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摘 要】基于多語文本在當代英語文學作品中已大量存在,這些多語文本的雜合處理被廣泛應用在原作的漢語翻譯實踐當中。本文對英語文學作品漢譯中雜合現象產生的原因做出分析,并揭示雜合對英語作品的翻譯及對譯文讀者產生的意義。
【關鍵詞】多語文本;雜合;歸化;異化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Hybrid i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CHEN Dan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 Liaoning 118000,China)
【Abstract】Numerous multi-lingual texts exist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which are widel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way of hybrid.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hybrid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which exemplify the significance of hybrid to the translation and its readers.
【Key words】Multi-lingual text; Hybrid;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英語中的“hybrid”一詞早期主要被應用在自然科學中,當時漢語中通用的翻譯是“雜交”。作為名詞時,主要是指“不同種、屬的兩種動物或植物的后代”。后來該詞被逐漸應用在不同學科領域當中,被翻譯為“混合”或“雜合”,基本是指兩個具有不同特質的事物相互影響、交融而產生的一種具有新的特質的事物。語言學是社會科學中較早使用“雜合”概念的學科之一。“hybrid”的意義在這里一方面是指“歷史上源于不同語言的成分構成的單詞”,另一方面是指“詞匯中含有大量外來語的語言”。
各學科對雜合問題的討論也逐漸引起了翻譯理論界的注意。在當代英語文學翻譯領域當中,雜合現象經常表現得非常明顯。究其成因,一方面,由于原作品本身處于多種文化意象或語言特點、處于不同語體或文本類型的綜合氛圍,或者原作者創作時追求某種藝術效果,很多英語文學作品本身就構成了一個雜合體,它往往具有了多種語言、文化的成分,最明顯的部分就是原作品當中的多語文本。也就是說,文學翻譯所處理的原文本身有時候就是雜合的。這無疑對譯者的翻譯工作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首先,英語是一門借詞非常非富的語言,英語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各種各樣語言的影響,這與英國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凱爾特語應該算是最早的古英語,之后是羅馬軍團的拉丁語,接下來是日爾曼部落的盎格魯薩克遜語(由于盎格魯薩克遜語對英語的影響最大,也被稱為是古英語,被認為是英語的起源),然后是法語,斯堪的納維亞語和荷蘭語。這幾種語言對英語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當今英語又成為了美國等其它許多國家普遍使用的母語或官方語言,因此在當代英語文學作品的創作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反應各時期文化及語言特點的多語言文本。
其次,文學作者在創作時,通過混合使用多種語言文化成分,可以實現英語這一主要敘述語言無法實現的一些效果。第一,利用多種語言成分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實感。比如,一些作品中描述了非英語國家的某個人物形象,如果讓這個人物在作品中的說話內容使用自己的母語,或者至少在對話里夾雜一些母語的成分,那么作者就能讓作品中的細節刻畫更加接近現實,從而讓讀者產生一種錯覺,以為描寫的情節是真實的。讀者通過原文里的某種非英語成分,也會大致判斷出作品里的人物來自哪個國家或地區,描述的某個事件大概發生在什么地方,從而更深入體會作品本身的內涵。第二,利用多種語言成分可以幫助作者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寫得更加鮮明。如果能夠在作品人物的對話里自然恰當的融入一些英語外的其它語言文化成分,那么讀者就可以體會到該人物特定的身份,因為在人們的普遍觀念中,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往往是與其接受的教育、擁有的地位和職業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法語、拉丁語的使用往往被視為有地位、有教養的象征,拉丁語更是神職人員經常使用的語言。因此,這些語言及相應文化成分在作品中的出現就起到了暗示人物身份的作用。
從目前可得的大部分英語文學作品來看,作品里面多語文本除英語外的其它語言成分一般只用于作品里面人物的對話或心理描寫部分,另外它們有時也會根據作品情節發展的需要,被用來轉述文學作品里描述的信件內容等,但這些非英語語言很少被用于作品的主體敘述語言。在多語文本雜合的英語文學作品中,敘述語言通常還是在作品中占主導地位的語言,即英語。而多語文本中那些非英語成分帶來的雜合雖然幫助文學作者實現了某種創作意圖,但它卻給這些作品的漢語譯者帶來了極大的翻譯挑戰。
另一方面,文學譯者對文本翻譯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雜合的過程。盡管很多譯者力圖忠實原文,讓自己的譯文盡量不露出翻譯的痕跡,但結果還是會不可避免地顯示出譯入語的一些語言文化成分。這些成分和原文學作品中本就融合多種語言文化現象的狀況再一次形成了融合,因此,整個譯文就構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雜合體。
首先,在翻譯過程中,非英語的外語成分給譯者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文學翻譯要求譯者既能準確地傳達出原作內容,又能忠實地道地再現原文的寫作風格。由于精通多種語言的譯者為數不多,對大部分譯者來說,理解原作的非英語文本內容本身就有一定困難,除非譯者恰巧懂這些其它語言。大部分譯者即使靠大量翻閱資料或請教他人,恐怕也很難傳神地翻譯出原作往往獨具匠心的藝術效果。即使在相關地方標注出此文出自何種語言,也很難讓譯文的漢語讀者瞬間感受出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隱含文化或背景而暢享原作。因此,原作者的思想和譯者的思想再一次雜合構成了最終的譯文。
其次,正是為了盡量讓漢語讀者能夠意會原作品多語文本里這些隱含的深層內容,譯者往往會采取異化翻譯的策略,讓譯文更接譯入語即漢語的地氣,這就需要雜入漢語及其文化成分了。這時就又出現了中國傳統翻譯界所討論的歸化和異化之爭的問題。目前大部分學者還是對采用歸化策略的必然性普遍深信不疑,因為翻譯的目的還是要忠實地展現原作的內容。但對具有多語文本的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來說,適當的異化不失為忠實原作文化的手段。因此,在這個歸化和異化的衡量中,文學譯者再一次需要考慮到雜與不雜的問題了。
在英語文學作品的漢譯中,許多原作文本本身都具有明顯的雜合性,多語文本的數量也較多,在文學界影響也大;另外,不管譯者如何努力,除了譯入語和原作品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影響以外,其翻譯仍然會受到來自種種條件的影響,并最終將這些影響體現在譯文的雜合表象之中,而這直接關乎到譯文讀者對原文學作品的把握。
【參考文獻】
[1]陳晶晶.淺談多語文本的功能和翻譯策略[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7).
[2]韓子滿.文學翻譯與雜合[J].中國翻譯,2002(2).
[3]張艷妤,張健,胡東平.歸化與異化翻譯的辯證關系與運用原則——基于文化轉向的視角[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