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含笑
摘 要:在“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背景下,建筑產業化是建筑業轉型的必由之路,該文主要討論了“一帶一路”的基本要義,建筑產業化的內涵、優點和局限,以及建筑工業化和工程總承包促進建筑產業化等問題。“一帶一路”將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陸續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聯互通及貿易投資的便利化等措施。在“一帶一路”的號召下,建筑業向國外發展已經成為下一步重要走向,高效率和低成本使得建筑產業化備受青睞并迅速發展,在“一帶一路”影響下,一些大型建筑企業紛紛抓住機遇向產業化轉型。
關鍵詞:建筑產業化 建筑工業化 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TU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b)-0169-02
2013年9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時提出,為了能夠讓歐亞各國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更加深入地合作,我們有必要進行合作模式的創新,一起進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立,逐步從線到片,慢慢地形成區域之間的大合作。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出訪東盟國家時提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據中國經濟網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這些國家大多數經濟都處于上升期,合作的前景比較好。我國需要重視與這些國家的合作,不斷地提高我國在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中的地位,推動我國中西部地區和附近國家的對外開放,實現東部沿海的經濟轉型和升級,從而形成新的開放格局。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特別重視西部大開發,我國和中亞以及歐洲國家之間經貿合作也必然會不斷增加。
建筑產業化對于我國而言,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產業化的發展轉變了建筑生產方式,從以往粗放型逐步轉變成了集約型,這也是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大勢所趨。建筑產業化的優勢是可圈可點的,并且這種方式已經獲得了絕大多數建筑企業的認同,但是,根據相關統計,我國每年都會增加20億m2左右的建筑面積,這個數據占了全世界的一半,并且其中14億m2是住宅面積,占這個數據的70%以上,并且我國建造住宅時,模式還是粗放式模式,產業化比例仍低于1%,發展的規模還非常小。現在,我國建筑產業化實踐的過程中,主要還是公益性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商品住宅則非常少。與其相對的是,我國經濟發展對建筑行業的要求、建筑業自身發展階段以及社會對建筑業的期望已形成“倒逼”機制,促使建筑業向建筑產業化轉型。這對建筑企業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難得的歷史機遇。
建筑產業化主要需要建筑工業化發展和向工程總承包轉型這兩方面,同時再加上施工過程中應用的BIM和3D打印這類新型技術等協同。
產業化使得我國建筑從粗放發展走向可持續發展,而在建筑產業化的過程中,建筑工業化是其基礎。建筑工業化指的是通過現代化的運輸、制造、安裝以及科學管理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利用其代替以往建筑行業中效率、水平較低并且比較分散的手工生產方式,其標志則是建筑設計的標準化、構配件生產工廠化、施工機械化和組織管理科學化。工業化的裝配式施工可以節約資源成本,保護環境,提高效率。正如成功的實例:長沙小天城。
“小天城”由湖南遠大科技集團旗下的遠大可建公司所建造,樓高200多米,建筑面積18萬m2,包括3.6 km的步行街、19個10 m高的大廳,可容納4 000人的工作場所及800戶住宅。“小天城”由1 200位工人晝夜開工拼接,耗時19 d完工,除雨雪天停工,有效工期僅12 d。該大樓于2015年3月建成,以“樂高”堆積木的方式組合起來,采用可持續建筑模塊化材料,95%的工程量在遠大工廠內完成。大樓外墻采用多種特有技術,據稱比常規建筑節能80%。該大樓主體結構均由鋼架構成,材料工廠預制達93%,可抗擊9級地震。施工時,一幢樓減少15 000車混凝土運輸,沒有揚塵。該大樓室內空氣100%來自室外,沒有交叉污染,PM2.5過濾99.9%,比室外空氣潔凈100倍,外墻20 cm保溫,4層玻璃窗,新風熱回收,冷熱電聯產,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約1,2萬t,減排PM2.5約46 t,同時擁有一天3層,飛向藍天的施工速度,是建筑工業化的完美體現。
產業化的實現不僅需要建筑工業化的應用發展,還需要朝工程總承包轉型。工程總承包是當今國際建筑市場上一種流行的建設項目管理模式,其中以EPC業務模式為主,形成完整的建筑產業鏈。
何為EPC,EPC模式的優點是什么?作為工程總承包典型模式之一的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即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在EPC模式中,Engineering不僅包括具體的設計工作,可能還包括整個建設工程內容的總體策劃以及整個建設工程實施組織管理的策劃和具體工作,Procurement是指整個建設工程的采購,包括工程建設的大型設備、附屬設備以及建設過程中的材料,Construction是指施工總承包的建設過程。在EPC模式下,業主僅僅需要將自己的要求和投資的意圖說出來,工程必須達到其運行的標準,其他工作可以通過工程承包單位開展;業主也不需要進行監理工程師的聘請來進行工程的管理,自己或者委派業主來進行工程管理;工程總的承包商需要承擔絕大部分的風險。轉型為工程總承包的工程成本帶來大幅度降低,企業產品競爭力加強,工程效率也得以提高,可以形成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的完整建筑產業鏈。
建筑產業化對于建筑企業,建筑行業,乃至整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具有如下重要意義。
(1)對于企業。
①降低工程成本:節省建材消耗、施工及后續維護費用。
②提升施工效率:增強工程進展可控性,加快施工進程和投資收回速度。
③優化建筑品質:提高建筑性能,延長使用壽命。
(2)對于行業。
①促進技術創新: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及關聯產業的技術創新。
②推動產業升級:通過改造傳統建筑方式的痛點,促進建筑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應對行業成本上升等壓力,推動建筑產業升級。
(3)對于經濟。
①實現節能環保,促進可持續發展:節能、節水、節電、節材,引領綠色建筑發展潮流。
②推進對外發展:利于建筑企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對外承包工程的發展。
③轉變發展方式:有利于高質量建設大規模保障性住房,轉變城鎮化建設模式。
同樣建筑產業化也存在著弊端和困難,首先很多施工總承包企業朝EPC模式總承包轉型困難,產品成本因此難以降低,競爭力較弱;其次,現在粗放發展的建筑業,使得企業標準無法統一,每個企業都使用各自的標準,國家乃至國際標準沒有成為通用準則,也阻礙了工業化進程;另外,很多大型總包企業在對外工程中也有困難,例如:沒有地道的英文翻譯的建筑規范,還需要臨時找專人翻譯,增加了成本同時也成為“一帶一路”發展過程中的阻礙。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的發展趨勢下,建筑產業化已經是企業轉型的必由之路,據統計,國內一批建筑企業正在紛紛做出重大的轉型發展戰略調整,搶抓建筑產業化的發展機遇,而更多的企業則是選擇等待和觀望。所以,建筑產業化對于企業而言,是挑戰還是機遇,主動權在企業手中。
參考文獻
[1] 顧能新,胡建東,徐鐳.建筑業可持續發展(2010-2013)[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 盧達洲.推進建筑產業化發展的初探[J].福建建材,201(10):1-2.
[3] 李國彥.“一帶一路”——建筑企業的機遇與挑戰[J].建筑,2015(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