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一帶一路”由中國倡議,但絕非一國之事,其本質上是一種超級國際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已近四個年頭。回顧過去三年多,從規劃設計到項目實施,在沿線國家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已獲諸多重要成果。
最令人振奮的莫過于“一帶一路”理念的深入人心。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合作共贏、打造命運共同體等理念的落地生根,是確保“一帶一路”建設快速推進的根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此基礎上得以共同推進設計,共建政策框架。
據權威部門數據,截至2016年底,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40多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共建合作協議,一批重點項目,包括中巴經濟走廊、中老鐵路等逐步落地。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取得優先進展。據去年年中的統計數據,中國已開通中歐班列39條,由中國國有企業在海外簽署和建設的電站、輸電和輸油輸氣等重大能源項目多達40項,共涉及1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資金的融通也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已對外簽署自貿協定14個,涉及22個國家和地區;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以及國內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紛紛為“一帶一路”建設推出了多項資金支持項目。
不止于硬件建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增多,促進了民心相通,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
“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其影響和意義早已不限于歐亞大陸,不限于沿線國家,具有了劃時代的全球意義。
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召開。這是“一帶一路”提出以來最高規格的論壇活動,是繼2016年G20杭州峰會之后,我國又一次重要的主場外交,必會起到推動國際和地區間合作的重要作用。
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一帶一路”的未來發展會朝哪些方向繼續推進?有三個“重點”值得關注。
首先就是下一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領域。習近平主席曾針對“一帶一路”提出“五通”大概念,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投資、金融、資源開發、生態環保、人文和海上合作,都屬于“五通”范疇,是下一步“一帶一路”建設齊頭并進的幾大領域。
第二是重點項目。一批有影響、看得見、各方共贏的項目,必會為“一帶一路”建設起到樣板示范作用。我國多地制訂了“項目清單”。這些項目將“一帶一路”倡議轉化為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下一步,會以這些項目為基礎,精準發力,促進更多項目的實質性落地。
三是重點帶動。“一帶一路”會通過政策溝通和項目引領,沿線一批國家會首先受益,而這些國家組成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團隊”,影響帶動更多國家參與,并使更多國家和地區受益。
談到促進項目落地,并非是只著眼于具體項目的單點合作。應當說,經過三年多發展,一個空間跨度巨大、時間持續長、涉及各方重大利益關切的合作倡議,越來越需要制度建設保障。“一帶一路”是由中國倡議的,但絕非中國一家之事,其本質上是一種超級國際公共產品。
未來,“一帶一路”在推進合作倡議的過程中,無疑應當不斷創新制度機制,使這一國際項目合作進程納入制度框架,中國也將在這一進程中,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和規則治理,推動實現共商、共建、共享之下的全球治理新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