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琳 鐘志兵 馮振軍 張雪靈
【摘 要】自心理素質概念出現以來,學者對心理素質的關注及研究愈來愈多。本文通過對既有研究的分析,對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及特征進行綜述,以期為心理素質培養及評價提供參考依據。心理素質概念、結構及特點見仁見智,總結起來有如下觀點。心理素質的內涵:特點說、水平說和要素說;心理素質結構:功能價值角度和交互作用角度;心理素質特點:穩定性、綜合性、基礎性、整體性、內隱性及可評價性。
【關鍵詞】心理素質;內涵;結構;特征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
JIANG Lin ZHONG Zhi-bing FENG Zhen-jun ZHANG Xue-ling
(Humanities College,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Jiangxi 330004,China)
【Abstract】Since the concept of Mental Quality been proposed,i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lots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finish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ental quality,the thesis analysis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bout mental quality and reviews 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Although researcher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they can be respectively concluded as follow.The connotation of mental quality:Characteristic Theory,Level Idea,Factor Thought.The structure of mental quality:Function-value Perspective and Interaction Perspective.The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Steadiness,Comprehensiveness, Fundamentality,Wholeness,Tacitness and Scalability.
【Key words】Mental quality;Connotation;Structure;Features
0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質教育愈發受到人們重視,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并且心理素質作為素質結構的核心層[1],對心理素質的研究也逐漸深入。近年來,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心理素質相關研究的數量呈爆炸式增長,質量也在逐漸提高,但其仍存在不足。本文將對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及特征進行綜述以期能對心理素質的培養及評價提供可行依據。
1 心理素質的基本內涵
1.1 特點說
特點說從一系列的特點來定義心理素質內涵,認為心理素質是一系列特點的綜合。燕國材[2]指出心理素質是一系列穩定的心理特點的綜合,在其看來,心理素質是以自然素質為基礎,即以人們一系列的生理特點為基礎,在后天實踐活動的影響下逐步培養、發展和形成起來的。
1.2 水平說
持水平說的研究者認為心理素質的內涵是不同因素的水平的綜合體現。肖漢仕[3]提出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性行為的水平的綜合體現。在其看來,衡量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應從其性格品質的優劣、心理能力的強弱、心理動力的大小、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各種行為表現的社會適應水平這五個方面全面評估。王建軍[4]提出心理素質是個體人格的強度和力量,心理素質基本內涵由其所包含的心理內容、人格的整體力量、心理素質的強弱三個方面構成。
1.3 要素說
要素說從心理素質的構成來定義心理素質的內涵,認為心理素質是多方面心理品質構成的有機整體。王能東[5]認為心理素質是由認知心理素質、社會心理素質和個性心理素質三大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在其看來,對人的心理素質作三大要素的劃分只具有相對的意義,其實三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張履祥[6]認為心理素質是有一個心理能力素質(智力因素)、心理動力素質(人格因素)和身心潛能素質三個子系統交互作用、動態同構的自組織系統。
2 心理素質基本結構
2.1 功能價值角度
本文從功能價值角度,即心理素質各組成要素發揮的功能,分析人的心理素質的結構。張大均[7,9]等認為心理素質是心理和行為的內容要素與功能價值的統一體,其中內容要素包括認知和個性兩項基本內容,而功能價值就是以內容要素為基礎衍生形成的適應性(或叫適應能力)。該角度是從認知、個性和適應性三方面解讀心理素質的構成。馮正直[8]等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中學生心理素質由認知、個性和適應性三個基本維度組成。
2.2 交互作用角度
本文從交互作用角度出發,根據人的素質是由先天素質與后天實踐活動的交互作用影響,分析人的心理素質的結構。梁寧建[10]等依據素質是先天與后天的相互影響與統一的理論假設,提出人的心理素質包括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元認知、認知方式、智力水平等六個維度;趙紅[11]根據心理素質是人的遺傳素質與環境及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品質,分析出心理素質由一般心理素質和職業心理素質構成;賀雯[12]在交互作用理論的影響下,指出心理素質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心理品質。
3 心理素質基本特點
3.1 穩定性
素質具有穩定性,指素質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經過社會實踐活動的影響,逐漸發展形成的內在的穩定品質。心理素質是素質的組成部分,亦具有穩定性。心理素質是個人穩定的心理特質,不是人的一時一地的行為表現[14]。它往往是指個體的知、情、意和個性的特征,是穩定的心理品質[15]。心理素質的穩定性一方面,表現在以先天稟賦為基礎的穩定性,它不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即不隨環境及個體品質的變化而改變,另一方面,表現在穩定的心理素質水平,在各種因素的長期影響下,個體經過發展后逐步形成的一種成熟的穩定的心理素質水平[16]。馮正直[8]等在對中學生心理素質概念的開放性譯碼結果統計中指出心理素質具有穩定性特征。
3.2 綜合性
心理素質具有綜合性,其受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心理素質是先后天的“合金”[13],即心理素質是人在日常的實踐生活中綜合表現出來的個人品質。周治金[17]指出,對于心理素質的研究不應該簡單的從一個角度出發,不能將心理素質看成某個單一的特性,不能局限于在心理過程或心理特性的研究,而應從個性層面分析。王極盛等[18]認為,心理素質是多類別、多要素、多品質系統的動態綜合體。
3.3 基礎性
心理素質的基礎性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就個人而言,心理素質能對人的實踐活動的效果產生重要影響,不是指個人在特定領域中獲得的某一項專門的知識和技能[14];就社會而言,素質是人最一般、最基礎的品質[19]。素質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并非社會上少數人特有的,心理素質也存在于社會上每個人身上,并非“有”或“無”的差異。
3.4 整體性
心理素質的整體性是指心理素質作為一個由諸多要素結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存在并在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一方面,表現在心理素質是一個整體并且是一個由多種成分因素有機結合,構建而成的統一結構[20]。另一方面,表現在各個心理品質結合而成的心理素質結構統一在個人身上,各心理品質間融合的程度影響著心理素質的整體水平。
3.5 內隱性
素質具有內隱性,人的素質是以先天遺傳素質為基礎,個體在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內化了的品質[19]。心理素質作為素質的組成部分,也同樣具有內隱性,心理素質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對心理素質的測量依賴以心理素質為基礎的外在表征[16]。
3.6 可評價性
心理素質的可評價性是指心理素質有優劣高低之分。對人的某些個性心理品質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評價,不同的心理素質對人產生的影響及活動成效大相徑庭,因而心理素質具有社會評價意義[14]。通過客觀的測量與評價,可以培訓和發展優良的心理素質。
4 小結
心理素質是素質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心理品質,心理素質的內涵見仁見智,綜合起來有特點說、水平說和要素說理解。心理素質結構可歸納為從功能價值及交互作用兩個角度理解。從心理素質的內涵及結構分析出心理素質的特征,對其特征基本已達成共識。綜上所述心理素質影響著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及認知能力等,對人的心理發展具很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質的研究領域有待拓寬,其研究主要教育領域,心理學領域少有涉及。、
【參考文獻】
[1]燕國材.素質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164-165.
[2]燕國材.論人的心理素質及其教育[J].云夢學刊,2000(3):72-73.
[3]肖漢仕.心理素質結構及其內外關系[J].中國教育學刊,1999(4):26-29.
[4]王建軍.心理素質概念內涵的新探[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6):62-63.
[5]王能東.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初探[J].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53-57.
[6]張履祥.論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建構[J].心理科學,2000(5):603-604.
[7]張大均,王鑫強.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3):69-72.
[8]馮正直,張大均.中學生心理素質概念和成分的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27(6):56-62.
[9]張大均,馮正直,郭成,陳旭.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56-62.
[10]梁寧建,殷芳.師范生心理素質評價體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3):315-318.
[11]趙紅.師范院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綜合模式的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184-188.
[12]賀雯.師范生的心理素質結構及其自我評價的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版),2003(4):109-113.
[13]許燕.面向21世紀高師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14]劉華山.試析學生心理素質特征與結構[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4):52-53.
[15]高明慧.大學生心理素質及其教育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20-21.
[16]趙琳.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7:10-11.
[17]周治金.論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3.
[18]王極盛,赫爾實,李焰.中國中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J].社會心理科學,1997(4):21-25.
[19]張大均.論人的心理素質[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2):143-146.
[20]李瑛.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4-5.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