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宣全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水平是衡量一所學校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地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教師開展社會服務的動力和成效與學校對教師社會服務評價體系關系密切,將協同創新理念引入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評價體系中,將對高職院校教師開展社會服務的各個要素進行整合,對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有了新的評價要素,將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擴大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影響力。
1 協同創新概念的提出及意義
1.1 協同創新概念的提出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
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1992年國家經貿委、教育部和中科院聯合組織實施了“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2011年4月24日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提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機制體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戰略聯盟”,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財政部下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意見》,決定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年計劃)。“2011計劃”提出: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多學科、多功能的優勢,積極聯合國內外創新力量,有效整合創新資源,構建“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形成有利于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這對于打破我國長期以來產學研合作效能欠佳的現狀是一個契機,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1.2 協同創新對高職院校社會社會服務的助力作用
推進高校協同創新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需求。我國擁有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龐大的創新隊伍和豐富的創新資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企業及區域經濟發展的的關系密切,具備政校企產學研合作的獨特優勢,通過開展協同創新,將解決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出現的諸多問題,突破高職院校社會服務中體制機制障礙,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
1.2.1 提升高職院校教師開展社會服務的動力和信心
高職院校教師開展社會服務常常是單兵作戰,服務手段單一,遇到問題往往解決不了,教師與企業的合作浮于表層,長此以往,企業對教師服務能力產生懷疑,教師見見失去社會服務興趣。協同創新模式下的教師社會服務,將徹底改變這種狀態,教師進入企業合力合為,以服務團隊的形式出現,推動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的動力、效益,提高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影響力。
1.2.2 為教師開展社會服務集聚優質資源
協同創新模式下,在信息化網絡化建設的基礎之上,高職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各類創新力量開展深度合作,完善科技項目庫、成果庫、產學研信息庫,建立開放的學術交流平臺,探索優質資源的全面共享,通過協作構筑大平臺,引領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走向新的服務模式。
1.2.3 為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提供機制保障
協同創新模式下,教師開展社會服務在資金、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整合上,在利益分配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創新機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當,共同發展的團隊凝聚機制。打破研究領域、學科、服務單位等壁壘,打造跨領域、學科、學院的交叉科研團隊,提升服務團隊的融合思維能力,橫向拓展能力,精心選擇和培訓協同創新的領軍人物。通過設立協同創新中心以及成立專門負責產學研協調的工作機構,為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提供保障機制。
2 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評價體系構成
高職院校廣義的社會服務包含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社會服務能力評價指標已經非常清晰,從基本上包括了人才培養能力,科技支撐能力,智力支持能力,信息咨詢能力,文化引領能力,狹義的社會服務指校企合作,服務企業和社會,對教師開展社會服務的指標體系十分模糊,目前還沒有從內部評價,外部評價等多個維度分析教師社會服務質量,實施對教師社會服務的全面素質考核,更缺乏一種對教師開展社會服務評價體系的頂層設計,根據目前高職院校教師開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目標,初步設計從下面幾個方面考核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
2.1 社會服務意識和目標
作為高職院校教師要有主動為企業特別是為區域中小型企業服務的意識,借助學校各種企業服務平臺,積極開展企業服務,主動爭取企業培訓項目,有一定的社會服務意識和責任感。
2.2 企業服務能力與企業融合度高
要能夠把握經濟發展形勢和企業需求,提高與企業的融合,實現和企業實質性、有效性和長期性的合作。基于供給與需求的關系,社會服務與行業企業需求關系密切。是否有一定的契合度,著眼產業發展,體現出明顯的先進性。服務區域產業發展能力,社會服務與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是否吻合,特色產業,是否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是否對區域中小型企業服務。是否滿足中小企業的一種訴求,能把自己和企業融合起來。是浮于表面,還是扎根企業,深化全方位技術服務,提升企業技術研發水平。
2.3 社會服務項目難易程度
企業科技服務,培訓,決策咨詢等各種形式,知識含量和難易程度不同,是否有成果轉化,專利服務等,根據教師參與的社會服務項目給與不同的評價。
2.4 教師社會服務平臺建設與利用
高校與行業企業以及地方政府之間建立的協同創新平臺主要面向行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共性問題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為產業結構調整、行業技術進步工支撐和引領,帶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發展,努力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發揮骨干作用,成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陣地,更為鼓勵的是,在多主體之間建立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多技術集成、政產學研用高度一體化的開放融合的綜合性平臺。
2.5 教師社會服務的開放與融合
一個封閉的系統是不可能獲得創新源泉的,堅持一種開放的協作態度,積極與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乃是國際社會合作,善于匯聚有創新能力和改革意愿的各方面力量,開展深度合作,推進融合發展。
2.6 教師在社會服務團隊中的作用
教師是開展社會服務的主體,關注教師服務團隊建設,有效緩解教師隊伍的能力恐慌,提升教師團隊建設的有效性。從20世紀的諾貝爾獎來看,近半數發生在跨學科研究梁宇,如納米科學、基因工程、登月計劃等等。大多是跨學科研究的結晶。高校要大膽地探索協同創新體制機制,突破內外體質壁壘,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溝通協調機制,教師本人在團隊中的位置和作用。能夠利用網絡化手段,提高服務能力。能夠將自身科技創新與成果推廣能力的建設,是否參與團隊合作,教師是否主動參與到協同創新中心,是否設立的個人的工作室,是否針對企業建立了服務平臺,在服務團隊中發揮的作用,是否參與了站流行規劃、管理和組織、根據個人在團隊中的作用給與評價。
2.7 成果轉化情況
專利申請和成果轉化,高職院校專利較多,但是真正能夠實現成果轉化的寥寥無幾,市場需求沒有調研好,有市場的,有需求的才是好專利。高職院校重在把專利轉化為利潤和財富,將圖紙轉化為作品、產品、商品。
對科研團隊的審核:是否有企業聘任人員,雙師型教師等。
2.8 教師社會服務創收情況
探索協同創新的利益共享機制:推行沿創新鏈條各個節點貢獻的比例分配利益,以公平的利益分配鏈條緊密連接參與協同創新的各方力量。探索協同創新管理機制,成立由各方參與的管理機構,負責重大事務協商與決策,制定科學與技術的總體發展路線,明確各方職權和人員,資源,成果,知識產權等歸屬,實現開放共享,持續發展。
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開展進入一個非常重要(下轉第230頁)(上接第326頁)的發展階段,也是轉型階段,在這個過程當中,協同創新策略將促進對教師社會服務的研究與發展,制定準確的,科學的評價方法,努力使社會服務的評價活動與社會服務的內在發展規律一致,不斷創新評價機制,促進教師社會服務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吳一鳴.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要素結構與評價策略[J].理論經緯,2016(13).
[2]季晶.推進高校協同創新 提升科研服務能力[J].科教導刊,2011(12).
[3]徐元俊.協同創新:提高地方高校服務社會能力[J].科學管理研究,2013(3).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