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娜
一次科學課上,在與學生一起研究《聽聽聲音》時,我結合小學生喜歡模仿的特點,首先安排學生模仿各種有趣的聲音,看到他們那天真的表情和逼真的動作,仿佛又把我帶回到了童年,不由自主地和他們一起模仿起各種聲音。當我提議讓學生用“我在……聽到了……發出……的聲音”的形式描述我們剛才模仿的聲音時,學生都踴躍發言,課堂氣氛空前高漲。
借此時機,為了讓學生對聲音有更多的認識,接下來我問他們關于聲音還想知道些什么?由于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的閘門已被打開,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提出了許多出乎我意料的問題。如有一個學生說:人是怎樣發出聲音的?問題一提出,學生都覺得新奇,鴉雀無聲。這時,我引導學生把小手放在脖子處,說一句話來感受聲音是通過聲帶的振動產生的。還有一名男同學提出:魚會叫嗎?還沒等我講解,學生們就迫不及待地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為了節約時間,也為了把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外,我讓學生在課外仔細觀察,觀察后再匯報。
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深切感受到科學的嚴謹、神奇,促使我不能有絲毫倦怠和馬虎。認真備課、上課、查閱大量資料,成了我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無論有多忙、多累,只要一想起課堂上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再累再忙,我也毫不懈怠。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有自主探求知識的興趣,有主動參與的激情。比如,我在教授《磁鐵》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求知欲,我首先把一個塑料的圓蓋貼在了一塊磁性小黑板上。這時,有許多同學發問了:“咦!這個塑料蓋怎么掉不下來?”看到學生驚異的目光,我提問道:“如果放在大黑板上,不知會怎樣?”有幾個同學馬上想起來,見此情景,我不失時機地請幾名同學上來試試,結果試了幾次都掉下來。這時,我讓幾位同學通過貼、看、敲、摸,終于發現:“哈!小黑板是用鐵板做的。”“塑料蓋后面有塊磁鐵。”學生的興趣馬上被調動起來了,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
記得我在上《輪子》一課時,學生通過試驗得出“滑輪能省力”的結論后,有學生又提出了新的問題,說:“老師,自行車的輪胎為什么不用鐵而用膠皮做呢?”面對這樣的問題,該怎么回答呢?這時,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你們說,為什么自行車的輪胎不用鐵做?”這下可熱鬧了,他們紛紛討論,發表意見。“用鐵做花錢多”“用鐵做剎車不靈”“用鐵坐騎車會很顛” 。經過分析,問題就這樣得到了解決。實踐證明,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討論,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的確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科學課教學,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能力。比如,學了《無土栽培》以后,學生都想試一試無土栽培大蒜。此時,我告訴他們可以試著用木屑或沙子代替土壤,并教他們培植方法,囑咐他們每天做好記錄。幾天后,學生有了收獲,心里說不出的高興。
總之,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養,靈活扮演好課堂中的各種角色,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邁向科學的殿堂。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的潛力也是無窮的,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挖掘,我會和學生在這條探索的路上不斷勇往直前!
(作者單位:富裕縣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