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媛媛
【摘 要】近幾年,隨著國內許多科普場館紛紛建立,科普行業正迎來快速發展時期。科普文化衍生品作為新興的科普形式正越來越走進人們的生活。不同于普通博物館旅游紀念品,科普文化衍生品的設計、開發目前都屬于起步階段,本文從科普衍生品的概念、開發定位和原則、產品種類,對其社會認知情況、國內外發展狀況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論述,闡明了目前衍生品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方向,以及開發過程中的解決辦法,以供業內借鑒參考。
【關鍵詞】科普文化衍生品;科普場館;開發策略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主要途徑,科學普及的作用與地位日益重要,承擔科學普及重要職責的科技館也蓬勃興盛起來。科學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引導公眾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和科學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科技館正以其獨特的承載方式,催生并發展出了自己的科普文化。科普文化衍生品作為科技館科普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科學、藝術、生活融為一體,是連接科技館與大眾最好的紐帶,科技館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科普文化衍生產品,讓觀眾將科技館里的感受體驗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1 科普文化衍生品概念
科普文化衍生品,從一般概念上講是指與科普場館的展品或展教理念相關的衍生產品。從廣義層次上講,由于今天的科普場館已經融教育與科研、合作與交流、展教與互動、收藏與制作、休閑與旅游于一體,因此,科普衍生品不僅僅是科普場館內一件展品的微型化復制,而是一種根源于展品科學本質開發的具很大吸引力和場館特色、能夠更好地傳播科學知識、擴大科普消費、創造文化產品附加值的商品。它包括以下種類:
1)科技小展品:一些展品的延伸出的互動模型,如光能風車、手搖發電機,自然科學模型、拼裝照相機、牛頓擺等。
2)科普書刊、科普音像制品:科普知識讀物和兒童的科學啟蒙圖書。
3)科普場館特色的紀念品:科普場館的建筑模型、郵冊、郵票、名信片等。
4)帶有科技館品牌的文創產品:3d打印筆、創意手表、熱感應筆,鑰匙圈等。
5)科普玩具:利用科學原理開發的玩具:如飛去來器、遙控飛碟、熔巖燈、拓撲游戲等。
6)由科普場館專業特色的主題展覽、臨時展覽衍生出來的工藝紀念品、特殊紀念品,如天文系列科普工藝紀念品,“神五”“神六”展的宇航太空紀念品、太空食品,恐龍展的恐龍系列紀念品、礦石標本。科學影城新片上映時的相關衍生紀念品等。
7)科學教具:天文望遠鏡、顯微鏡等教學實驗儀器等。
2 國外衍生品開發的歷史概況
衍生品開發最早開始于商業聯袂。20世紀初期,美國博物館從政府手中得到的補助被大幅壓縮,最終迫使博物館探索通過商業銷售利潤實現自我生存。在這種形勢下,古根海姆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等博物館逐步開始開發有自身特色的場館展示衍生品,并在館內進行銷售。此外,國外的科普場館大部分屬于社會公益性質的非政府機構,政府并不全部負擔場館的運營費用,要靠企業、個人贊助和自身經營來籌措相當比例的費用。因此,衍生品的研發與經營相對比較重視。據北美科學中心統計,科技館日常運營資金來源及比例為:門票、小賣部和餐飲服務收入占52%,公司和個人捐贈占23%,政府的項目資助占25%。其中,衍生品的售賣收入占有相當比重。在1973年,大英博物館就成立了專門的服務公司,主要開展圖書零售和文化衍生產品開發,成為該館最具發展空間的收入來源之一。目前大英博物館相關年銷售收入可以接近1000萬英鎊。 例如,一個以古埃及金字塔為藍本開發出紀念品,售價從折合人民幣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無論是什么消費水平的游客,都可以選一樣有金字塔標志的紀念品帶回家。此外,在倫敦科學館、荷蘭奈姆科學中心和美國加州科技館等著名科技場館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科普衍生品出售。日本科學未來館的商品部里,匯集了種類繁多,涉及科學內容相當廣泛的各類商品,大到宇宙天體模型,小到地質標本、分子模型,還有《牛頓》雜志等科學期刊、書籍、光盤,以及集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各類小玩具,極大程度吸引著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顧客。
3 國內發展現狀
在我國,隨著各地科普場館的快速發展,許多科普場館和科普企事業單位也在科普文化衍生品的研究、開發、經營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例如:北京天文館開發的明清天文儀器工藝紀念品作為具高品位高文化內涵的文化產品被黨和國家領導人作為饋贈外賓的禮品;北京海洋館的中華鱘系列旅游紀念品;天津科技館的正交十字磨;重慶科技館的“科娃”飛行器。廈門科技館水鐘拼圖,采用了北宋時期廈門籍著名科學家蘇頌所發明的樞輪擒縱裝置,它通過拼圖的形式,展現廈門科技館標志性展品水鐘獨具特色的內部結構。從經營規模看,上海科技館、北京海洋館的年銷售額超過一千萬元,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的衍生品的銷售額也達數百萬元。部分場館衍生品銷售額每年以15-30%的速度增長。有的科普場館還在探索反映本地區文化理念、外形統一設計包裝、生產和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策劃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 存在問題
我國科普場館整體的衍生品開發經營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衍生品開發創新度不夠,品位不高、特色不明顯。目前國內大多數科普場館的科普衍生品非自主開發、品種單一,缺乏創意和特色。與博物館文創產品不同,科技館衍生品缺乏“符號化”“品牌化”的理念整合,對參觀者無法形成必要的心理引導,激發消費需求。
2)科普場館管理者缺乏市場意識,認為自主開發展教困難重重,力不從心。經營機制不夠完善,缺乏經營人才和創新機制,往往選擇風險小、見效快的場地出租、轉手承包、代銷的方式從事展教衍生品的經營。面對衍生品前期投入多,成本高、資金少風險大等困難,衍生品開發在眾多科普場館中成了“雞肋”。
3)主創企事業單位尚未形成行業共識,對開發科技館衍生品興趣不高,投入不夠,創新不足,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科普文化衍生品,是科學、創意、藝術的綜合品,又兼顧一定的消費需求。這就要求開發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教育素養,同時兼具技術創新及藝術文化創新的能力。目前,國內主要開發者分為兩大類:展品研發企業和文化創意企業。展品研發企業具備技術開發的專長,但沒有藝術設計或文化包裝的能力,或者說對此市場興趣不足。而文創企業又不具備核心的技術創新的能力。
4)政府有關部門重視不夠,缺乏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科普場館作為事業單位,科普文化衍生品開發和經營是在確保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這一產業性質的業務,在資金投入、經營管理、收益回報、評估體系等系方面都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
5 科技館科普文化衍生品開發策略
5.1 加強創新力度,建立特色品牌
科普文化衍生品是一種科普與文化的跨界,把科普教育功能從館內向館外不斷延伸的特殊載體。加大對科普展品的科學內容的挖掘,尋求創意設計來源。把握藝術性、文化性、紀念性的特點,開發具有一定特色高品位的科普衍生品。從觀眾的消費需求出發,豐富衍生品種類和形式。整合文化理念,開發成體系的衍生品,培育品牌形象。
5.2 提高社會認知度、形成行業共識
事實證明,科普文化衍生品開發和經營是科普場館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科普傳播功能,是新形式的科普手段與方法。“把科學帶回家”,延伸科普場館有限的空間,拓展了科普的深度及廣度。全國科普場館及有關部門對開發研制銷售科普展教衍生品的意義和作用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5.3 整合資源,探索產業化道路
整合研發機構、科普場館、生產企業的科普衍生品開發資源,建立協作化聯盟。促進科普文化衍生品的開發、宣傳、推廣、銷售產業化,探索一條把科普場館的科普文化衍生品經營與科技教育內容完美融合的新路。
5.4 廣泛借鑒,形成特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國內各大博物館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越來越重視,文化產業的市場意識越來越強,有許多先進經驗可資借鑒。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宮廷文化產品系列;以國家博物館為代表的主旋律產品,以江浙滬博物館為代表的傳統文人系列,衍生品產品豐富多樣,除了文物復制品外,還出現了生活系列、文房系列、服飾系列、潮流數碼甚至食品系列。科技館應當認真借鑒這些文博場館開展衍生開發的相關經驗,從中摸索出適合科普文化衍生品開發的特色之路。
5.5 政府重視,積極引導
政府有關部門,應對科普文化衍生品產業的發展方向進行研究,給與高度重視,并提供相應政策扶持。例如在2015年2月9日公布實施的《博物館條例》的第三十四條中,就提出“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品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對于科技館,應該也爭取由政府頒布相關條例或辦法,對科技館發展科普衍生品進行積極引導和支持。
2015年開始,國內各大文博場館文創產品開發如火如荼開展起來。截至2015年底,故宮博物院已經研發文化創意產品8683種,僅2015年上半年,文創產品收入就達7億元。部分文博場館利用品牌和資金方面的優勢,在研發、推廣方面投入巨大,在網絡互動、電商合作、產品銷售形式上做了大量探索。
如今,在科普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下,隨著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社會認知的逐漸形成、科普產業化的培育,科普衍生品開發工作一定能開創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吳凡.科普場館展教衍生品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科技館,2008(2).
[2]王俊卿,孫穎.科普博物館衍生品開發設計研究[J].價值工程,2016(2).
[3]趙梅.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淺論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D].2014年學術前沿論壇文集,2015(9).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59號《博物館條例》.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