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瑤++魏鵬



摘 要:依據遼西低凸起中南段古近系東營組層序的巖心、測井及地震等資料,對此地區沉積體系的演化特征進行研究,認為研究區內東營組層序地層自SQd3層序至SQd1層序,隨可容納空間逐漸減小,湖泊體系的范圍逐漸縮小,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范圍逐漸擴大。并結合構造演化特征,編制了研究區內東營組層序沉積體系演化圖。
關鍵詞:遼西低凸起 東營組 沉積演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P61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b)-0067-03
The Research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Paleogene Dongying Formation and Depositional System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entral-south Liaoxi Salient
Huang Xinyao Wei Peng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610059,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depositional system evolution in study area i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re, seismic data, logging data and other geological data. And come with the result that as the gradually decreases of accommodation, the region of lake system gradually retreated and the region of braided delta system gradually developed, during the deposition period from SQd1 to SQd2 in the study area. Combined wit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the sediment evolution ichnographies of Dongyi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re made.
Key Words: Liaoxi Salient; Dongying Formation; Depositional System Evolution Chariticristics
1 區域概況
遼東灣盆地位于渤海灣盆地東北部地區,為渤海灣盆地一個次級構造單元,是下遼河坳陷向海域的延伸部分[1-3]。整個盆地可分為“三凹兩凸”5個次級構造單元,自西向東分別為遼西凹陷、遼西凸起、遼中凹陷、遼東凸起和遼東凹陷。其中遼西低凸起西接遼西凹陷,東鄰遼中凹陷,沿遼西1號斷層呈北東東方向展布,為此文的研究區(見圖1)。遼東灣古近系地層自下而上分別為孔店組、沙河街組和東營組,分別對應著遼東灣古近紀裂陷沉降的3個階段,即古新世-始新世中期的伸展張裂陷階段,始新世晚期-漸新世早期后熱沉降階段及漸新世東營期走滑拉分與再次裂陷階段[4-5]。
2 層序劃分特征
根據對遼西低凸起的構造特征和巖心、測井、地震剖面資料的綜合分析,可以將遼東灣地區古近系劃出14個三級層序。其中古近系東營組可劃分為SQd1、SQd2、SQd3三個三級層序(見圖2)。[6]
SQd3層序地層大致與東三段地層相當,底界面為一超覆不整合界面。由于東三段是古近系晚期盆地裂陷活動開始的時期,部分地區東三段地層較薄或被剝蝕。在巖心資料中可見進積型準層序組,反映了水體逐漸變淺的特征。
SQd2層序地層大致于東二下段地層相當,底界面為一超覆面,與SQd3層序為整合接觸。此沉積時期為強烈的斷陷期,從巖心資料上看,研究區自下而上表現為水體逐漸變淺的進積型準層序組到水體逐漸變深的退積型準層序組。
SQd1層序地層大致相當于東二上段和東一段地層。由于裂陷活動的減弱,可容納空間的增加量迅速減小,研究區內的SQd1層序整體上表現為湖退的沉積序列。
3 沉積體系分析
結合測井曲線形態、地震相及巖心資料綜合分析,認為研究區內東營組地層主要發育有辮狀河三角洲前緣、前辮狀河三角洲、濱淺湖及深湖-半深湖等沉積體系。
3.1 辮狀河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由向上變細的中-細砂巖、含礫細砂巖、細粉砂巖組成。其中東一層序發育底沖刷,底部含礫石,具有定向性,分選較好,含礫砂巖為中-細砂,可能為斜坡上滑塌少量礫石沉積。
河口壩為由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細砂巖組成的向上變粗的反韻律構成。發育有水平層理和沙紋層理,東一層序部分層段見含碳屑砂巖。
遠砂壩沉積的巖性較河口壩略細,同樣為向上變粗的反韻律,巖性自下而上為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粉-細砂巖、細砂巖。可見浪成沙紋層理、擾動構造、波狀交錯層理。東二層序部分可見含油侵的塊狀砂巖。
3.2 湖泊相
湖泊可根據洪水面和枯水線分為濱淺湖亞相、半深湖-深湖亞相。研究區內東營組地層沉積以發育濱淺湖和半深湖-深湖亞相為主。
濱淺湖亞相主要為大套泥巖和粉砂巖互層,為砂壩和砂泥混合灘。自然電位曲線表現為微齒狀曲線中夾有少量鐘型曲線,反映了泥巖中含有少量粉砂、細砂。
半深湖-深湖亞相主要發育在浪基面以下水體較深的環境中,為還原環境,可見深灰色粉砂質泥巖,具塊狀構造,偶見碳屑和以介形蟲為主的生物介殼。
4 沉積體系演化特征
4.1 沉積體系演化的控制因素
研究區內沉積體系的演化主要受構造活動、西部物源以及遼西1號斷裂的控制。SQd3層序沉積時期為裂陷活動的開始,物源主要為來自西部的綏中水系。到SQd2層序沉積時期斷陷活動達到最大,再到SQd1層序沉積時期裂陷活動逐漸減弱,物源從北西方向持續注入,可容納空間在3個三級旋回間持續變小,直至SQd1層序沉積時期,西北方物源少量溢出遼西低凸起最高處,沉積物跨過遼西1號斷裂,進入遼中凹陷。
4.2 沉積相平面展布特征分析
通過單井資料、地震剖面及巖心資料等綜合對比分析,SQd3層序沉積時期,盆地裂陷活動開始,可容納空間增大但沉積物供給量不足,主要發育有濱淺湖到半深湖-深湖沉積體系(圖3a)。SQd2層序沉積時期,盆地的斷陷活動最為強烈,表現為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面積擴大,湖泊面積縮小,反映了可容納空間在此沉積時期內持續逐漸變小(圖3b)。SQd1層序沉積時期,研究區的沉積水體深度持續變淺,以發育辮狀河三角洲前緣為主,且三角洲沉積體系的面積較前兩個層序沉積時期擴大,但平均沉積厚度較SQd3層序和SQd2層序減小(見圖3c)。
5 結語
(1)研究區內東營期沉積體系的展布主要受盆地構造活動變化的影響,自SQd3層序到SQd1層序,盆地構造活動表現為弱-強-弱。
(2)研究區東營期沉積體系的展布表現為:自SQd3層序到SQd1層序,隨可容納空間的減小,湖泊體系的范圍逐漸縮小,三角洲沉積體系范圍逐漸變大,且在SQd1層序沉積時期,可容納空間達到最小,西部的物源供給越過遼西1號斷裂,沉積物進入遼中凹陷。
參考文獻
[1] 徐長貴,任健,吳智平,等.遼東灣坳陷東部地區新生代斷裂體系與構造演化[J].高校地質學報,2015,21(2):215-222.
[2] 賈楠,劉池洋,張功成,等.遼東灣坳陷新生代構造改造作用及演化[J].地質科學,2015,50(2):377-390.
[3] 徐長貴,朱秀香,史翠娥,等.遼東灣坳陷古近系東營組泥巖對油氣藏分布的控制作用[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9,30(4):431-437.
[4] 董艷蕾,朱筱敏,李德江,等.渤海灣盆地遼東灣地區古近系地震相研究[J].沉積學報,2007,25(4):45.
[5] 呂丁友,楊明慧,周心懷,等.遼東灣坳陷遼西低凸起潛山構造特征與油氣聚集[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9,30(4):
490-496.
[6] 陳清華,劉澤容.遼東灣盆地南部下第三系構造巖相分析[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18(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