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江
文學作品對于影視作品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兩者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部分影視作品在國內甚至國外都引起巨大反響,當前來說,國內影視作品中大部分都是改編自小說或者是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而在國內電影市場中引起巨大反響的影視作品,大都是改編自文學作品,特別是以小說作為體裁的文學作品,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夠電影市場上獲得很大成就,與中國影視行業的迅速發展和文學作品是分不開的。
一、 影視作品推動非經典文學作品的快速發展
我國文學作品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在發展期間出現了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而國內電影制片人在創作電影過程中通常會結合已有的文學作品或者是以文學作品作為素材展開創作,這是影視作品創作的一種全新形式。當前來說,國內許多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是由優秀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同時,國外許多經典電影也多是以文學作品作為創作源泉。[1]對國內影視作品市場和影視作品創作模式進行分析得知,國內許多制片人在創作影視作品時通常會在文學作品中選取創作主題和素材,尤其是當代小說更是引發狂熱的影視改編熱潮,相對于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來說,電影制片人更加熱衷于當代文學作品。此外,在電影市場中,大部分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是改編自當代影響力甚小的以小說為體裁的文學作品,這種現象在國內影視作品中也非常普遍。譬如國內知名導演陳凱歌的經典電影《霸王別姬》,該部影片在語言應用和人物塑造以及時代背景刻畫等方面上都可以稱得上是大師之作,上映多年后仍然是觀眾心目中的經典電影。《霸王別姬》在創作過程中亦是改編自文學作品,該部文學作品的作者是李碧華,實際上該部文學作品在影視創作前并沒有受到大量讀者的熱愛,而在電影上映后該部小說便受到了大陸讀者的熱切追捧。[2]此外國內許多經典的影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都是改編自較為普通的文學作品,甚至部分原著作品并沒有廣為人知,而少部分文學作品更是依托于影視作品才受到觀眾的重視。也就是說許多較為普通的文學作品都是借助于影視作品不斷拓寬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許多觀眾還沒有觀看電影之前對于原著作品的作者和小說內容并不是特別了解,在觀看影視作品后才會有興趣去閱讀原著作品,部分小說作品是在影視作品的推動下才不斷拓寬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
就我國電影創作來說,大部分是改編自非經典的文學作品,并在電影上映后獲得了巨大成就,同時還促進了文學作品的迅速發展,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兩者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二、 改編經典文學作品應注重保留原著藝術價值
(一)影視作品可以在經典文學作品中汲取創作題材
相對于非經典文學作品來說,經典文學作品更能促進影視作品和影視市場的發展,能夠給予影視作品創作更多的創作素材。我國獲得成功的影視作品大多數是以非經典文學作品作為創作題材,但是在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改編成影視作品時,極大促進著影視作品和影視市場甚至是經典文學的發展,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經典文學的影響勢必會長久永存,而影視創作在改編經典文學作品過程中不但能夠傳揚經典文學作品,而且經典文學作品還能夠推進影視作品的迅速發展,并能招徠更多的觀眾。在電影發展中經典文學作品也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時不僅要對非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改造,還可以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改編,以促進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雙贏。
(二)應充分遵循原著思想內涵以及藝術價值
我國影視作品改編自經典文學作品的相對較少,并且改編的經典文學作品思想內涵和質量都相對較低,這不僅是因為改編者在改編過程中沒有給予“經典”足夠的重視,導致改編游離于原著的“經典”之外,從而導致改編自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作品普遍質量較低。[3]部分改編者認為只有以原著作品作家的視覺上來看待作品,完全照搬著原著作品的內容才是尊重原著和原著作者,其實不然,尊重原著作品和原著作者指的是在改編過程中保留著原著的精神內涵以及藝術價值,始終保留著原著作品中的精華內容,摒棄原著作品中的糟粕內容,從而對原著作品進行視覺化改造。文學作品體裁和影視作品體裁有著較大差異,如果完全照搬著原著作品的內容和模式,不僅會損害原著作品,而且還會使得影視作品喪失獨特的藝術特色。正如語言翻譯,直譯是無法表現出原著的價值和精髓,而意譯則更能表現出原著思想內涵。
三、 分析文學改編成電影對當代文學產生的各種影響
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兩者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文學作品是影視作品創作的母體,而文學精神與品格則是衡量影視作品的主要標準。影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充分汲取文學作品中的精髓部分和思想內涵,影視作品則能夠大力傳播原著作品中的文學精神。
現階段,國內影視領域中的影視作品多以文學作品作為創作題材而改造的,結合我國電影改編文學作品熱潮的發展歷程可以得知,1956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夏衍結合我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所著作的同名小說《祝福》進行改編的,此后影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逐漸以文學作品作為創作素材和創作源泉,并推進著影視作品的迅猛發展。美國著名理論家普洛斯東論證由文學作品改編成的影視作品大多數都能夠獲得很大成就,在獲得金像獎十部影片中便已經有五部是直接改編自文學作品。同時那些影響力深遠的經典文學巨作也相繼被影視創作者加以改造。知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廣泛被影視作品用作改編素材,改編次數高達13次,而著名文學家普希金和莎士比亞等所創作的作品更是被不少影視制作者搬上熒幕。現階段來說國內稍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都相繼被改編成為電影,制片人也充分結合文學作品的精髓展開全新創作。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因此在改編的過程中應當要發揮出影視作品的舞臺藝術特色對文學作品進行改造。
四、 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的意義
伴隨著消費語境逐漸形成和消費時代的到來,影視作品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過程中,要充分結合影視市場發展需求和社會大眾的娛樂需求。在創作電影時可以采用娛樂化敘事方式來展開創作并滿足快節奏時代的基本需求,娛樂主要是指對于現實生活中不會產生影響并且能夠釋放自身情感的方式。當今忙碌而快節奏的時代,人們渴望通過娛樂來釋放出自身的壓力和情感,并能夠在這種娛樂消遣中獲得享受的快感。[4]消費語境的形成和消費時代的到來促使著影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更傾向于娛樂性,而電影創作也逐漸由原來的政治意識形態敘事轉變為娛樂性敘事。
(一)娛樂化
在消費語境逐漸形成和消費時代里,我國電影在發展過程中逐漸顯現出娛樂性的特色。而部分敘事文藝的文學作品在改編成影視作品時情感基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譬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唐伯虎點秋香》,這兩部本來是屬于戲曲作品,但是電影在改編文學作品過程中變換了作品中的基調,并將其主題換為愛情主題,而原著中原本儒雅的人物形象也被改編成為武林高手,影視作品改編得荒誕。影視作品《三毛從軍記》是改編自漫畫電影《三毛流浪記》,并充分體現出“三毛”的人物形象特征。影視作品是站在孩子角度上來對戰爭進行刻畫,而電影中沖鋒殺敵與戰場陣亡等都是由三毛演化而形成的,從娛樂中獲得戰爭的另外一種感受。
(二)流行化和感性化
在對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過程中,應當要充分結合消費時代大眾市場的普遍需求,應要使得改編后的影視作品充滿著娛樂化的特點,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者故事內容創作得更加詼諧和娛樂,從而創作出創新且符合大眾要求的影視作品。當前社會正處于消費社會,其中消費社會具有娛樂化、流行化以及感性化等特征,能夠促使影視作品生產出更多符合現代發展要求的作品。通過喜劇化的方式來闡述歷史,從而滿足著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例如,周曉文所創作的《秦頌》,向世人呈現了娛樂化的歷史,極大滿足著時代發展的基本要求。該部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主要是以我國經典文學巨作《史記》作為題材,而實際上該部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重新構造了歷史人物形象和故事內容,并增添了許多情欲描寫,比如高漸離和棟陽公主在影視作品中奇妙的生死關系并不是原著作品中所有的。影視作品營造著離奇事件和古樸氛圍都是對歷史進行娛樂化與傳奇化的處理。同時還有陳凱歌所創作的《荊軻刺秦王》和張藝謀所創作的《英雄》都改編自文學巨作《史記》,對歷史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進行了娛樂化處理,使得影視作品更具備觀賞性。陳凱歌和張藝謀兩人在制作影視作品過程中都是以電影導演視覺來看待文學作品,并在不違背原著思想主題和精神內涵的基礎上來進行虛構性的創作,并想通過虛構的影視作品來表達自身對于歷史發展的觀點,不僅讓影視作品保留了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還對文學作品進行了全新創新,這不得不說在電影領域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當前來說以歷史主題為創作思路而展開的虛構故事不僅為社會觀眾提供了娛樂看點,戲說歷史已經逐漸成為當前是時代社會人們的娛樂品。
(三)平民化
國內知名導演馮小剛所制作的賀歲大片非常貼近社會民眾生活,具有平民化的特點,成為當前社會普通大眾所熱衷的消遣娛樂產品。而他所制作的影視作品中也大部分都是對文學作品的改編,譬如《夜宴》則是對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的改編。導演馮小剛所制作的賀歲大片都是使用喜劇方式和策略展開電影創作,并始終將電影類型定位于喜劇作品。在1997馮小剛制作的賀歲電影《甲方乙方》,該部作品是其在大陸地區所創作的第一部賀歲電影,該部賀歲電影在上映后票房便一直高居影院榜首,在1999年他所創作的《不見不散》和2000年所創作的《沒完沒了》都受到觀眾的喜愛。其中,導演馮小剛在創造賀歲電影的過程中受到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影響相對較大。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語言和行為在王朔的描述下顯得尤其生動和和迷人。王朔在細致觀察生活上對馮小剛的影響較為深遠,因此也促使著他所創作的賀歲片都具有平民化的特點。馮小剛在創作作品過程中通常在夸張故事中添加包袱,這使得電影故事情節更具有游戲性和娛樂性。在其創作的賀歲影片中普通人通過不懈努力最終也能獲得成就,這滿足著當前社會普通民眾的心理,普通民眾也渴望獲得成功,導演馮小剛所制作的電影在一定程度上讓社會普通民眾找到了情感寄托,因此其所制作的電影受到了廣泛民眾的大力支持。
結語
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兩者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影視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可以以文學作品作為創作題材和創作思路,但是因為電影和文學兩者在藝術形式和藝術本質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想要使影視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就需要改變文學作品創作形式,并以影視作品舞臺藝術特點來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這樣才能夠保持著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各自的藝術魅力。同時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的過程中應當要充分保留著文學作品內在思想精髓和藝術價值,并對其故事內容進行全新創作,從而制作出獨具特色的影視作品,不僅能推動著影視行業的迅速發展,還能夠大力宣傳文學作品,兩者相輔相成,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莊君孫媛.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意識——兼談文學改編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J].品牌(下半月),2014(8):76-78.
[2]劉瓊.論中國當代兒童文學電影改編的影像闡釋與敘事藝術[J].學術探索,2013(11):99-102.
[3]劉瓊.論中國當代兒童文學作品電影改編的現狀及發展策略[J].創作與評論,2013(12):29-33.
[4]孫煥云.新形勢下電影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改編[J].新聞研究導刊,201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