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本報記者 白云怡 蘇靜

德國Spreadshirt公司因出售辱華T恤,遭中國使館抗議以及輿論批評,但該公司以“自由”“開放”為借口拒不下架相關產品,頑固態度令人吃驚。《環球時報》記者常駐德國,對德國企業鬧這樣的丑聞幾乎習以為常,這甚至是德國民間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不少中國人也許會對此感到困惑,因為眾所周知,政治上中德高層交往頻密,經濟上多年來兩國貿易占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量的約1/3,而中國人整體上對德國人的印象也一向正面。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很多,除了個別機構故意借“中國因素”搏出位,還有誤解、偏見、競爭關系等因素。“辱華T恤不是個案”,德國學者夫羅里揚表示,隨著中國崛起為世界大國,以赤裸裸的種族歧視為特征的辱華行徑幾乎銷聲匿跡,但一些更隱蔽、帶有復雜原因的辱華行為仍有市場。
幽默+言論自由,常被辱華者用來辯白
在德國,辱華行為幾乎年年發生。《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許多辱華行為有一個共同點:喜歡披著“幽默”和“言論自由”的外衣。
2007年7月,在德國港口城市不來梅一家名叫KULT的服飾連鎖店櫥窗里,有中國留學生發現一件背面赫然印著特別惹眼字眼的白色T恤。這件T恤由德國著名服飾廠商菲利普·普萊因(PhilippPlein)設計生產。在背部領口下方,公然印著“F-U-C-KYouChi?na”(一句很粗魯的罵中國的臟話),衣服正面左下角是一個代表中國的小丑。
“這件T恤融入了幽默精神。”接受媒體采訪時,菲利普·普萊因公司發言人如是說。后來,該公司承認設計有“隱含信息”,即對中國盜版行為的不滿。而面對這樣的辱華行為,德國媒體竟然“傷口撒鹽”:《南德意志報》稱,假如中國不是首屈一指的盜版大國,該公司也就不會“突發奇想”;《世界報》寫道,中國人的抗議是“歇斯底里的鬧劇”。
最終,這家公司向中國駐德大使館和華商組織發去道歉信,該款T恤也全部下架。有意思的是,8年后,在菲利普·普萊因大舉進軍中國市場時,有網友舊事重提,迫使設計師普萊因再次道歉。不過,因其道歉簽名頗似漫畫,有人解讀為一條被繩子牽著的狗,有人覺得像一個留長辮子、跪著的人,使得爭議再起。
無獨有偶,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德國著名的克拉斯眼鏡店櫥窗里,掛著彩旗和鐵絲做成的五環,五環下是一具黑色木棺,木棺一側寫著“MadeinChi?na”,旁邊散落著一些紙錢。很多德國人看了紛紛搖頭,稱這是“侮辱中國和奧運”。
2009年4月,一家名為“世界廣告網”(AdsoftheWorld)的“全球廣告展示”,將中國已故領袖毛澤東作為安全套廣告的主角,還和希特勒、本·拉登并列,以體現其“幽默創意”。
如果說以上是公司行為,這幾年也有不少名人引發爭議的例子。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期間,德國電視二臺主持人佐內博恩走到一家中國展臺前,語速飛快地問兩名中國女性:“中國人今年想把德國圖書市場搞砸,對嗎?”他后來稱,實際用意是以戲謔的方式諷刺中國的人權現狀,并辯稱自己有“言論自由”。去年11月,德國籍歐盟專員厄廷格也因演講時使用侮辱性言辭名噪一時。
共產主義=政治不正確,歷史造就可怕偏見
“德國對中國的印象尤為負面。”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說,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不久前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是德國汽車最重要的海外市場。可以說,德國是中國崛起最大的受益者。但BBC等國際機構進行的民調顯示,德國人是對中國看法最負面的歐洲國家。這也是德國辱華行為頻發的關鍵。
究其原因,相較英國等較為“自由”的歐洲國家,德國因歷史原因尤其強調“意識形態”,以免政治不正確被盟友拋棄。經歷了兩德統一的德國,對社會主義制度也存在偏見,常用東德來比較中國。所以,當媒體一報道中國政治領域的消息時,都會加上一個定語“共產主義”。而在他們的腦海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政治不正確”,是民主、人權和自由價值觀的對立面。
很多人還記得,2008年8月,“德國之聲”電臺中文部副主任張丹紅女士因“親華言論”被停職。“德國之聲”的解釋是,張丹紅“沒有維護‘德國之聲所一貫堅持的維護自由、民主和人權的價值觀”。同一年,德國體育信息中心編輯部主任迪特爾·海寧遭解職,只因奧運報道對中國太友好!
相比其他歐洲國家,德國在支持人權上更加投入。這也造成不少誤判。比如,被中國政府認定為非法組織的“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總部就在慕尼黑;歐洲本土最大的支持“藏獨”組織“西藏倡議組織”也在德國。此外,德國政府機構及非政府組織積極資助中國異見人士到德國“避難”。這些組織和人士,成為德國一些人“辱華”的推動力。
德國也有一些機構通過辱華“發泄”對中國經濟競爭的不滿。德國經濟學者羅多夫對《環球時報》說,一開始,德國的不滿主要是“抄襲”,比如德國民間組織推出的剽竊獎近年來一直把獎“ 頒給”中國企業。之后是“間諜”,像德國的《明鏡周刊》多次指責在德華人和中國留學生是“間諜”。最近則是擔心“中國買光德國企業”。
柏林華人學者鄭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說到底,德國人害怕中國的競爭。尤其是“德國制造”和“中國制造”正走向正面較量。辱華行為就是壓制中國,一些企業這樣做甚至有借此打響知名度、贏得市場的意圖。
“吃狗肉、梳辮子”——德國人這樣看中國?
德國民間頻發辱華事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德國社會整體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對中國認知的落后。著名華裔藝術家劉揚曾將她在中德兩國各生活13年后所感受到的文化、社會差異,用圖片闡釋,包括相互間的認知(如圖)。《環球時報》記者采訪到的不少專家也提到,德國對中國人的印象甚至停留在過去的“吃狗肉、梳辮子”階段。
“很多德國人仍然認為中國貧窮落后,應該接受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可能商界的認識多一些,交往也多一些,也積極一些,但一些老年人、知識精英和保守力量,他們對中國的認識還是根深蒂固的,而且經常拿他們的價值尺度量中國。
鑒于此,不難理解去年11月,德國戴姆勒公司一名高管在北京一小區與人發生爭執時說出侮辱中國人的言論,盡管他擁有博士學位。也不難理解一些研究中國的德國智庫存在類似問題。像柏林中國研究中心,3年來幾乎統治了德國的“中國輿論”,但30多個研究人員中能說中文的寥寥可數。該中心給德國政府及媒體發送的刊物,80%是有關中國的負面內容。
大眾對中國認知的落后離不開媒體的“普及”。今年初,一名在德國媒體工作10多年的媒體人撰文稱,默克爾在中國知名度有多高?估計“朝陽大媽”都知道。而“德國大媽”對中國領導人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毛”的階段。作者結合個人經歷講述了德媒涉華報道的變遷,特別是近年來德國媒體人在受眾無知與報道無聊的惡性循環中的糾結。
回到辱華事件的現實。實際上,類似事件屢屢發生,不僅源于德國人對華認知的落后。華人學者鄭禾說,德國華人只有英國和法國的1/10不到,缺乏強有力的維權機構,使得他們很難對類似事件及時反應。甚至有人認為,在德華人太融入德國,反而容易忽視辱華行為。
夫羅里揚表示,現在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已經很有實力,但在德國的文化影響力還有待加強。他甚至建議記者到德國書店去看看,因為達賴喇嘛的書籍總是占據德國暢銷書排行榜,中國花幾百萬歐元可能也不及這些書的作用大。他認為,中國的文化資源很多,像郎朗等在德國算是超級名人,可以借助這些名人的影響力,進行中國文化宣傳。
中國社科院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柳華文對《環球時報》說,在歐美種族比較多元的地方,種族歧視、種族主義都是被明確反對的,這是檢驗社會文明、社會發展會不會倒退的一個標志。德國出現這樣不正常的事情,其社會本身也應該發出一個信號,表示“不”。▲
環球時報201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