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楠 實習生 成麗媛
溫暖胥口,春日里的民俗狂歡
記者 李楠 實習生 成麗媛
每年春日里“抬猛將”的這一天,都是蘇州天湖畔胥口鎮蔣家村最熱鬧的日子。在外的游子歸來,村內張燈結彩。從清晨到傍晚,家家都在忙碌,男人殺雞宰羊,女人忙著夜晚的盛宴,這是太湖人祖輩流傳下來的民俗。
這個自帶“時差”的“抬猛將”民俗,一傳就傳了800多年。老底子的傳統像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樣,架構起一條有凝聚力的精神紐帶,不是走流程,也不是為了做旅游產業,而只是簡單自然地融入人們的真實生活。這一民俗狂歡,已然成為一種文化。它呼喚著人們內心的鄉愁,成為連接一方人精神空間的無形紐帶。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都市,我們需要守護的,恰恰是這樣有溫度、有力量,有歸屬感的民俗。

抬猛將,是蘇州太湖區域的民俗,尤以胥口鎮蔣家村最為濃郁、原汁原味,目前已被列入蘇州吳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太湖流域的百姓信奉猛將神,因為他是稻田的“守護神”。相傳猛將原是一位孩童,在幫助村民驅除啃噬稻谷的蝗蟲時犧牲,當地人便逐漸形成在農歷正月十三日他誕辰日當天“抬猛將”的習俗,以此祈求平安和豐收。這個寄托著魚米之鄉的先輩農人樸素愿望的年俗一直傳了下來,如今,百姓們在祈福的基礎上增添了民眾狂歡娛樂、盡享幸福生活的喜慶。

按照當地風俗,正月十三是宴請親戚的日子,外地人隨便走進一戶農家,都會受到主人的熱情邀請。作為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早晨7點多,鞭炮聲、鑼鼓聲在蔣家村里陸續響起,村民們從猛將堂里請出猛將坐像,敲鑼、打腰鼓、打連廂、舞龍舞獅,挨家挨戶給農家送福。下午,大家在家中忙著張燈結彩、殺豬宰羊,為晚上的盛宴忙碌。
晚上7點半,隨著猛將堂前一聲響亮的鑼鼓,“抬猛將”正式開始。與其他地區相比,蔣家村的“赤膊抬猛將”最有特色。不論氣候如何,大漢們都必須赤膊上陣,而那天晚上的溫度只有三四攝氏度。在領頭敲鑼的赤膊村民身后,8個赤膊大漢抬起猛將轎子,有節奏地喊著號子,往村間小路奔去。大漢們跑一圈大概3分鐘,跑完已是大汗淋漓。每組壯漢要在村里主干道上奔跑三圈,再由下一組接力繼續。最后壯漢們將猛將坐像拋向空中,然后接住,周圍的觀眾頓時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活動達到最高潮。
那一刻,這個平常寧靜的村莊,轉眼間切換到了蘇州城里難得一見狂歡模式。

近年來,“抬猛將”作為保留完好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最近,由新峰蔣家村村民自發組織的猛將會,經吳中區民政局注冊,正式成立“新峰村猛將文化傳習會”,積極搜集整理“抬猛將”的資料、培養傳承人等等。

胥口鎮通過鼓勵和引導民間“抬猛將”活動,邀請民俗專家和學者把脈,讓“抬猛將”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更多地融入到百姓生產生活各方面。去年,園博會期間,“抬猛將”作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再一次走出胥口,向園博會的游客們展示了獨有的民俗文化魅力。在保留傳統特色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增添了民眾狂歡娛樂、盡享幸福生活的喜慶。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蘇州民俗專家沈建東表示:作為吳地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抬猛將活動展現的是吳地年俗霸氣的一面,給吳文化增添了另一番韻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抬猛將”這一民俗的堅守,得益于胥口人對于儀式感的講究與堅守。不偷懶、不嫌麻煩,一項民俗該遵循的所有規矩,每一輩村民們都將其看作使命一般去履行。
而村民與猛將之間不成文的精神契約,就好比農民與曾經賴以為生的土地、生息繁衍的土屋之間難以割舍的親密關系。而也正是這份原汁原味的煙火氣,給習慣了都市生活的人們,帶去了一道精神領地里的“原生態”。
同樣有著“抬猛將”習俗的新峰堰頭村,就在蔣家村的隔壁。除了抬猛將外,村民還會自發組織一次大聚會。今年,堰頭村民首次以百家宴的形式慶祝這一傳統民俗,由每戶人家集資“眾籌”了近百桌宴席,邀請親朋好友,共同慶祝。其實,“抬猛將”的民俗文化,已經不光限于當天,而是融入了當地村民日常的生活。
說起抬猛將,在村里很有威望的翁火根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在堰頭村村民心中,猛將是一個“集富濟貧”的大英雄,他把自己的田地分給村民,每年村民把自己種出的糧食交一小部分給猛將,猛將并不獨享這些糧食,而是分發給村里那些吃不上飯的貧困人家,從此,堰頭村有了一個新的詞匯:“集富濟貧”。
“集富濟貧”的精神在堰頭村一直延續,如今已成為當地的村規民約。“我們村現在有一個習慣,每家每戶會出一個代表,每個月聚在一起碰頭開會,說說最近家里的狀況,有沒有什么困難。如果有,大家就一起想辦法解決,所以我們村很多人在外面開廠做生意,都做得很好,原因就是我們會互幫互助。”說起堰頭村,翁火根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