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江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可近觀我們身邊的德育,德育之重要停留于嘴上,德育形式仍是道德空談與說教,呆板、空洞,重知識而輕實踐體驗,德育脫離了學生生活,并被應試升學、知識學習擠壓得可有可無。“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成為中學德育工作的當務之急。基于這種緊迫的現狀,許多學校都在通過實踐探索構建校園文化,營造德育環境、文化氛圍,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長。我校所在地區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又是院士之鄉,借助地域文化的優勢,構建了以鄉賢美德為架構的德育模式,開展“將地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課題研究與實踐,從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尋找德育素材,從鄉賢文化中挖掘傳統美德,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又滿足學生生活與成長的需要,也給予德育豐富的內容和新鮮的力量。經過實踐我們發現,這樣的德育更符合學生道德素質的成長需求,更富有活力與實效。
一、鄉賢美德對學生道德成長的影響力
鄉賢是指品德、才學、行事為一個地區老百姓所推崇敬重或在地方上有影響的人。這些人可以是在某一學科、領域、行業有重大貢獻或德、行、事得到社會和歷史認可的地方性知名人物,也可以是對地方發展、家族昌盛有貢獻以及對周邊地域產生深刻影響的歷史或當今的重要人物,也可以是當代涌現的道德模范,社區村民認可的、服務鄉村的好人,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活雷鋒”。他們的共性是,在他們身上閃耀著中華傳統美德的光輝,他們是這一地域內文化的號召者、精神的引領者以及道德的踐行者。
1.鄉賢在地方上對后學具有深刻的影響力
從歷史上看,文天祥以家鄉先賢為榜樣,最終成為一代民族英雄。《宋史·文天祥傳》中寫道:“自為童子時,見學宮所祠鄉先生歐陽修、楊邦義、胡銓像,皆謚‘忠,即欣然慕之,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鄉賢的道德感召,終使文天祥名垂青史,其壯烈殉國的豪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廣為傳誦。
從文化上看,鄉賢是一個地域內文化集聚的精神代表,是被一方百姓認可的精神楷模。他們在本地成長并留下豐富的文化成果,在地方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具有文化引領性。初中學生就近入學的特點,決定了他們身處鄉賢先哲文化精神所輻射的范圍,勢必深受鄉賢文化的影響。
2.鄉賢與學生的成長具有高度的關聯性
(1)親近性。每一個人的心靈與精神家園的構建都處在一方文化的熏陶與影響之下,道德意識、行為規范、品德以及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長期受到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的陶冶、感染和引導,與自己身處環境之中的文化具有同源性,對其親近而容易接受。鄉賢先哲的美德、情操、品質具有精神感召力,能激起初中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使其產生親近這種文化的自信。
(2)真實性。鄉賢先哲是學生生活區域內的文化精英代表,他們的成長過程、奮斗歷程、艱辛的生活、拼搏好學的事跡代代傳頌,已經成為一方百姓對子女成長的期望目標。
鄉賢先哲留下的精神財富、物化成果,造福桑梓的各種所為以及他們生活的場所等是學生隨時可零距離接觸而深受感化的精神源泉。學生所在的家庭也是一代代深受鄉賢先哲影響,有的鄉賢就是本家族的人,家族的長者甚至與鄉賢是同輩中人,和鄉賢一同成長,耳濡目染他們所作的貢獻,并深受感動,自然會在對子女、后輩的教育中融入先賢的事跡。鄉賢精神是每一個地方宣傳的亮點,是地方獨特的文化風景線,甚至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是唱響一個地方的招牌。這些史實對學生的道德影響是真實的感染,不是空洞的說教,學生更容易信賴這種道德的影響,并自覺學習,主動接受。
(3)體驗性。個體道德的實踐與體驗是自我道德完善與發展的動力。道德通過學生精神世界的自主構建而成,沒有學生自我的道德實踐并從中體驗、理解道德,德育的所有內容就無法順利實現內化和強化。融入地域文化的德育重在學生的道德體驗,克服說教與灌輸所引起的抵觸情緒,它以豐富生動的真實道德榜樣引領學生的道德發展。俗話說“一個好嫂子,滿村姑娘都學好”,融入鄉賢美德的德育能夠讓學生真實地接觸可敬可親的、活生生的道德榜樣,讓學生更信任。在近距離的接觸體驗中,德育深入學生的心靈,引領其健康成長。
二、將鄉賢美德、地域文化融入初中學生生活的德育實踐嘗試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積極的精神引領、環境的浸潤式陶冶和各種豐富活動的體驗。鄉賢是學生生活、成長的精神領袖,地域文化是他們的文化血脈,伴隨著他們一生的成長。構建鄉賢美德的德育,在初中德育中融入地域文化精粹,能在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涵的同時,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促進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發揚光大,又使德育生動豐富、可親可信,使學生自覺接受德育精神并主動完善品德。
1.開發地域文化資源,構建鄉賢先哲的美德資源庫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水土養人,文化育人。學校在傳播先進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有傳承地域文化的責任與義務,要讓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后人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和各時代的先賢精神。我們全員發動,借助地方社會力量,從地方史志、地方典籍中,收集歷史文化中的杰出精英;拜訪地方長者和大姓家族長,翻閱族譜,收集地方有影響的歷史人物;走訪政府部門,收集現時代的楷模標兵;拜訪知名企業家,收集他們對國家、地方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走訪學校知名校友,收集校友的學術成就;走訪對地方文化深有研究的學者、專家,收集地方文化的發揚者;走訪社區,收集百姓眼中的好人、廣受稱贊的平凡勞動者;收集有影響力的、公認的、宣揚傳統美德如孝、善、誠等的好故事。經過討論、篩選,把這些具有影響力的地方社會名流的相關事跡、成就、善舉和個人道德杰出表現,整理精編成冊。并優選這些人物生活的場所,作為德育實踐基地。這個整理、收集的過程是學生深受教育與體驗的過程,能促進他們思想與道德的自我優化。
2.建設弘揚鄉賢精神、宣揚中華美德的校園環境
環境化人,熏陶育人。我們從鄉賢資源庫里,精選得到歷史、社會各界公認的,對地方文化發展具有貢獻的鄉賢先哲,優選他們的杰出成就和文化影響,以此建設校園文化長廊,讓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先哲的影響。
結合鄉賢美德故事,提煉中國傳統美德精粹,精選出他們對后人具有啟迪作用的經典語錄,精心概述他們的思想內涵。把這些飽含美德的事例、語錄、警句,制作成道德宣傳牌或文化墻,布置在校園里,讓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精神的滋潤。借助校慶活動,從不同時代、不同工種、不同年齡段中精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評選出校友之星,留下校友之星的座右銘、人生感悟、對學生最具影響的一句話,制成展示牌,布置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每時每刻都能看到人生箴言。這種持續浸潤式的熏陶環境,能夠促進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健康發展。
3.開設校本課程,宣講鄉賢文化與精神
課程引領,能夠讓學生受到更深刻的影響。我們將鄉賢先哲庫收集的有教育意義的軼事及先哲的重大貢獻、個人美德、崇高的品質、經典的教育語錄等,修訂成校本教材并實施教學,利用課堂主陣地宣講鄉賢文化,傳播鄉賢精神。教學中要突出鄉賢身上集中反映的中華傳統美德,把他們尊老愛幼、慈善博愛的個人品德,愛國愛家鄉的民族精神,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人生態度,厚德載物、崇德尚文的濟世情懷作為教學目標,通過學生的討論、辯論、演講,師生間的對話等形式讓鄉賢文化、鄉賢精神融入學生的血液。
4.親近鄉賢,以鄉賢精神命名班級
鄉賢精神,鑄就班魂。優秀班集體文化是引導每個學生個體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我們把學生集體認同的鄉賢文化、鄉賢精神,融入班集體的文化建設中,從鄉賢先哲庫中精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精神命名班級。用精練概括的品質作為班級精神和追求的目標,引領學生進步成長;用鄉賢所反映出的道德力量作為班級班風,影響學生的道德成長;用鄉賢拼搏向上的進取精神作為班級學風,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鄉賢文化與精神滲透到班級文化的建設,以集體與團隊的力量促進學生的成長進步。
5.參觀紀念館,參與文化盛典,邀請名家與學生互動
組織體驗活動,讓鄉賢精神深入學生的德育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錢穆、錢偉長故居,在錢偉長父親創辦的又新小學里,讀一讀《弟子規》《三字經》和《錢氏家訓》,大聲地朗讀校訓“讀書、報國、修身、養德”,感受一下鄉賢成長的文化氛圍,這樣學生心底自然會升起愛國愛鄉的情懷。每一次的文化盛典都是鄉賢聚集的盛會,我們可利用地方政府、學校舉辦的各種文化盛典,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鄉賢的濃濃鄉情,感受地域文化的深厚內涵。例如我校讓學生參與紀念江南始祖泰伯的祭祀盛典,感受三千年的吳文化,盛典還邀請對吳文化深有研究的學者來給學生做講座,讓作為吳地子孫的學生深悉吳文化的精髓,肩負起傳承和弘揚的責任。我校還邀請事業有成的知名校友到校演講,講述自我奮斗的歷程以及地方文化對自己的影響,講述自己所堅持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邀請身邊好人到學校與學生交流做人做事的準則,交流善、孝、忠、誠、信等傳統美德;組織學生走上社會收集鄉賢的美德軼事,讓學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撰寫鄉賢的推介詞。學生在各種地方文化活動中不斷升華自己的品德。
由此可見,與中學生成長密切相關的地域文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仰、社會責任、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等產生持續、深遠的影響。初中德育中融入鄉賢文化、地域文化,融入民族傳統美德,不僅能幫助初中學生構建道德精神家園,更能激發他們的民族精神。這樣的德育才有活力、有生機,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