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靜 丁云
社區里的柔韌力量
文 潘靜 丁云

護樓巡邏值守,關愛困難群體,情暖空巢老人,改善城市環境、鄰里糾紛調解……走進留園街道,在似水年華的日子里,志愿者們用心和行動感染著每一位居民,溫暖著每一個社區。
留園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劉勇介紹,“近年來,街道堅持把志愿服務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持續深化志愿服務,街道涌現出一大批充滿愛心的‘身邊好人’。可以說,志愿服務為建設宜居留園凝聚了精神力量,打造了一張亮麗的社區新名片。”
來運社區居民褚巧珍,被大家伙親切地叫作“棉鞋奶奶”。72歲的她20年來做了1000多雙棉鞋無償贈與困難群眾。街道養老院里,很多老人穿著她做的棉鞋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冬。褚巧珍回憶:“我48歲時跟著家里的親戚去了一家福利院,看到孤寡老人們都穿單鞋外面套一個袋子保暖,我心糾起來了,‘做一雙鞋,暖一人心’的信念推動我每年都要做一些棉鞋。”她從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工資中省吃儉用,20年里花費8萬余元用來購買材料,制作棉鞋。
去年褚巧珍手摔骨折,兒子恨不得把縫紉機拆了,就想讓她停做一段時間,好好休息,褚奶奶卻怎么也不肯閑下來,“我如果休息了,少做好多鞋,好多人在冬天沒有暖和的鞋子穿,會挨凍,我心里過不踏實。”
“現在在褚巧珍的感染下,不少熱心居民也自發行動起來,不僅幫忙添置制作材料和工具,還積極參加敬老活動,社區上下都涌動著暖流。”來運社區黨委書記李莉說,他們要挖掘更多像褚巧珍這樣的最美志愿者,努力讓善的力量發散更多光芒。
新莊社區第六黨支部書記謝咸陽,被居民譽為“金相鄰”。十年來,不管春夏秋冬,不論刮風下雨,換燈接線、水管漏水,不用擔心,找老謝排憂解難。去年,64歲的謝咸陽以志愿服務累計時長累計達1830小時,超出五星志愿者標準330小時的超長服務時長,被蘇州市志愿者總會評為“蘇州市五星級志愿者”,中央文明辦授予新一期助人為樂典型“中國好人”。
謝咸陽不單自己學雷鋒做好事,還鼓勵身邊熱心的居民一起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中,于2009年成立了“謝咸陽暖心工作室”,輻射周邊地區。工作室團隊由起初的3個人發展到如今15人的志愿者聯盟,涉及家電維修、環境保護、治安巡查、法律咨詢、糾紛調解等方面。志愿者們用自己的“老本行”,以無私奉獻的心,真誠服務每一位求助居民。
“謝咸陽現在不僅是社區金字招牌,更是我們鄰里志愿服務精神的精神核心。”新莊社區黨委書記陶永芳說,“基層黨組織為民服務就要這樣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讓居民群眾時刻感受五星級服務就在身邊。”

“志愿者有娘家,積分兌換暖心房。有疙瘩解不開,老娘舅來幫你忙。老年人哪里去,快來銀齡樂公益坊!”在觀景住了20多年的社區收藏協會會長陳榮官,編了個順口溜點贊幸福生活。
2016年,留園街道觀景社區入圍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提名,讓天天生活在溫暖春天里的居民笑開了花。社區黨委書記周潔說:“社區是大家庭,需要各個小家庭。小個體們共同維系,整個社區像家人般互相關懷。”
近年來,觀景社區通過志愿服務引領鄰里文明和諧的道德風尚,積極探索學雷鋒志愿服務與創新社區治理相結合的新路徑,組織占社區總人口26%以上的830名志愿者,積極推進志愿服務項目建設,常態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活動。
社區為推進志愿服務長效化,建立積分兌換制度,并與星級認證制度相結合,服務積分可兌換相應禮品,每半年評選一次優秀志愿者和星級團隊,給予相應的獎勵,以激勵機制提高志愿服務的效能。
針對社區老齡化較為嚴重的實際情況,社區引入銀齡樂公益坊社會組織,根據不同需求,組織志愿者為社區200位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安全防范、精神關愛等多種類服務。
志愿服務精神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要求,更是地區文明程度的生動體現。近年來,留園街道全面拉開志愿服務框架,堅持志愿服務項目化、品牌化發展,志愿服務蔚然成風。截至目前,街道已有各類志愿服務隊90多支,注冊志愿者9千余人次,占常住人口比例達15%以上。留園街道黨工委書記葛宇東對街道志愿服務工作的未來充滿信心:“在各社區遍地開花的基礎上,街道先后啟動了市級十佳青年文明號‘關愛勞模青年志愿者服務團隊’和‘榮耀記憶?青春傳承’、‘姑韻傳承?微課堂’等品牌項目,我們相信,通過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的示范作用、服務品牌的集聚效應,可以進一步擴大志愿服務的輻射面,為街道發展持續注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