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科 谷小婭
【摘 要】隨著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的推廣和普及,高職院校無論教學條件還是教學互動,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利用各種有效手段,強化教學互動,提升數字化教學的效果與質量,達到師生教學相長的理想境界。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互動;學習共同體
【Abstract】With the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digital campu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teaching interaction, got unprecedented improvement and improve.Use a variety of effective means,strengthen the teaching interaction,to promote digital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to achieve the ideal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o.
【Key words】Digital;The teaching interaction;Learning community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呈現教育資源數字化、教學支持網絡化和學習方式多元化的特點,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嶄新面貌,教育理念、教學行為也顯著改變。如何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強化并有效進行教學,保證教學質量,值得深入研究。
1 傳統教學與互動
在高職院校中,仍延續著傳統的課堂教學:講臺、教材、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方法,優劣共存,仁者見仁,認可程序互不相同。
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點,表現在增進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對教學進度有序可控,按時完成當次或當天的教學任務,交流互動多以問答方式進行。
傳統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對課堂掌控不當,容易造成沉悶乏味的厭學局面。教學內容的統一進度,對于程度迥異的學生來說,學習效果差別很大,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不能對學力差的學生進行單獨的輔導,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同時,課堂教學采用的統編教材或校本教材更新慢,專業適應性差,而倍受詬病。
教學管理制度的重點,在于約束教學工作量、教學任務,課堂內要控制師生的教學思維和行動思維,按時完成每天教學工作至高無上。互動的目的,互動的程度也只是為了保證教學過程的完整,教學進度的順利完成。
2 數字化教學與互動
作為交流情感、傳遞信息、展示知識的跨界平臺,數字化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數字化教學中,學習資源包括學校內部教學資料庫,為教學而制作的微課等,教學內容呈現形式已由傳統教學中的文本轉換為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的集合。教學方式的轉變,也促使學習方式的極大改變,互為影響而共同促進。在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同時,也對教學互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學互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3 優化教學互動的路徑
分析比較傳統課堂教學與數字化教學,尚存在一定問題需要解決。1)傳統課堂教學互動少,并多以問答的形式。2)數字化教學的互動因學習碎片化、線上學習、課前自學等,沒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面對面交流互動的機會有限。3)單純的微課、慕課或網絡課程,因教學的針對性強,沒有學情分析,沒有教學節奏感,更沒有情感交流與互動。4)數字化教學因網絡的給力而高效便捷,也因網絡的堵塞而造成互動的延遲、困難。
傳統課堂的線性教學結構,方便教學互動。而數字化教學的非線性結構,多層次多梯度展開,必須有平臺作支撐助力教學互動。教學互動是教學效果優劣程度的重要體現,保證數字化教學的互動,可以從以下路徑著力。
3.1 更新教學理念
教學互動是區分不同課堂間的重要分水嶺:沒有或很少互動的,是傳統課堂的重要特點;數字化教學中采用的微課、慕課和網絡課程,只有在師生間多方充分互動后才能發揮重要作用,才稱得上現代的智慧課堂、生態課堂。
在學校范圍內,對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的數字化教學手段與互動方式。全校通識課,最好采用生態課堂,數字化助力;專業技能課,最好采用跨界課堂,校企合作平臺強化教學互動與教學質量;綜合素質拓展課,最好采用智慧課堂,用文化影響教學方式,用數字化手段促進能力的養成;其他各類課程,優先選用翻轉課堂,碎片化學習、混合式學習與深度學習的高度結合,彰顯現代教育的優勢與效率。
3.2 暢通互動渠道
為了增加教學互動,保證網絡的暢通,學生自帶移動設備,是首要條件。在課堂之外輔助學生學習過程中,微信、微博、博客、電子郵件、QQ、MSN、BBS是師生、生生交流溝通的主要途徑,真正做到溝通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網絡課堂的虛擬教學,僅作為深度學習的網上平臺。同時,要緊密強化實體課堂的面對面教學,以討論、研究、歸納項目或任務為,顯性知識或技能由學生自學或課下互動完成。
發揮學習小組作用。如建立不同類型的分組,增加互動層次與范圍,促進互動交流的便捷性。經常變換分組成員,保證互動的廣泛性。
以生促生機制。如學力好的學生幫助學力弱的學生,逐步形成雙人或多人學習共同體,學習團隊。
微信是當前備受人們歡迎的交流工具,是一款具有通訊、社交、平臺化功能的移動性應用軟件。它以網絡為媒介,可以發送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和在線鏈接等形式的信息,通過多種方式呈現優質學習資源,使學習者擁有了更多的自由選擇權;借助微信群功能可以方便地構建學習小組,進行師生、生生間的及時互動,為問題解答、資源共享與交流協作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微信所具有的跨平臺性可以實現與優酷、愛奇藝等外網鏈接,借助這些平臺所提供的觀看、下載、收藏、緩存等功能,可以隨時隨地開展移動學習。
3.3 再造教學流程
重新設計教學流程,保證學生帶著問題學;朝著目標學;領著團隊學;靠著自信學。進而形成數字化教學形勢下的學習文化。主要策略有固定平臺的學習交流互動、教師變導師助力學習的深度學習、傳統課堂教學與數字化教學方式的無縫銜接與融合、翻轉課堂的創新妙用、無邊界的虛擬師生學習共同體等。
3.4 強化軟硬件建設
在教學資料建設方面,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創建開放性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是教學實施的基礎,是指經過選取、整合適合課程要求的可資利用的教學材料,包括教材、教學素材和其他形態的補充材料。創建開放性教學資源,就是利用現代資源優勢、發揮師生的協同作用,創建傳統教材基礎上的教學資源體系,建成基于課程知識結構的多模態集約化教學資源,為教學的無邊界互動奠定基礎。其次,構建優良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校園網的教堂、生活區全覆蓋,理實一體室的wifi開通與暢通,機房、多媒體室的互聯網聯接,師生互動交流方式的開放性等,實現新型師生與教學方式的轉換。
3.5 練好內功本領
高等職業教育需要的教師,是既懂互聯網又懂教育的復合型人才。在當現大力開展的教師信息化培訓過程中,可以創建專題微信群、朋友圈,多關注多元、優質的培訓資源。
網絡化教研是提升職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有效策略,是教師快速應用數字化手段的新型教研形式。云課堂、云班課是教師學習與研究的大型虛擬組織,為同一課程教學或共同教學理念的共同體,為個人發展或學校發展,培養更多骨干人才,在有效時間內可以獲取海量教學案例。
當代知識的轉型、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學媒體的變遷及新型開放課程的崛起,呼喚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學方式變革的關鍵在于轉變教育理念,強化文化建設,加大學的成分,融入信息化元素,實現深度互動。既有教學方式的重構,又有教學資源形態的改變,實現由知識、技能傳授型教學向學習引導型教學的科學轉變。
【參考文獻】
[1]康淑敏.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方式變革研究[J].教學研究,2015(6):96-102.
[2]鞠學庭,石宏.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管理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0(6):29-30.
[3]張紅英,鄧烈君,王志軍.信息化背景下的有效教學與探究學習[D].中國遠程教育,2015(9).
[4]王萍.微信移動學習的支持功能與設計原則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3(6):34-40.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