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竹芳 , 李嘉華 , 李 娜
(1.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四川綿陽 621010;2.四川錦都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大流通模式下高校圖書館閱覽空間再造探究
施竹芳1, 李嘉華1, 李 娜2
(1.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四川綿陽 621010;2.四川錦都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飛速發展的信息化嚴重沖擊了傳統的高校圖書館空間模式,引發了學術界對圖書館空間再造設計的熱議。文章首先以大流通觀念為基本視角,結合經濟學“企業再造”理論,釋義了閱覽空間再造概念;緊接著聯系傳統圖書館空間,展示了閱覽空間再造系統;最后提出了該空間系統組合模式,即“三角錐”模式,并從單一空間設計和空間系統設施兩方面分別詳述了傳統閱覽空間、交通閱覽空間、藏書閱覽空間、庭閱覽空間以及休閑閱覽空間。
大流通; 閱覽空間再造系統; 空間組合
信息技術大時代,于讀者而言,開始重視各類服務帶來的淺層感官體驗到深層心靈體驗,希望圖書館能打造專屬化學習空間、知識空間及交流空間,提供與眾不同空間體驗。而于圖書館,它是一種由表及里的觸動,從被動輔助性的學習空間轉變為主動吸引讀者的學習和研究中心,使得100年前基本成型的傳統圖書館形態已面目全非,亟待新的圖書館空間模式與之適應。基于讀者和圖書館的雙方訴求,學術界掀起了圖書館空間再造設計的熱潮。立足信息化時代背景,以大流通觀念為基本視角,著力于圖書館閱覽空間的再造探究。新時代的閱覽空間不僅包含傳統的紙質閱覽空間,還包括為數字化、網絡化信息資源提供閱讀設施的空間。
1.1 大流通模式
大流通本為經濟領域的術語,運用在圖書館研究中釋義為:打破圖書館建筑空間的界限,在圖書館館藏文獻開架借閱的基礎之上,實現圖書館的藏、借、閱、檢索功能的充分融合,實現各種載體資源的有效集成,使整個圖書館成為一個綜合性的資源信息中心和學習交流中心[1]。
1.2 圖書館閱覽空間再造釋義
再造,顧名思義,有再生、重建、復興之義。空間再造實乃源于經濟學中“企業再造理論”,其產生源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信息技術革命的時代背景,傳統企業經營環境和運作方式受到沖擊,于是便有了《企業再造》《再造革命》《超越再造》等書籍出版[2]。
于圖書館,其身處的新環境與企業再造理論產生背景極為相似,數字化技術沖擊了傳統圖書館的現有發展模式,刺激了圖書館的空間再造生長點。閱覽空間作為圖書館的核心功能空間,其空間再造便首當其沖。閱覽空間再造可理解為: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在圖書館傳統閱覽空間基礎上,重新構建圖書館的閱覽空間組合系統。亦可解釋為發展圖書館傳統空間的派生閱覽空間價值。
系統,《建筑學經濟大辭典》中對其解釋為:由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具有同一目標,共同的生存條件和運動規律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且這個有機整體又是它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3]。由此可推出圖書館閱覽空間再造系統便是為了順應信息化時代背景,重新構建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并能提供閱覽行為發生條件的功能空間的有機整體。該系統包含傳統閱覽空間、交通閱覽空間、藏書閱覽空間、庭閱覽空間以及休閑閱覽空間五大二級子系統,在各二級子系統中,又包含各個三級子系統(圖1)。

圖1 閱覽空間再造系統
2.1 傳統閱覽空間系統
傳統閱覽空間系統指的是國內圖書館專家鮑家聲在《圖書館建筑設計手冊》中對閱覽空間的分類,以學科、語言、讀者對象和載體類型為分類標準[4](表1)。

表1 傳統閱覽空間分類
這類空間具有其純粹性,凝聚力較強,即使用的人較多,總體卻是安靜和諧,良好的學習氛圍能觸動讀者的學習熱情。
2.2 交通閱覽空間系統
交通空間,作為各類閱讀空間的紐帶空間,主要包括以廊道為主的水平交通空間和以樓梯為主的垂直交通空間。
2.3 藏書閱覽空間系統
藏書閱覽空間是由于時代的需求,圖書館采用藏閱合一的管理模式演變而來,不僅能容納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還能為讀者提供安靜、舒適、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閱覽學習空間。
2.4 庭閱覽空間系統
庭閱覽空間,主要是由中庭空間和邊庭空間構成。中庭空間和邊庭空間是關于庭空間在圖書館的相對位置關系而言的,即前者如國家圖書館的內核式向心型庭空間,后者如深圳圖書館的外向型邊庭空間[5]。
2.5 休閑閱覽空間系統
休閑空間一是指圖書館中類似水吧的空間,再者便是由于信息技術的發達,讀者獲取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移動閱讀隨處可見,如圖書館任意某個角落,這類閱覽行為的自由度較大,休閑成分較多。常用沙發或其他形式的休閑桌椅營造優雅、輕松的閱讀氛圍,讓讀者在閱讀和交流中釋放壓力。
基于以上對圖書館閱覽空間再造系統的認識,接下來便從宏觀到微觀、由概念到具體地闡述此類空間設計要素。
3.1 空間系統組合
在圖書館各閱覽空間中,以傳統閱覽空間為核心,通過過渡性的交通空間,延伸滲透到藏書空間、庭空間以及休閑空間中。總體呈現“三角錐”模式(圖2)。

圖2 閱覽空間系統組合
由此分析圖2可見,各類空間似隔非隔,似連非連,其界限逐漸模糊,在信息化的促使下,無線網絡的覆蓋使得讀者隨處可參與閱覽行為,大流通模式便應運而生。以傳統閱覽空間為第一層級的核心空間,通過交通空間,與庭閱覽空間、藏書閱覽空間、休閑閱覽空間相互流動滲透,形成一個有機動態整體系統。鑒于其開放包容、流通互融的特征,在建筑空間設計中,圖書館的閱覽空間應具有靈活的布局形式,通透性較強的空間以及模糊的界限,如在內部空間減少墻體隔離,以玻璃、綠化等柔型界面分隔空間。在這方面堪稱典范建筑的如伊東豐雄設計的日本仙臺媒體中心,一個集藝術展廊、圖書閱覽、視聽功能的綜合體,建筑由3部分組成:板——7層間距不同的鋼樓板,管——13根形狀各異的鋼管柱,皮——分隔室內外的建筑表皮為透明玻璃,建筑內部的功能、結構、擺設一覽無余。建筑似乎無邊界,卻又在玻璃表面上均勻排列圖案以暗示室內外差別[6]。
3.2 單一空間設計
3.2.1 傳統閱覽空間
傳統閱覽空間即閱覽室,是單一的功能空間,應綜合考慮信息化和人性化需求,合理布置設備設施。如珍善本閱覽室應提供必要自助設備滿足對所需資料進行掃描、復印、編輯、轉移等工作處理;普通閱覽室應合理選擇桌椅尺寸,根據空間形態選擇排列方式等。
3.2.2 交通閱覽空間
作為紐帶空間,無論是水平的走廊空間,還是垂直的樓梯空間,都是導向性較強的線形空間,都是圖書館中交往活動較頻繁的地方,連接著圖書館各個閱覽功能空間,使得讀者與圖書館的交流活動具有互動性和整體性。
廊道空間是空間轉換的有效手法,在閱覽空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對其利用并不是很理想,更有甚者,讓讀者有乏味、壓抑之感,那么如何使其具有活力,吸引留駐讀者?首先,在燈光設計上,不應太過昏暗,大多圖書館重視閱覽室內的照明狀況,卻忽視了交通空間。其次,在廊壁上布置具有文化氣息的藝術品,如壁畫,使得原本枯燥的空間變成交往氛圍濃厚的空間。再者,對于有條件進行改造的圖書館,還可以局部拓寬廊道空間,在適當的地方加以曲折、高差處理,挑出陽臺或局部形成一個較大的空間,一方面通過光線產生的陰影關系和頂部面積的圍合可形成平臺上各種不同程度的私密空間,另一方面在形態上具有自由度,形成較大的自由空間,產生良好的空間視覺效果,給讀者舒適的閱讀體驗。如圖3所示,柏林自由大學圖書館內曲線挑臺,既能作回廊,又創造性地將曲線的書桌與其合并,供讀者學習交流[7]。

圖3 柏林自由大學圖書館

圖4 深圳圖書館樓梯
樓梯空間也可做閱讀推廣的有效空間,但為了不影響交通而又滿足讀者駐足交談,加寬樓梯或局部放大是常用手法,為讀者提供休憩交流場所。如圖4所示,深圳圖書館的樓梯空間,讀者可在此處進行移動閱讀,或攜書自由閱讀。
3.2.3 藏書閱覽空間
根據藏書區域和閱覽區域之間的位置關系,可將藏書閱覽空間分為平行式、方格交錯式、平行交錯式、內核式和放射式5類(圖5)。

圖5 藏書閱覽空間
其中,平行式是最常見的藏閱布局形式,具有節省空間、分區明確、利用率高的優勢。而內核式和放射式,給予讀者強烈的向心領域感,但在空間利用上有浪費之嫌。因此,在實際運用中,應結合圖書館建筑結構的實際狀況,合理選擇藏閱布局方式,創造適宜的閱覽空間。
3.2.4 庭閱覽空間
庭閱覽空間大致分為中庭閱覽空間和邊庭閱覽空間。對于中庭而言,大多集聚交通、集散、展覽等功能,故而在設置閱覽空間時,應注意不妨礙其他功能的使用。常用的布置方式有圍合式、垂直排列式和水平排列式三種。邊庭空間是一種灰空間,是圖書館建筑與外界之間的過渡空間,同時兼具了圖書館濃郁的文化氛圍和室外優美的風景意境。在布置方式上主要有平行環繞式和圍合環繞式兩種(圖6)。

圖6 庭閱覽空間
3.2.5 休閑閱覽空間
休閑空間的設計著重于輕松氛圍的營造,可以仿水吧、仿咖啡館等,文藝氣息十足。例如美國芝加哥科雷拉科技圖書館在地下一樓入口處設置了獨立的數字資源使用區,名為“Cyber Cafe”,即網咖,其室內裝修仿咖啡館,入口處為高腳椅吧臺,臺上放置計算機牌,室內圓桌配套圓弧座椅,風格休閑雅致,是別類的閱覽空間[8]。
3.3 空間系統設施
高校圖書館閱覽空間是師生心靈和情感交流的活動場所,合理舒適便捷應是空間設施布局的首要原則。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系統廣泛應用于圖書館,在閱覽空間的系統設施布置上,應注意網絡布線、計算機及現代設施、電源插座等方面布置,同時也要關注信息化對傳統家具設施的改變,如信息技術時代中,鑒于人性化的考慮,閱覽桌應普遍配備臺燈、電源和網絡接口,部分還應配備電腦,這便導致了閱覽桌尺度的變化。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傳統閱覽空間呈現出極大的不適應性,基于大流通模式的理解,結合經濟學領域中企業再造理論,釋義了圖書館閱覽空間再造概念,探討了大流通模式下閱覽空間再造系統及其閱覽空間組合方式,并對其單一空間進行了詳細論述。
[1] 李晉瑞,鄭玲.“大流通”模式在圖書館應用的探索[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09(10):70-72.
[2] 陳驍.大學圖書館生存之道:基于圖書館再造理念的發展戰略轉型[J].圖書情報工作網刊,2011(8).
[3] 黃漢江.建筑經濟大辭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364-365.
[4] 鮑家聲.圖書館建筑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5] 莊青.淺析現代圖書館建筑庭空間環境構成與氛圍營造[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4(16).
[6] 劉瑛.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閱覽空間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7] 萬家強.我國當代高校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研究[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 2010.
[8] 任偉.高校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研究[D].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06.
施竹芳(1992~),女,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建筑理論。
TU-024
A
[定稿日期]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