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 唐超
近幾年的華語電影市場,主打懷舊情結的青春電影悄然興起,投資較少,回報較大則是這類青春片的一大特征。從2013年上映的《致青春》起,引發了新一輪青春回憶的高潮,隨后上映的《等風來》《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青春片,均獲得了廣泛好評。不限于大陸地區,去年獲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提名的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同樣引起了高度的關注和熱議。而閆然導演的《不朽的時光》,也是一部青春回憶電影,只不過青春的回憶定格在文革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可以說,這是一部60后和70后的青春回憶錄。
一、 逝去時代的懷舊情懷
作為極具烘托氣氛和傳達主題感受的電影色調而言,《不朽的時光》可謂是十分專業和精準。導演刻意采用頗具懷舊色彩的LOMO風格,這樣的色調對80年代初的實景再現是相當成功的,而事實上這也是近年來國產青春片的基本要素之一。但電影《不朽的時光》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對“年代感”的恰當表達,十分全面,又頗具整體感,這也是其他青春片所望塵莫及的。在這部影片中,我們能從閃回長鏡頭中看到文化大革命時那不為人知的瘋狂往事,也能看到當時經典電影《少林寺》上映引起的學武風潮,還能看到專屬于那個年代的老式爆米花機。導演在有限的條件下,還為我們呈現出一些極富時代特色的場景和現象,比如文革時期見風使舵的造反派在改革開放后仍然成為領導干部,還有為了高考升學率而開設“快慢班”的創舉,更有文革中下鄉的知青大規模返回城市的情景等等。這些極富時代特色的場景,只有在那個物資緊張、百廢待興的特殊年代才會出現。《不朽的時光》面向的是廣大80后、90后觀眾,而導演展現的是屬于80、90后父輩們的時代,那個時代有些事物和詞匯是這些年輕觀眾所不曾見過的,因此,導演在電影的開頭才會用很長的篇幅來介紹70年代的事物,對于絕大部分年輕觀眾來說,這些無疑是新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導演的初衷就在于此。而令觀眾驚喜的是,導演對于這些場景處理得恰到好處,既做到了情景再現,又不會用力過猛,給我們盡可能全面地呈現出了屬于那個年代的時代風貌和氛圍,也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了一番那個特殊年代的悲哀與希望。
作為20世紀80年代的先鋒者,影片中那一群熱血澎湃、青春洋溢的少年努力擺脫舊時代陰影的行為,為了各自的夢想和充滿希望的未來而努力奮斗的場景讓觀眾感動。時代在給予他們無窮坎坷和難關的同時,也賦予了他們無限的希望,這樣的人生才最為豐盛完滿。那是一個只有經歷過才能懂得的時代,那時的青年有理想、有抱負,不像父輩們一樣受盡折磨凌辱,他們懷揣夢想,敢于拼搏,會大聊特聊詩歌,也會簡單酣暢地表達愛恨情仇,他們熱血澎湃,充滿野性。但那個年代同樣也充滿了迷茫和無知,充滿了無法釋懷的悲傷和血淚,充滿了無可名狀的哀愁和失望。那是一個鮮活生動、不可復制的時代,無論好壞,它都在歷史長河中閃耀著屬于它自己,屬于他們那一代人的光輝。
二、 慢鏡頭下的悲劇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部影片的處理上,導演刻意用了幾組慢鏡頭。魯小然和方紫云在一起的時候,以及魯小然親眼看著方紫云被“仇家”帶走這兩組鏡頭的慢處理,使得整部影片情節跌宕起伏。前者是一段魯小然和方紫云的美好記憶,這段記憶是屬于年輕人的,因為青春才會有如此美好的回憶,因而導演將這份美好而純粹的愛情高度提升,濃縮在一組慢鏡頭里。而后者則是導演對比拍攝在電影中的成功運用,導演用特寫鏡頭將魯小然臉上悲苦扭曲的表情毫不掩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極具感染力。加之選取下雨的場景,渲染了當時的氣氛,最后整部影片進行無聲處理,魯小然無聲的吶喊,卻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雖然該部影片是懷舊主題,但相對于其他青春片而言,《不朽的時光》的基調似乎頗為沉重,影片自始至終都是以悲劇來定位,只不過冠了個喜慶開始。文革結束后,被坑害的知識分子被平反,迎來了新生活的曙光,高考恢復后,學校、家庭、個人都有了出頭的希望,一切都充滿了萬象更新的喜悅,但隨著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后來的悲劇劇情埋下了伏筆。影片中的六位主角,林翠翠和梁國慶從纏綿美好的“俠侶”變成流氓重罪犯;方紫云被仇家報復輪奸,精神失常,進了精神病院;魯小然因為沒有能救下心愛的方紫云,滿懷著負罪和愧疚,孤獨地回到了北京;唐宋予毅然從軍,壯烈犧牲在戰場上。在影片的開頭,畫面呈現給我們的是那么青蔥、鮮活的六個少年,卻沒曾想到最后這六個生命,幾乎都是以一種非常慘烈的方式斷開在我們面前。《不朽的時光》所打造的就是一個看似生機勃勃,卻又危機四伏的時代。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們的悲劇呢?真的要完全歸因于那個時代嗎?文革時期生產荒廢,文化遭到打壓,很多人盲信階級斗爭,荒廢了知識,造成了文盲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多孩子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意識,有不少像梁國慶一樣,早早放棄了學業,無心讀書,恢復高考對于他們的墮落也于事無補。可以說,如果沒有文革給孩子們帶來的不良影響,他們或許就不會為非作歹,走上萬劫不復的道路。但對孩子們影響最深遠的,恐怕還是他們自身性格帶來的弊端。魯小然出身于書香門第,文革期間家人被迫害得體無完膚,父親被戴高帽子,遭到無情批斗,母親去世。雖然母親后來沉冤昭雪,但留在魯小然心里的創傷是無可復原的,也直接造就了他懦弱的性格,不能勇敢地去追求屬于自己的東西。試想,一個在流氓面前卻需要弱女子來“美救英雄”的男人,又怎么有足夠的勇氣和魄力來保護屬于自己的幸福和未來呢?林翠翠,果敢有俠氣,所以她對梁國慶不離不棄,愛得無怨無悔,甚至放棄了大好前程,甘愿陪著心愛的人去闖蕩江湖,吃苦受累,就算是一起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也在所不惜。唐宋予的性格也是敢想敢做,只不過他選擇了一條更艱辛的道路——從軍,最后在戰爭中光榮犧牲,為國捐軀。
當然,影片不光是給我們展現悲劇的命運,也有希望。其中有一個少年憑著自己的不懈努力走上了更有希望的道路,他就是徐迎春。徐迎春本來是最不被人看好的一個,分等級時也被列為了后進生,但他卻是后進生里唯一一個堅持下來的。徐迎春樸實忠厚,身上并沒有天之驕子的光芒,但卻牢牢把握住了來之不易的機會,他擁有一顆不顧一切追求夢想的決心。徐迎春正是憑借著充滿希望和斗志的性格,通過不斷努力,收獲了屬于自己的幸福和未來。最終他通過高考,收獲了自己的勝利果實。徐迎春就是每一個平凡人生的縮影,也是每一個平凡人追逐夢想、腳踏實地的榜樣。
三、 烙滿傷痕的不朽青春
閆然用自己的獨特方式記載了那個錯亂不堪、崩壞慌亂的特殊時代。為了迎合當前的電影市場,面對那些烙滿了傷痕的青春故事,《不朽的時光》很機智也很無奈地給它們套上了懷舊青春片的外殼,但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殘酷的傷痕反思,又讓該片與其他懷舊青春片有著明顯的區別。從追求上來說,閆然是想要通過鏡頭記錄歷史,銘記過去,所以這一切故事情節能尊重歷史,符合邏輯,故事的發展脈絡是符合情理的。如此一來,青春的蓬勃朝氣和時代的深刻變革相交織,讓觀眾既能銘記曾經的傷痕,又能不忘奮勇拼搏,繼續前行,影片給人的觸動是深遠的。另外,影片的結尾也意味深長,最后的場景充滿了憂傷和離愁別緒。在光影變化之間,車輛疾馳而過,每個少年的命運從此被剝開。短短幾分鐘里,一個青年群體的墮落,命運的坎坷、悲哀都展現了出來。六位青年截然不同的生活遭遇,令人唏噓,雖然影片因故事架構過于宏大而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但這并不影響該片的敘述和表達,這部電影無疑是當今浮躁社會中的一股清流。在當前的主流觀影體驗看來,《不朽的時光》是艱澀的、遙遠的,甚至可能是讓人無法理解的,那個年代的人和事仿佛只存在于遙遠過去,讓年輕觀眾感到遙不可及,但正因為有了導演的堅持,才能夠將上一代人的記憶展現在觀眾眼前,才能激勵我們將執著追求夢想的信條繼續傳承。
作為一部追憶后文革時期青春過往的電影,《不朽的時光》打上了懷舊的烙印,文革是一代人不可磨滅的回憶。文革結束后,對于文革反思的作品相繼興起,改變了文革期間人物高大全的典型形象。這一時期的文學和電影作品大部分都表現了這一代人對于文革的控訴。隨著近幾年華語電影市場的多元化,越來越多反映文革的影視作品悄然興起,但是,作為新生代導演,閆然的這部電影對文革的表現還是蒙上了一層文藝的面紗。同樣是反映文革的電影作品,在電影《東北偏北》中,作為60后的導演張秉堅,則采用了和閆然截然不同的表現方式。作為一個切身經歷過文革的人,張秉堅對于文革,則是采取更多包容的態度,沒有直接選取“文攻武衛”的鏡頭設置,而是選取一個典型“流氓案”的處理來展示一個屬于一個時代人的記憶。《不朽的時光》則完全不同于張秉堅導演的農村題材的文革視角,它的立足點則站在了較為小眾的城市,但是與農村相比,城市中的文革則顯得更為激烈,閆然這樣選擇自然有他的用意。和張秉堅不同,閆然的經歷使他不足以對文革了解太深,他顯然沒有經歷過知青“上山下鄉”的過程,但是閆然又是經歷過文革的,文革的記憶只能停留在他小時候生活過的城市里,因此,這樣的文革才是閆然導演熟悉的,才是便于展現的。我們說,文革是一段斷裂的疼痛回憶,是一個時代的恥辱,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化為幻影。所以我們要銘記那段歷史,銘記那個時代的青春記憶。
影片的結尾,魯小然說:“我們本來是緊緊相擁的葡萄,四散墜落下來,各自去了不同的遠方。”這句話從一個與一切好事壞事都息息相關的魯小然嘴里說出來,當然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同時也充滿著真實的感傷和沉重的遺憾。從片名“不朽的時光”我們就可以看出,逝去的時光終將成為永恒,只有那些曾經用力活出自己的燦爛,擁有愛的能力和勇氣的人才真正有資格擁有不朽的青春,整部電影都是在祭奠那個時代的青春和光輝,因為逝去,而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