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菲菲
【摘 要】文章概述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內涵和必要性,探討了當前培養模式的制約因素,并給出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學;跨學科培養;研究生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區域經濟學作為應用經濟學的主要二級學科之一,學科地位不斷提升。區域經濟學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意味著區域經濟相關人才儲備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然而其教育培養中的問題也逐漸顯現。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變革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多學科的交叉滲透發展,區域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和交叉性強的學科,因而也迫切需要培養出跨學科復合型人才。
從目前情況來看,跨學科的培養模式理念已在發達經濟體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中引起重視和關注,然而,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下的跨學科培養模式還十分缺乏,因而對于如何加強培養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模式理念和實踐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本文首先探索了區域經濟學跨學科培養模式的內涵和必要性,然后分析當前培養模式的制約因素,最后給出區域經濟學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的建議。
1 區域經濟學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的內涵和必要性
1.1 區域經濟學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的內涵
近年來,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對跨學科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我國許多高等院校逐步開展了對研究生進行跨學科培養的探索。區域經濟學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是在發揮區域經濟學的學科本質屬性、區域經濟學的專業特色與優勢, 融合應用經濟學、地理科學、管理科學、環境學、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系統科學與工程等多學科視野,全面調動區域經濟學專業研究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與溝通協作意識, 促進區域經濟學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實現。區域經濟學跨學科培養模式也指在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根據區域經濟學學科本身的特性,突破區域經濟學專業的傳統組織架構,在充分發揮區域經濟理論、區域經濟政策、區域經濟方法和區域經濟規劃等該門類學科優勢的前提下,利用地理學、管理學、生態環境學、系統學等多門類學科方法進行專業知識和思維方法互補,在課程設置、培養考核和科研實踐訓練的過程中均利用綜合性知識和研究方法解決區域經濟學科專業的問題,以培養多學科交叉的跨學科復合型的研究人才,特別是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門類與生態環境學科等自然科學門類學科的交叉在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行為和廣博的研究視野極具重要意義。
1.2 區域經濟學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區域經濟學的自身屬性和特征要求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區域經濟學是經濟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也是一門新興學科,隨著工業區位論的開拓性研究和發展,區位理論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新興的邊緣科學—區域經濟學。首先,區域經濟學是以一個國家、區域或城市等為對象來研究從宏觀到中觀到微觀的不同區域自然資源開發利用, 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現狀,產業發展布局與產業結構優化組合, 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有機整體的決策科學。因此,區域經濟學科的研究本質和研究任務的多學科交叉性決定了開展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其次,區域經濟系統是由自然要素、環境要素、經濟要素、人文要素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并在一定的區域內形成的復雜經濟系統,也可認為是集自然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環境子系統、人文子系統等為一體的十分復雜巨大的開放復合系統。解決區域經濟系統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 不是用單一的方法或單靠某一學科所能奏效的。因而,從區域經濟系統整體出發, 把區域經濟視為一盤棋, 總攬全局, 統盤考慮, 運籌帷幄,實施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綜合與集成,定性與定量的綜合與集成,導致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生培養的跨學科培養模式的必要性。最后,區域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最主要的二級學科之一,現代的應用經濟學極必須綜合多個相關學科優勢,從而形成科研協同創新機制,并以交叉學科的視角來審視問題,因此應用經濟學的本質也要求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模式。
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要求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科研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有別于本科生教育的根本特征,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研究應當具備科研敏銳性、科研設計能力、知識更新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及科研表達能力等方面特征[1]。在區域經濟學研究生教育過程中注重多學科文化的融入,能使所培養的研究生具有更為寬闊的視野和廣博的思想,從而增加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科研敏銳性的可能。跨學科培養模式下的多學科文獻閱讀,通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文獻的對比分析和融合貫通將提高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科研設計能力和知識更新能力。研究生良好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科研表達能力則需要通過一定程度地科研訓練予以達到,而跨學科的課題項目的參與將會極大拓展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科研工具涉獵范圍和提高論文和課題撰寫水平等。因此,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決定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2 當前區域經濟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制約因素
首先,當前我國各高校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設置較為僵化,大多數課程仍然按照多年以來的傳統課程形式和內容,單一課程體系的課程培養模式是當前區域經濟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首要制約因素。其次,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缺乏足夠的跨學科的科研氛圍,由于區域經濟學的碩士點多開展在財經類高校或綜合性大學的經管學院之內,研究生僅接觸經濟學緊密相關學科的人員,如果區域經濟學研究生不走出學院或學校參加學術交流會議,也未養成跨學科文獻閱讀的習慣,跨學科的科研氛圍也將極小[2]。最后,當前各高校的區域經濟學研究生所參與的科研項目訓練和實踐多依附于導師的課題和項目,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思考和創新的可能較小,因而缺乏對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科研項目的資助降低了研究生跨學科思維下的實踐和應用,則反過來會減少跨學科閱讀和思考的動力。
3 區域經濟學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的建議
上述分析說明我國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仍有很大的空間,為此,本文提出以下的建議:
3.1 形成跨學科模式的培養理念
理念是實踐的向導,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研究生培養理念,才能在管理和實施上予以體現。區域經濟學的教育管理者應當具有跨學科培養和學習的規劃和計劃,尤其在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和考核體系的設計中,應當予以考慮跨學科的培養模式思想,只有高校管理層樹立和認可了跨學科培養模式的觀念,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跨學科的培養。
3.2 組建研究團隊的培養模式
研究團隊培養模式一般以具體的目標任務為導向,由學科帶頭人或導師為各相關學科研究生組成協作團體,研究生個體間約定并遵守明確的協作意愿與協作方式,研究生成員定期通過課題組組會、小組討論、課題實踐、自由交流等多種形式達到學生思想上的交流和學科方法上的互補,通過團隊凝聚力的不斷鞏固和知識能力的不斷融合逐漸完成目標。研究生團隊小組中的各成員的學科背景的交叉,團隊課題項目涉及多學科內容的交叉,團隊各成員學術交流的學科范圍的交叉,這些跨學科的特征可推動區域經濟學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良好實現。
3.3 增加跨學科的專題講座
高校及相關學科管理者應當針對區域經濟學的研究生和老師較多地開展多學科的專題講座,并鼓勵研究生參與各種學生交流活動,跨學科的講座和學術活動能開闊研究生的視野,加深他們對實際問題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徐圓,陳亞麗.淺談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教文匯,2013(25):106-107.
[2]何躍,張偉,鄭毅.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1(7): 31-34.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