為她的寫作自況。《南方絳雪》收入的散文既是文學也有文化趣味,既是散文也可當成定軟論文,批判倒未必,蔡珠兒的長項仍在抒情和敘事。《丁香的故事》結構如同論文,既有人類學的視野,又同時有香料史的知識,丁香是南洋香料,它的過往是血淚斑斑的殖民史。《冷香飛上飯桌》則寫芫荽,無論丁香或芫荽,都有東西方文化的撞擊,正如蔡珠兒視為第二故鄉的香港,是中西文化的雜糅之地。

《今晚飲靚湯》寫港人無湯無以為繼的飲湯文化,蔡珠兒的標題深浸港味,這篇散文的自傳性質不算少,但是敘述他人的生活更多,她在《種地書》表示,叨叨絮絮講自身的經歷是自曝其短。⑥這層見解或誤解可能成為前三本散文最重要的特質,她要透過許多事件和意象遮蔽自身,自我設限寫散文,卻意外形風格。在《種地書》之前,她的個人生活是點狀的,離自傳式的散文較遠,主要圍繞著飲食或者文化,我們看不到她大面積的書寫自身。

三、如何把香港寫到“出汁”⑦

《云吞城市》是值得討論的個案。它在散文和雜文之間,蔡珠兒的敘事視角拿捏得宜,一方面讓散文跟自身保持距離,一方面又側身其間夾敘夾議。例如《春瘟即景》:

仲春三月,紅綿似火,漫山開著粉白的春花梨,灰頭鷦鶯在草叢喵喵亂啼,噪鵑高飛唳叫,一聲遞一聲愈叫愈快活。然而大好春光隨風吹進城中,卻被膠凝在街角固步不前,路人戴著大口罩行色匆匆,露出的雙眼充滿戒備,對擦身而過的春神毫無所覺,因為他只見到瘟神。戰云像春霧般稠密,瘟疫如幽魂般飄忽,來日大難口燥舌干,然而今日相見也無法喜歡,因為政事虛浮混亂,財政的瘀紅赤字還腫脹未消,高官買車的事件又演成青黑的國際丑聞,高升的失業率也趁機倒打一耙,內憂外患夾擊,烏煙另加瘴氣,真是愈窮愈見鬼。游人嚇得不敢來,本地人則嚇得不敢北上,連外出都戰戰兢兢,商場街頭一下子忽然清冷起來,一只黃紋赤尾蝶悠悠然飛過銅鑼灣。⑧

2002年春天,SARS襲港,春瘟跟著春天來。《春瘟即景》不只寫了被煞的香港如何惶惶不可終日,同時也寫香港的時運不濟,政事頹唐,昔日香江風華不可復得,真正成了“傾城”。沒有特定的事件和人物,寫共相很容易成為浮泛的敘事,這種類型的散文并不好處理。不過,此文雖寫共相,卻別出心裁挑了特殊的角度切入。引文是散文的第一段,她把“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丘遲《與陳伯之書》)的場景引到香港,由此可以看出蔡珠兒的中文系背景以及承《花叢腹語》而來的自然寫作功力。春日美景無法安撫或感動港人,南國的木棉、梨花、流鶯、杜鵑和赤尾蝶的撩人春色下,在恐懼和時局夾縫中惶惑生存的港人無心欣賞。公共場所風聲鶴唳,醫院成了重災區、到黃大仙不再求財而是求最基本的平安。不僅如此,蔡珠兒尚挖掘出香港跟疾疫不光明的過去,香港腳的污名和香港流感令它在全球的疾病史中留名。末了,此文以維多利亞港黃綠的樟樹喻貧病交加的港人臉色,黃綠的樟樹其實是由黃轉綠,然而為了對應香港的江河日下,成了由綠轉黃。

《云吞城市》以中文和粵語的混雜寫混血香港。香港是一個以廣東話為口頭語的地區,書面語是中文,殖民地身份使英文又具有優勢地位。不是正統英語(english),而是外國人聽半懂的港式英語(chinglish),蔡珠兒在《如何學好破英文》一文名之為“土炮英語”⑨。跟所有英殖地國家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樣,英語跟當地文化雜糅之后,發展出“不純”的語言特色,沖擊英語的正統和典雅,帶來民間的活力。

香港百年來的殖民,已經讓它的文化具有中西文化的雙元混雜性。在文化論述中,香港深受“借來的空間”、“借來的時間”(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觀念的影響。曉士(Richard Hughes)在一九六八年提出這個觀點,充分顯示在主權移交中國之前的香港夾縫性(gap-ism)特色。香港的歷史打造了它的混雜性和夾縫性,它既是一個以“中國人”為主要人口構成的城市,卻也因為殖民身份而使文化有混血性格。它和中國其他的城市不同,位于中國邊緣的地理位置歷史地隱喻了它的不純粹,不純粹形成香港的本土主義,或者為“香港性”奠下基礎,正如周蕾說的:“香港最獨特的,正是一種處于夾縫的特性,以及對不純粹的根源或對根源本身不純粹性質的一種自覺”⑩,《云吞城市》深得這種自覺的混雜之味,把握到它的混血性格,寫出香港的不純粹性以及庶民性格,這正是香港的魅力來源。《如何學好破英文》和《香港怪貓》可謂深得神髓。說到底,蔡珠兒臺灣、倫敦和香港的三地經驗,特別和“混血”對味,她搬到香港時近九七大限,香港的好日子近尾聲。她喜歡香港的雜糅,也接受它的苦難,香港的美丑好壞她都能欣賞,返港有返家的歸屬感。

能夠“融入”的香港經驗對蔡珠兒非常重要,“融入”的重要關鍵之一是廣東話。惟有廣東話可以把香港寫得淋漓盡致,寫到“出汁”。一如周星馳的電影,廣東發音和國語配音的效果(笑果)仍然是有頗大差距的,廣東話的精氣神只能在它自身的語言脈絡里煥發神采。李歐梵稱贊《云吞城市》寫來“地道”,指出蔡珠兒對香港風土人情非常了解,日日漫游在街頭巷尾,閱讀報章雜志的報導,品嘗民間美食?輥?輯?訛。李歐梵所列舉的事件當然“地道”,然而要表現這種地道的香港味,不能不用廣東話。在香港的九七論述中,粵語正是區隔香港跟中國的差異利器,也是香港性的來源,用來對抗中國中心的最有力證據。

如果不懂粵語,要如何寫香港男人“睇波”、“講波”的文化,又如何批判“好波”、“友誼波”的男性中心觀點?不懂粵語,這篇寫港人足球文化的《波與蛋》根本無從著力。《十八平方呎》寫港民的住房問題,住籠屋的港民一早共享的廁所被后來者搶先,他的飆罵是把食物和排泄物并舉:“X!昨晚沒吃飽,一早趕著去食屎嗎?食多點撐死你啦!”這三句畫龍點睛的話,最能捕捉廣東文化的粗鄙無文,出口成臟(性器官之外,尚包含排泄物)。吃和拉都是重要的民生問題,然而把食物置換成排泄物,是粵語罵人文化的邏輯。其他如衰仔、衰佬、傻婆等看似罵人的稱謂,其實是歧義詞,有時可以帶著親昵的意味,衰佬可以用來稱味丈夫,衰仔稱兒子,然而只能自用,別人用了便成罵詞。《鬼》亦能看出香港的殖民地性格,在這崇洋的島嶼,鬼不是貶抑之詞,鬼有高人一等的意義,華人再洋派,只得個番字而已。

以上例子皆能說明《云吞城市》為何能夠掌握香港文化的神髓,為何能觸及香港的靈魂,又如何地道。蔡珠兒作為美食作家似已成定論,然而這個標簽似乎讓人忽視了《云吞城市》的特殊之處。臺灣歌手羅大佑可以唱出港人的時代精神,蔡珠兒這本散文亦可寫盡港人的心聲。固然有些短文鋒利如匕首投槍,然而筆帶感情,正如蔡珠兒所說的,香港是她的家,寫這本書時,她已定居香港七年,飲食和生活習慣港化,喜怒哀樂與港民與共,甚至去參加七一游行。魯迅的匕首投槍背后,是恨鐵不成鋼的家國之情。蔡珠兒的短劍光芒,折射她跟香港唇齒相依的情感。

《云吞城市》既有生命經驗亦有思考深度,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深度,借沈從文的感性說法,那是對香港懷了不可名狀的愛。關于情感的深度,我寫過一段文字如下:“散文是生命經驗的折射,在這個前提下,無論哪一種類型的散文,都不可能‘無我,從歷史文化的抒寫到個人情懷的抒發,無論是批判或抒情,它必須建立在‘我的主觀情感或者觀點下。生命經驗的厚度和思考的深度是構成好散文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少人關心情感的深度。情感可以一層層地架設,埋線,充滿隱喻而仍然行云流水”?輥?輱?訛,蔡珠兒的香港書寫正是具備了三者,生命經驗、思考和情感足以讓我們體察香港的世俗人情。

《云吞城市》之后,蔡珠兒的筆放得更開,她把廣東話更頻繁的融入后出的三本散文,《紅燜廚娘》、《饕餮書》和《種地書》的飲食書寫都因此而畫龍點睛,也讓她跟臺灣以閩文化和外省藉為主的飲食文學產生區隔。《云吞城市》之所以值得關注,意義在此。

四、生活必需大于寫作

散文的文類特質是個人性情和情感的流露,小說家王安憶《情感的生命》有一篇文章論及散文和感情的關系:

散文,真稱得上是情感的試金石,情感的虛實多寡,都瞞不過散文。它在情節上沒有技術可言,同語言的境遇一樣,它有就是有,沒就是沒……它的情節是原生狀的,扎根在你的心靈里,它們長得如何,取決于心靈的土壤有多豐厚,養料有多豐厚。

王安憶把情感視為散文最關鍵的因素和條件,強調情感在散文的位置,情節和人物都是經過情感選擇和折射后的產物;心靈的土壤和養料的譬喻看似抽象,其實跟生命經驗的積累和情感的深度有關,兩者都是滋養心靈的養料。當然我們可以說,是香港滋養了蔡珠兒,然則蔡珠兒的性情跟香港或有相通之處,才能碰撞出火花。香港投射了她對自身的家園想象,能夠讓她行山玩水,自家有院子可以挖土種地,請客吃飯辦party,香港迭合了最早的生命體驗和現代經驗,是童年與現代生活的混合和重迭,容許她游藝其中。此時她有閑有興致,木瓜溪那個綠小孩在香港找到了她的樂土。

我們可以進一步提問,為什么是香港?

用蔡珠兒寫丁香的形容答曰:“熱鬧、歡喜、親切、家常,丁香和民歌一樣,只屬于熱愛生活、質樸自然的人,而且要扎根在土地上。”香港正好具備這些條件與特質,更正確的說法是,是蔡珠兒“發現”了香港熱鬧、歡喜、親切、家常的特質,找到特別的書寫視角。或許這正是聽搖滾樂作菜的蔡珠兒自身個性的寫照,她寫做菜和飲食確實也活跳熱鬧如搖滾樂。同為飲食散文,林文月《飲膳札記》寫得淡定平和,不慍不火。她治菜如治學,宴客要寫筆記,記錄菜單、宴客日期和客人的名字。《飲膳札記》敘述烹調的細節不厭其煩,飲食扣緊過往的人事和記憶,勝地不常,盛筵難再的感嘆,使《飲膳札記》帶著懷人憶舊的唏噓。

蔡珠兒則形容請客做菜如同打仗,請客現場宛如新書發表會,可見她的飲食書寫如何跟前輩形成對比。如果林文月的《飲膳札記》是文火慢燉,蔡珠兒的《紅燜廚娘》和《饕餮書》則如熱火爆炒,一貫的快節奏,逼逼迫迫聲聲入耳。蔡珠兒自謂寫書時熱情沖動,如粵語說的“有火”,有時膽粗粗、懵查查寫下來,要到后來重新修改,如同“回鍋翻熱加料新炒”?輥?輵?訛。標題也下得“有火”,如《我愛你,就像鮮肉需要鹽》《粽子、傻子與魔鏡》,快人快語。香港作家董橋名言:鍛字煉句是禮貌。在蔡珠兒那里,鍛字練句不只是禮貌,還是以針掘井的苦差,務求巨細靡遺,抽絲剝繭逼進核心,語不驚人死不休,可比修練,令人明心見性:“文字讓我看到自己,察覺諸多塵埃斑疤,每寫一篇,對世界萬物,就多一點了解同情。”董橋有名士氣,蔡珠兒乃是深得紅塵滋味的紅燜廚娘。她尚且自稱老蔡(《老蔡肉粽》)、傻婆(《傻婆荷蘭豆》),周星馳在電影里慣常扮丑娛人,蔡珠兒用了具有扮丑效果的廣東話自我揶揄,卻是因為對鍛字煉句的自信。

到了《種地書》,廚娘還身兼農婦,掘地種菜,挑燈夜耕之余,還生了一場要化療的病。散文是這么一種直面生活的文類,經驗只嫌少不怕多,只恐生活單調乏味,沒有變化。王安憶談散文時特別強調經驗的重要:“它是有什么說什么的,它是你的真實所感與真實所想,你只有一個表達的責任。那么,我們的真實所感與真實所想的質量,便直接地決定了散文的質量”,按照這樣“有什么說什么,真實所感所想”的邏輯,歷練或經驗對創作者是必要的,吃苦挫敗生病打擊,人生低潮以及背光的那面,都是寫作者應該欣然接受的,這是給寫作者的禮物。或者用王安憶的說法,那是真實所感所想的質量。殘酷的是,通常是不幸才能帶來心境的變化和境界的提升。

清詩人趙翼說的:“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然而不幸和滄桑有時竟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散文是如此困難。缺乏不幸不成,不幸太過強大也不成,那會讓人倒地不起,失去創作的余裕。蔡珠兒把住院喻成進廠維修,又說像去了一趟外層空間。動完手術看跑馬,看診之余還有心情逛墳山,把電療當做Spa,燒菜做飯,散步運動,沒把自己當病人。她用蘇珊·桑塔格的說法自我開釋:郁悶和創傷,根本就是人間的基本事況。?輦?輮?訛寫生病跟做菜種地一樣,都有置身事外,用旁觀者角度看自己的堅強和樂觀。文化觀察的對象換成自己,于是,擅長把自己藏起來,把舞臺留給別人的蔡珠兒開始寫自己。生病打開了她的自我設限,意識到這世界沒什么不得不的堅持,放手去寫,反而讓《種地書》有了前所未有的自在和瀟脫:

種地有自然法則,生病何嘗不然,我只管認真去治,其他的都交給上天,靜靜看天,何其自在輕松。

《種地書》于是不只有自然寫作、飲食書寫,也有對土地的情感和知識。她寫整地和制作有機肥,苦樂參半的勞作,種地的樂趣和辛酸,以及收成的狂喜,精彩細膩,完全不亞于她的飲食散文。有了泥土和汗水的澆灌,做菜的手接上地氣,蔡珠兒這本書的飲食書寫益加顯得底蘊深厚。《種地書》得了天時地利,她如此反省自己的寫作技藝:

以前還在迷飲食,著意社會文化,孜孜所思,夸夸其談,寫法則多長句和修辭,形容詞堆砌披掛,抓到個意象,非濃浚重染,釘死不放,非趕盡殺絕不可,粵語謂之“畫公仔畫出腸”。

相較于前五本書,《種地書》也有更強的自傳性。自傳性固然不是散文的必然條件,然而前面提過,散文依附作者而生,是一種實戰實作的文類,無可回避。相較于詩和小說,散文也是宜于中年的文類,吃過了苦頭,嘗到了生命的百般滋味,正是散文的好時機,這時候,即便不想叨叨絮絮說自己,也會因創作的本能不得不把自己供出去,蔡珠兒是最好的例證。

《種地書》固然在主題上有些蕪雜,卻像是前五書的總結和延伸,所有的主題類型在這本散文里重新統整,包括旅行書寫。這是隱藏在蔡珠兒散文的重要主題,只是鋒芒被飲食所蔽。異國經驗收束到飲食書寫,成了飲食的一部份,以致于讓她被貼了標簽變成“美食作家”。蔡珠兒寫作至今總共出版了六本散文,產量不算多,卻也不少。她的解釋是生活中有太多好玩的,賞花做菜,爬山旅行,都比寫作舒坦。顯見她的生活遠大于寫作。寫作實難,幸好蔡珠兒玩心很大,那是一片沒有盡頭的土地,足以提供不絕的靈感源泉。

① 廣東話,即縫隙。

② 蔡珠兒:《木瓜溪有個綠小孩》,《花叢腹語》,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版,第7頁。

③ 蔡珠兒:《花叢腹語》,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版,第7頁。

④ 自然寫作近四十年來在臺灣已經相當成熟的發展,相關的論述詳見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臺北:大安2004年版。

⑤ 蔡珠兒:《南方絳雪》,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版,第34頁。

⑥ 蔡珠兒:《后記:汪老先生有塊地》,《種地書》,臺北:有鹿文化2012年版,第257-258頁。

⑦ 寫到“出汁”相當于寫出精氣神,淋漓盡致的意思。

⑧ 蔡珠兒:《春瘟即景》,《云吞城市》,臺北:聯合文學2003年版,第45-46頁。

⑨ 蔡珠兒:《如何學好破英文》,《云吞城市》,臺北:聯合文學2003年版,第215頁。

⑩ 周蕾:《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九十年代香港的后殖民自創》,《寫在家國之外》,香港:牛津大學1995年版,第101頁。

參考書目:

王安憶:《情感的生命》《我讀我看》,臺北:一方2002年版,第95-125頁。

周蕾:《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九十年代香港的后殖民自創》《寫在家國之外》,香港:牛津大學1995年版,第91-117頁。

蔡珠兒:《花叢腹語》,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版。

蔡珠兒:《南方絳雪》,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版

蔡珠兒:《云吞城市》,臺北:聯合文學2003年版。

蔡珠兒:《紅燜廚娘》,臺北:聯合文學2005年版

蔡珠兒:《饕餮書》,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版。

蔡珠兒:《種地書》,臺北:有鹿文化2012年版。

蔡珠兒:《談寫作》《聯合報副刊》,2014年9月29日。

鐘怡雯、陳大為主編:《馬華散文史讀本(1957-2007)I》,臺北:萬卷樓2002年版。

(責任編輯:黃潔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操美女免费网站|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色悠久久久| 尤物国产在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91精品专区| 不卡视频国产|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久久综合五月|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91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国产三级毛片|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国产二级毛片|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天天综合网色|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色99|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欧美国产在线看|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丁香婷婷激情网| 88av在线| 欧洲av毛片|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911亚洲精品|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亚洲小视频网站| 久久五月视频|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