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雷 宋志存
【摘 要】文章分析了數字化校園下高校教師創新能力的內涵,指出了其重要性。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其制約因素并且給出了解決措施。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高校教師;創新能力
1 數字化校園下高校教師創新能力的內涵
一般來講,創新能力是指人類創造性地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人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1]。對于當前的高校教師來說,其創新能力是指在其平時的課堂教學方式和方法、對學科進行相關科研探索等方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相關的能力。當前各個高校對本學校的數字化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高效的利用數字化硬件、軟件設施可以加快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
2 教師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1)當前社會的高度的發展對大學生的專業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使高校在校學能夠將知識和實踐結合,如何能夠在以后的工作中進行創新性的實驗與開發,與教師的創新能力的水平有很大的關聯。高校教師可以講自己在學科中的科研創新的過程與學生共享,在創新的過程中不但使學生掌握了一般的教學基本內容,還可以讓學生掌握學科創新的一般途徑,可以激勵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把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創造不同的新價值。
2)教學方法的創新同時可以使學生更扎實地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任何科研創新都是建立在牢固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只有扎實掌握基本知識才能進行科學創新,教師將教學方法創新可以使學生對本專業的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與扎實,為下一步的創新以及以后工作中的對本學科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基于以上的重要性需要將教師的創新能力培養提升到一個較高的高度,而目前各個高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可以有效的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
3 目前制約高校教師創新能力的因素
3.1 社會影響
目前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體制以及改革開放下國內、外各種思想對高校教師的沖擊很大,如何讓高校教師能夠安心在學校進行教學以及科技創新成為了一個比較棘手的難題。近期一些網絡媒體頻繁曝光了一些個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不良事件,這些事件經過媒體的傳播與發酵在全社會引起了比較大的回響。而這些不良的事件必然會導致部分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對自身價值重新審視,其內心會對教師職業進行懷疑,這樣會嚴重影響教師的基本教學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師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3.2 學校影響
目前高校教師的工資與職稱掛鉤,基本上每個高校的職稱評聘都差不多,在職稱晉升與工資分配中,基本上都是將各種指標進行量化排名,在這些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往往會忽略一些不能用量化來體現的方面。而這些方面恰恰是可以提升教師創新能力。例如,教師之間互相交流、學習、體會與實踐,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學習、教學相長。另外高校有時候會過分追求本校教師的一些高水平論文與高規格項目,往往忽視一些創新教學團隊、創新導師和創新實踐平臺的建設。這樣的后果是往往教師本身的專業知識很深厚,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對教學方法缺乏相關的培訓導致對學生的教學過分生硬,使學生不能有效的接受專業知識學習。
3.3 自身影響
教師是高校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教學課科研水平決定著學生的未來發展。研究表明,教師的創新行為來自教師內在人格特征、觀念態度、知識水平以及環境特征等影響因素[2]。因此,教師本身人格特征對自身創新能力的發展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4 數字化校園下的高校教師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首先,高校應該抓住媒體發達的今天,利用學校數字化建設的軟、硬件設施,對高校教師目前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進行正面的宣傳,將一些先進的教師事跡在主流網站、貼吧、論壇里進行大力宣傳,提升高校教師自身的被社會認同的觀感,努力消除社會最高校教師的一些偏見,是高校教師更加有存在感,能夠安心扎根于大學校園。其次,在職稱評聘中,相關政策的制定應該更加鼓勵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交流。可以利用高校的網絡平臺,將教師與教師在學校校園網上可以成立不同的團隊,彼此對專業有興趣的老師可以互相在平臺上聯系,討論,形成不同的討論組對學科進行研究。同時學校可以開辟專門的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將教師團隊開發的一些相關科研成果積極在各個網絡化平臺上進行宣傳,吸引相關企業進行投資,這樣既可以讓教師創新的主動性大大提升,又可以改善教師的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最后學校應該利用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時機,對學校的校園文化以及校園氛圍進行有效與積極的建設,通過對學校的這些措施可以使高校教師在學校里面可以潛移默化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升華,能自覺的與社會上一些對高校教師的偏見認知做斗爭,健全自身的人格特征。
5 結論
高校的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需要社會、高校和教師共同完成,本文是基于在數字化校園的視角下看待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一些與數字化校園沒有關系的因素沒有說明但是不代表這些因素不是影響教師創新能力培養因素。
【參考文獻】
[1]李淑文.創新思維方法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2,9.
[2]湯國明,張雅波.提升高校教師創新能力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7):10-11.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