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劉倩
【摘 要】當前大學生德育工作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德育實踐基地建設是校內德育教育的自然延伸和重要依托,它已經成為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在助推青年學生實現中國夢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德育實踐基地;體驗式教育;原則
教育的本質是教人做人做事,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關乎國家存亡,民族興衰。《左傳》說“德,國家之基也”。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德育教育扎根于社會實踐活動和道德情境之中。德育實踐基地建設是校內德育教育的自然延伸和重要依托,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深入社會,全面拓展自身素質的重要平臺,有助于青年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對新形勢下實踐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強大學生德育實踐基地建設,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青年學生人人成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1 大學生德育教育現狀分析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思想文化越來越多元多樣多變,給大學生健康成長帶來了深刻影響。目前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接觸信息量大,新鮮事物接受快,思想相對活躍、興趣廣泛,自我意識強。另外,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磨練,社會責任意識不強,對國家、社會和他人利益意識淡漠,缺乏社會責任擔當意識。
經濟帶來的學生價值觀念的轉變。由于學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不足,學生的價值觀念發生扭曲。一些學生錯誤地將等價交換視為思想行為的準則,再為社會和他人付出的觀念上具有濃厚的“務實性”,表現在面對利益沖突時,首先選擇的是利己,甚至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社會公德,認為生活的真諦就是追求自我的享受。
近幾年來,我國學校德育在目標、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化傾向。在目標上,對大學生的道德要求比較抽象,比較高大上,脫離了學生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在內容上,存在著大而空的現象,忽視學生道德發展的年齡特征和具體的人際交往方式手段的培養;在方法上,以強制性灌輸為主,缺乏學生主動參與道德實踐活動去體驗、思考的過程,教育的結果導致學生在價值認同上的輕率、隨意、趨向實用主義,出現了說做不一的雙重人格。
2 大學生德育實踐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培養什么樣的大學生,怎樣去培養,始終是高校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道德實踐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能夠深化道德認知,同時也是走出重道德教育,輕道德意志行為培養誤區的有力措施。要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各環節中,加強道德行為規范,磨練道德意志,使受教育者在切身體會中去領悟道德真諦,從而不斷提高其道德水準。
2.1 德育實踐基地,構筑了體驗式教育,是強化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
在現實生活中,道德不是虛無縹緲的,是可以被感受和觸摸的,道德是和現實生活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著名的哲學家胡塞爾提出“回歸生活世界”,同樣倡導德育教育融于生活。在德育實踐基地氛圍的感染下,學生能夠消除內心受教育的排斥和抗拒心理,學生在有效的暗示和引導下,主動去參與和體驗,實現了育人潤物細無聲。道德體驗不僅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產生,更在社會實踐中得到發展。
2.2 德育實踐基地建設促進了實踐育人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在校內教育資源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德育基地,相對穩定了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場所,讓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持久開展,實現了社會實踐活動的規范化、經常化和制度化。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表現在短期是行為規范的改變,長期是身心愉悅,健康向上個性的形成。
2.3 德育實踐基地激發學生興趣,彌補第一課堂教育不足
德育實踐活動外在的形式及開展過程更符合目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活動形式新穎獨特的外在特征往往會在學生的心理上產生巨大的暗示作用,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德育實踐活動中學生身體力行,較理論學習具有現實性、直接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恰好彌補了課堂教育的不足。
2.4 德育實踐活動中,發掘學生亮點,激發學生成才的內生動力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每一個學生都有被贊揚和肯定的需求,在日常評價體系中,學習的好壞給部分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德育實踐活動給這些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一面鏡子,讓別人更全面了解自己,讓自己心理壓力得到緩釋,讓自己恢復自信。德育實踐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得到學校和社會的更多認可,激發了他們成長成才的內生動力,激發了青春正能量。
校外德育實踐基地建設既能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間,又是當代大學生深入社會全面拓展素質的發展平臺。利用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讓今天在“溫室”中成長的青年學生得到體驗和教育,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創新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3 大學生德育實踐基地建設原則
3.1 以人為本,突出主體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應當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放在平等交流的平臺上審視開展的工作。德育活動應該是學生的自主活動而不是按照已經安排好的嚴格要求去做。往往老師安排設定好的活動,表面上轟轟烈烈,其實很多學生僅為了完成任務。因此在德育基地的活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教師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自行組織、設計、安排活動,從活動的目的、組織方式、活動程序,活動紀律到各項具體要求都由學生參與討論和制訂,給每個學生一個選擇的余地,一個展現的機會,一個參與的權力,一個發展的體驗,使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激發智慧、投入情感,產生心靈的觸動。
3.2 打開校門,走向社會
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形成育人合力,使學生處于與社會各種類型的人相處的關系之中。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主動參與社會生活,把我們社會的主流道德意識形態傳遞給學生,在推動個體道德進步的同時,實現社會道德的進步和發展。
3.3 及時總結,加強指導
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但并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指導作用,活動過程非但不能削弱教師的地位,與傳統道德教育相比,教師反而肩負更大的責任。教師不僅要充分發揮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還要求老師要在學生自主設計活動的基礎上提供參考意見和配套條件。活動結束后老師要平等參與討論及時點評總結,讓育人效應擴大化,師生之間更多的是平等交往的關系。
3.4 勇于探索,不斷創新
創新是人類所特有的創造性勞動的體現,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和源泉。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活動中要不斷研究學生的特點和德育教育的規律,結合時代的特征和專業特點,勇于探索,勇于創新,滿足育人的需求。
德育實踐基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對大學生的陶冶功能,德育教育基地能夠形成一種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使高尚的追求,良好的行為,創新的理念得以張揚,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生活的世界是孕育德育的肥沃土壤。當代青年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教育者有責任和使命當好筑夢人,確保國家的“夢之隊”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
[3]馮培.高校德育如何與時俱進[J].中國高等教育,2003.
[4]吳學兵,吳海云.高校德育基地建設的創新構想舉隅[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
[5]王勇.高校學生情境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輔導員,2013.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