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靜
隆德地處寧夏最南端的六盤山西麓,當地人民歷代昌儒興學、崇文重道,隆德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民風淳樸。2010年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寧夏隆德在歷史上就有全國四大畫鄉之美譽。在這里中原文化與西北游牧文化長足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隆德地區不同的藝術特色。
剪紙是眾多民間藝術其中的一支,又被稱為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剪子和刻刀的不同使用技巧,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寧夏隆德縣的藝術剪紙是我國剪紙藝術中的一支獨秀,憑借獨特的制作工藝和風格色彩,成為剪紙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地方藝術品。近些年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15年8月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深入寧夏隆德地區,零距離接觸民間剪紙藝人,研究原汁原味的隆德剪紙,鑒賞到各種不同特點的優秀剪紙作品,初識隆德的剪紙藝術的風格和傳承,對它的未來發展方向有了更深的認識。
1 隆德剪紙的發展
獨具特色的寧夏剪紙藝術,是在原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伴隨民間文化形成的,尤其是回族元素的融入,民間剪紙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都能凸顯,不同時期的伊斯蘭文化也反映不同時期的剪紙風格,剪紙也是當地人民生活的一種寫照,隆德剪紙是一種從窗戶上發展起來的藝術。由于地域和氣候的緣故,塞北農村的窗戶和現在城市里的窗戶是不一樣的。這里冬季綿長農戶家為了保暖,窗戶上玻璃一般僅占較小的比例。窗戶的上部是由許多的小方格子構成,下面是幾塊透明的玻璃。延續幾代人的生活方式,人民習慣在小方格子上面貼一層窗花。窗花也正是因為是要貼在窗戶上欣賞的,因此窗花的用色須濃艷,濃重的顏色恰如其分地表現了窗花的特點。
2 隆德剪紙的名家名作
說到隆德剪紙,不得不提的就是張煒,寧夏隆德人,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自小和奶奶學習剪紙。即繼承老一代人傳統藝術的基礎,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又學習和吸收其他剪紙及各種藝術造型優點,不斷進行創新,創作出大量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優秀精品。他不僅會創作出表現民間傳統節日的剪紙,同時也會刻畫出一些體現現代生活題材的剪紙藝術。他的剪紙藝術風格粗獷質樸,大氣磅礴,剪紙刀法精湛,內容雋秀。
由于傳統的模式經過長期的歷史錘煉,模式比較單一,用傳統文化的元素表現現代的生活,是很多剪紙藝術家遇到的問題。他的剪紙代表作品有《十二生肖系列》《神話故事》《紅軍長征系列》等等,他還創新將剪紙和木刻技術結合起來,應運現實生活主義表現手法,創造出諸如《毛主席過六盤》《回民趕集》的等大量工藝精品,他的藝術作品都包含著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對現代生活的濃烈表達,鄉土氣息濃郁,現在大量的作品在海內外也收到喜愛,市場供不應求。
寧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后,由于地理原因這里冬季寒冷漫長,大部分農村婦女農閑時在家就剪些窗花,做點刺繡來裝飾家庭,時間長了技藝越來越熟練。在隆德農村還有一位叫虎鳳英的回族婦女,是當地出名的剪紙藝術家,她的作品多次參展,并獲得多種獎項,代表作品《莊戶人家》《放牛娃》等等。她的作品對傳統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創造出大量表現現代生活的作品,作品構思精巧,巧妙地將剪紙與繪畫結一體,技藝十分嫻熟,不愧為杰出的民間剪紙藝術家。
3 剪紙與現代設計的應用
剪紙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雕刻藝術,可以與其他雕刻藝術形式如,磚雕、木雕、石刻、版畫等相互貫通。我們認為剪紙藝術的未來發展就是將剪紙藝術和奇特藝術形式有效的結合,互相借鑒,使之更好的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條。
3.1 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將剪紙作為創作元素,可以吸收運用到景觀設計中去,景觀設計作品首先要有美感、有內涵、有文化底蘊,剪紙是民間生活的藝術結晶,本身的文化內涵就十份深厚與景觀相結合,必然擴大景觀的影響和藝術魅力。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狼虎哨村,充分利用剪紙元素與現代新農居相結合,創作了新農村“剪紙墻”。在新農村建設中,該村既注重硬件建設又不忘農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把每家每戶的墻上用“豐收圖、花鳥、牛羊、民俗、農事”等剪紙作品裝飾起來,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整齊的村舍加上精美的剪紙圖案,成了山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彰顯狼虎哨村的文化魅力。
3.2 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上海世博會廣東館的設計靈感同樣源自剪紙藝術,方案來自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年輕的建筑師肖毅強的“剪紙騎樓”。廣東館位于中國館館內,是一個小型的室內建筑。廣東館的騎樓造型之所以靚麗,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里面的光源烘托。金屬呈現出剪影的神色效果,而剪影的創意也跟光影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搬到室外,“剪紙騎樓”就會黯然失色。這就是剪紙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好利用。
3.3 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剪紙是我國民間一項傳統技藝,它是一種文化,一種盡在不言中的美,將其藝術特色用于服裝設計中二者完美的結合。發展剪紙特色的服裝,利用剪紙的鏤空藝術形式和圖形的寫實與夸張,將服裝的藝術性提高到文化審美的高度上,這樣不但可以增加剪紙藝術的附加值,也會得到大眾的喜愛。
剪紙呈現的內容不論簡單還是復雜,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張平面的效果。但是,當把剪紙工藝運用到服裝上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三維立體效果。服裝設計中利用剪紙元素不能直接照搬民間剪紙的風格特點,而是要運用大面積陽紋與陰紋的對比,就是大塊的面積和大塊的鏤空對比,才能突顯它的圖案,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4 保護傳統剪紙藝術保護與開發時注意問題
剪紙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剪紙是中華民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寧夏固原剪紙是一個很好的產業化案例,但是在產業化過程中最危險地事情就是將剪紙作品成為簡單的機械復制,就會失掉它的內涵。創作速度過快,產業化的剪紙作坊生產量過大,機械的模仿,導致很多形象雷同、到處泛濫的剪紙產生,經現代科技手段制作而成,壓模制作、簿紙刻制、電腦制版等批量生產方式極大地降低了成本,有些標價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剪紙成本只要幾分錢。沒有創作主體的剪紙不能算藝術,更談不上什么文化內涵了。
我們應該注意到,所謂的產業化只是一個推廣方式上的產業化,而不是生產方式的產業化。只有手工生產,才能保留他們的藝術價值,否則所謂的作品只是一堆廢紙,有限的數量更能顯示其珍貴和獨特價值。
【參考文獻】
[1]褚興彪.中國剪紙的象征[D].蘇州:蘇州大學,2006.
[2]田傳江.民間剪紙能手[J].民俗研究,1998(3).
[3]張昭陽.民間剪紙符號學研究[J].美與時代,2009(6).
[4]王貴生.剪紙民俗的闡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5]陳竟.中國民俗剪紙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