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廣城
課堂教學是教師通過語言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具有較高的藝術性。研究課堂語言藝術,其目的是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讓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激發他們強烈的共鳴,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課堂語言具有藝術性,能將枯燥知識的傳授轉換成令人感興趣的學習活動,深深地吸引學生,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產生顯著的學習效果。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充分掌握課堂語言藝術。
一、仔細推敲,保證語言專業規范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科學性非常強的學科,有許多專業術語,教師在敘述概念或講述操作方法時,一定要認真推敲語言,力求語言的準確性和規范性,否則會使學生產生疑問或誤解,甚至會犯下科學性錯誤。例如,“存儲器”不能說成“儲存器”,鼠標操作中的“單擊”不能說成“點擊”。因為“存儲器”“單擊”都是計算機應用中的常用術語,而“儲存器”“點擊”等詞語都是生活化的語言,雖然學生能夠理解,但不規范。
有次聽課,主題是“插入表格”的操作,講課教師把“選擇單元格”說成“拖拉”。這顯然是教師自身用語不夠規范,對這些專門的術語沒有認真推敲。說嚴重些,這就是一個科學性錯誤。
信息技術學科中還有一些專門的名稱,如菜單、命令、工具欄、列表框、文本框、滾動條、按鈕、對話框等。有時教師講課時說單擊“確認”,其實也不嚴謹、不科學,應該說單擊“確認”按鈕。有的教師干脆說“點那個框”“拉那個條”,這些說法在平時教學時一定要避免,否則會誤導學生。
為了在短暫的一堂課中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教師的語言還要嚴謹、精練。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仔細、反復地推敲語言,選擇詞語要慎重,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條理分明,具有鮮明的邏輯結構。講授時語言要干凈利索,言簡意賅;要能抓住重點,有的放矢;吐字要清晰,讀句應分明,堅持用普通話教學。
二、寄托情感,賦予語言生動活力
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充滿感情,富有激勵性和感染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自己的眼神、手勢和嗓音等體態語言感染學生的情緒,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使講授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
例如,筆者在講“設置動畫效果”內容時,先給學生看了幾個精美的動畫,學生看得如癡如醉,對動畫產生了好奇。接著筆者用了這樣一段開場白:“同學們,生活在今天這樣的信息時代是多么幸福啊!我們可以欣賞到電影里驚險刺激的特技畫面,可以感受到高科技給我們帶來的視覺和聽覺震撼。其實,這些用電腦都可以做出來,我們也能做。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你,難道還能任憑風浪起,我自不開船嗎?你是否也想一展自己的本領,體驗一下做導演的感覺?從現在開始,我將和同學們一起步入這個激動人心的章節—動畫制作的殿堂!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通過同學們的不懈追求,你們一定會做出非常棒的動畫!”
三、適當幽默,借助語言調節氛圍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應當學會幽默。幽默的含義是有趣或可笑且意味深長。幽默是思想、學識、品質、智慧和機敏在語言中綜合運用的成果。教師的幽默語言是運用意味深長的詼諧語言抒發情感、傳遞信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感化學生、啟迪學生的一種藝術手法。幽默語言是教師教學事業成功的潤滑劑和法寶。
例如,在講“復制”操作時,當學生掌握了復制操作之后,筆者會問學生:“現實生活中有復制嗎?”學生一愣,繼既而都反應過來:“沒有!”筆者繼續說:“是啊,現實是不能復制的,如果能該有多好啊,我家只有一個電視機,再復制一個就省得買了。”學生聽后都樂了。
還有,在講“下載”操作時,筆者會這樣說:“網上除了人民幣不能下載,其他的幾乎都可以。”學生又被逗樂了,他們仔細一想,的確是這么回事。這時筆者再感嘆一句:“虛擬畢竟是虛擬,永遠不可能變成現實。”接著筆者適當講了一下虛擬和現實的區別,告誡那些喜歡玩虛擬游戲的學生,在游戲里本領再大,贏的游戲幣再多,也不可能用到現實中來,教育學生不要沉溺在虛擬世界里,要勇敢地面對現實。
四、善于運用無聲的體態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有聲語言外,還有一種無聲的語言,即體態語言。體態語言是對教學語言的有機補充和輔助,恰當地運用體態語言有時可以表達出口頭語言不能表達出來的信息,起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一個人“只有在學會用十五種至二十種聲調來說‘到這里來的時候,只有學會在臉色、姿態和聲音的運用上能作出二十種風格韻調的時候”,才能成為出色的教師。如果教師以一副精神萎靡的樣子走進教室,學生學習時也會無精打采。教師進入教室,步伐要沉穩有力不拖沓,表情要鎮定自信不輕浮,面帶微笑,目光慈愛柔和而不失嚴肅,走上講臺后問一聲“同學們好”!聲音響亮,中氣充足,情感真誠,眼神關注全體學生,不能心不在焉、虛情假意。這樣的體態語言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慈愛,對學生的信心和鼓勵,課堂氣氛既嚴肅又輕松、活潑。
由于信息技術課都是在機房里上的,又是副課,學生思想上不太重視這門課,課堂紀律也比較松散,有時學生的吵鬧聲會很大。這時教師恰當運用體態語言,起到的效果會更好。比如,正常的討論已經結束,而有的學生還意猶未盡喋喋不休,這時如果教師大聲呵斥喊停,會極大地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這種情況下,筆者一般都是不說話,做出一副在聽他們討論的樣子,這個狀態保持幾秒鐘,只要有一個學生發現后就會立刻提醒其他人保持安靜,那么所有的人會在短時間內安靜下來。
教師要學生回答問題時,應該鼓勵大家舉手發言,說“下面請××來回答”。學生回答時教師應該認真聽,眼睛要正視學生,還可以點頭表示贊許,以示鼓勵和尊重。學生回答后教師應該給予表揚,即使回答錯誤也不要直接批評,而是要委婉地提出來,從而消除學生因回答不對而產生的害羞和恐懼心理。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應該有禮貌地說聲“請坐”,這樣會使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以后每當要回答問題時,他一定會積極思考、踴躍回答。
一節課中,教師不能始終站在講臺上授課,那樣會使課堂顯得單調沉悶,應當適當走動,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輕松。走動時教師可以幫學生解決一些操作上的問題,也可以用眼神制止一些好動學生不應該有的動作,看到操作較好的學生可以拍肩點頭表示表揚和鼓勵,促進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走動不僅是其精神狀態的表現,還可以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
其實,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非常多,作為教師要靈活處理,不能一成不變。各種課程的上法也不一樣,對于語言的要求也不一樣,有時需要妙趣橫生的導入語,有時需要一個巧妙的暗示,有時需要適時的激勵,有時也需要適當的批評,有時還要準備一句意味深長的結束語。教師運用高超的課堂語言藝術,那么對于學生來講,上課就是一種享受。這樣的教師上課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學生的心,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快樂。靈活的課堂語言,是教師在情操、文化理念、藝術修養等方面積極培育的結果,也是對教學認真鉆研,對青少年心理學、生理學等積極探索的結果,更是教師的心血和智慧澆鑄出的美麗花朵。
總之,不管是有聲語言還是無聲的體態語言,都是教學時師生雙方信息交流的載體,是達成教學任務、促進師生雙邊活動的媒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豐富自己的課堂語言,實現課堂語言科學性、藝術性的統一,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