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轉債市場今年將迎來巨大的變化,原本作為一個峰值規模僅為2000億元左右的細分市場,未來有望成為一個備受更多機構關注的重要投資領域
《投資者報》記者 羅雪峰
投資者報
日前,證監會宣布對非公開發行股票規則進行修訂,并制定《監管問答—關于引導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對于定增的定價基準日限定在發行日首日,規定再融資(包括首發、增發、配股、定增)必須間隔18個月,但發行可轉債、優先股不受此限制。
對于這一再融資新規未來可能對市場帶來的影響及可能的機會,《投資者報》記者采訪了一些公募人士。他們認為,可轉債本身相對于增發等再融資方式就具有發行成本更低的優勢,此次新規出爐讓其他再融資渠道受到更多的規范性限制,會使得更多資質優秀的上市公司選擇通過發行可轉債的方式進行再融資,從而增加目前市場上相對有限的可轉債標的池,增加可轉債市場的流動性。但需要強調的是,雖然新規出爐對可轉債市場會形成一定的政策性利好,但具體情況依舊需要觀察驗證。
可轉債基金新年正收益產品
占比超七成
其實,可轉債基金產品在2016年乏善可陳。據Wind數據,整個2016年度,除招商可轉債A、銀華中證轉債A、興全可轉債3只正收益之外,其余均處于虧損狀態,其中虧損最多的是銀華中證轉債B,虧損幅度達45.95%,虧損超過10%的產品占有可比數據的可轉債基金產品數量的60%。
不過,這一慘淡的場景于2017年開年就已被改寫。據Wind數據,截至2017年2月21日,在具有可比數據的29只可轉債產品中,正收益的只數已由去年全年的3只上升為21只,達到了總數的72.41%。
“受2016年年底以來整個債券市場的下調影響,目前市場上的可轉債估值已有所修復,新規的出臺或讓可轉債市場迎來長期利好,最好的驗證方式可能就是已經披露擬發行可轉債的相關標的公司進度問題。當前已經披露方案的上市公司,若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被監管層加速放行,則可以明確對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轉債市場的更為樂觀的態度?!?興全基金旗下第一只公募基金產品興全可轉債基金經理張亞輝如是判斷。
華鑫證券分析師徐鵬也持同樣觀點,他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可轉債市場今年將迎來巨大的變化,原本作為一個峰值規模僅為2000億左右的細分市場,未來有望成為一個受更多機構關注的重要投資領域??赊D債市場的大擴容漸行漸近,擴容將壓縮估值,繼2013~2014年之后,今年有望迎來建倉可轉債的最佳時刻!”徐鵬指出,自己一貫的觀點是建議機構投資者采用“買入并持有至強贖”的思想投資低價可轉債,充分發揮中國可轉債巨大的制度紅利。
可轉債會開啟又一個黃金時期嗎?
2017年可轉債市場究竟有多大的機會?可轉債會否又迎來一個新的黃金發展時期?
興業證券分析師唐躍指出,將再融資新規,結合IPO加速,以及貨幣政策去年以來的變化結合到一起看,可以發現,再融資新規其實與債市一直討論的去杠桿是一脈相承的。貨幣政策已經調整到穩健中性,旨在打擊金融套利,抑制資金脫實向虛。而在以往再融資環節中,一二級套利的情況很多,企業可能巨額融資、頻繁融資,融資后可能存在購買理財產品而非用于投資等情況,這顯然與監管層的意圖是相悖的,也不利于二級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保護。“轉債在國內發展已經超過20年,但無論是2004年第一個‘蜜月期,還是2010年銀行大盤轉債問世,轉債市場始終是個小規模的市場。限制轉債發展最主要的因素:一是發行條件比較嚴格,強過定增,而且占用公司債額度;二是審批流程嚴格、持續時間長,發行節奏完全受控制。而在牛市中,轉債集中轉股,會進一步加劇市場規模的萎縮。”唐躍如是說。
不過唐躍也認為,2017年的可轉債市場與以往相比似有實質性變化。一是證監會表態鼓勵轉債和優先股融資;二是再融資受限后,部分企業的定增需求,可能轉到轉債上面;三是除了政策表態支持之外,降低可轉債發行條件可能出現,那么將切實釋放潛在的供給。
“發行可轉債的公司多數情況下都是質地優秀的公司,這使得一定程度上使得可轉債的安全性更高”,張亞輝也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同時,由于可轉債本身具有進可獲取超額收益,退可債券屬性防守的優勢,在2017年整體A股市場走勢并不明朗的前提下,可轉債的配置優勢也進一步凸顯?!辈浑y看出,當可轉債市場的賺錢效應進一步凸顯之時,相信會有更多的資金涌入可轉債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