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強
觀察主題說明:
重點闡述研究的背景、指導思想和研究價值。
觀察研究具體問題:
根據研究主題,確定具體、可操作的研究問題。
課堂觀察過程:
一、課前會議
(一)執教者說課
1.教材內容分析。對教材文本做深入的解讀,對文本內容進行全面的把握,分析文本內容、功能和價值——學生學習文本的意義;能從課程標準要求角度理解教材,選取教學內容,并能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教材分析中要滲透教師自己對教材的認識和探討,做到教材分析的個性化。
2.學情分析。了解學情:確定教學起步點、教學的出發點。學情:學生的學習情況,一般包括學生的文化背景、學習最近發展區、學習層次狀況、學習心理及對本學科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等方面的學習特征。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現在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要形成本節內容應該走的認知發展線。學生認知障礙點分析:學習本課內容時最主要的障礙點。
3.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依據課標,全面理解,準確把握。注意階段性和連續性(認識各年段訓練的重點、體現各年級目標的連續性);依據教材,深鉆教材,準確解讀,注意課后練習,教參做參考;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學習情感、認知、策略前提,注意不應只關注認知前提。教學目標力求做到科學、準確、具體、集中、可操作。
4.教學流程指由若干能夠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教學環節組合而成的有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雙邊互動的活動進程。主要包括:具體的教學思路、教學事件的設計、教法學法的實施、教學重難點如何突破、媒體使用等。建議采用如下表格體現教學流程:
建議執教者應考慮并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是否知道這個階段(如小學階段、本學年、本學期、本單元)的課程目標由哪些關鍵點構成,這些關鍵點是如何排列成序的?這節課的學習、訓練目標——關鍵點是什么?我選擇的目標相對集中嗎?(教什么?)
(2)通過哪些學習活動來落實這個關鍵點,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達成設定的某個目標?這些學習活動之間、這些活動與學習目標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嗎?教學目標的達成是不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怎么教?)
(3)學生在這節課上可能有哪些收獲?這些收獲與教材所隱含的主要價值,與教師課堂設計的出發點是否一致?學生學習這些知識是不是有較高的效率?(教得怎么樣?)
(二)確定觀察點與分工
觀察者與執教者共同商議確定本節課的具體觀察點;根據觀察點明確觀察人員的具體任務。
二、課中觀察
觀察工具:
1.觀察表(包括“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課堂文化”四個維度);
2.攝像機一臺(全程錄制課中觀察、課后研討過程)。
三、課后研討
(一)執教者教學反思
建議教學反思內容:
1.據我回想,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教學活動?
2.學生都學到了我想要教給他們的東西了嗎?我的教學目標達到了多少?
3.在教學中,我是不是改變了我的教學計劃?如果改變了,為什么?
4.如果有機會再次給同樣的學生上同樣的課程,我會在教學時做出哪些調整?為什么?
(二)觀察者匯報與建議
觀察者根據觀察分工,結合課中的記錄,對選定的觀察點的觀察統計結果進行初步匯報,并對執教者如何改進教學提出具體建議。
四、課后專題分析報告
觀察者課后圍繞具體研究問題,分別撰寫專題分析報告。要求:基于數據與事實,詳細具體分析,提出改進教學建議及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