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會
【摘 要】說課是教師面對同行和專家,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將自己對課標、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課堂程序的設計和安排、學習方式的選擇和實踐等一系列教學元素的確立及其理論依據進行闡述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本文結合本校學生和教學實際情況,對《兒科護理》課程說課進行闡述。
【關鍵詞】兒科護理;說課
說課是指在授課之前或授課之后,讓教師面對同行或教學研究人員,系統地談自己的教學設計及理論依據,口頭表述一節課的教學設想,然后由聽者評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種教研活動[1]。說課是一種教學、教研改革的模式,說課活動可以有效地調動教師投身教學改革,學習教育理論,鉆研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師素質,是培養造就研究型、學者型教師的途徑之一。筆者現對我院兒科護理課程的說課設計介紹如下。
1 課程設置
1.1 課程定位
《兒科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強的臨床學科,是研究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兒童保健、疾病預防和臨床護理的一門學科。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兒科護理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運用護理程序對患兒實施整體護理。《兒科護理》和《基礎護理技術》、《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共同構成了護理專業核心課程,且《兒科護理》是護士執照必考內容之一;是護理專業,母嬰保健專業,涉外護理專業的必修課程。
1.2 課程教學目標
1.2.1 知識目標:掌握兒科基礎知識;熟悉兒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專科護理;掌握兒童預防保健知識。
1.2.2 能力目標:具備規范的兒科常用護理操作技術;具有對兒童、家長及社區群體進行兒童保健指導和健康宣教的能力;能根據各年齡階段兒童的體格、智力發育和心理行為特點對其提供全方位的整體護理。
1.2.3 素質目標: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嫻熟的專業技術素質;具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對患兒同情、愛護與關心。
2 課程設計
專任教師和臨床兒科護理行業專家一起,對兒科護士崗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結合崗位需要,以能力為本位,確定課程目標;根據臨床兒科護士的工作過程,找出與本課程所對應的職業能力,并聯合執業護士考綱,確定并序化教學內容;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及職業成長規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情境。
3 課程內容
根據高等職業教育需求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標準,學校專任教師聯合臨床兒科護理專家,根據臨床兒科護士工作崗位所需的能力選取教學內容,以必需、夠用、科學、實用為原則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并按實際工作任務過程進行學習情境的編排。把兒科護理課程按照工作流程分為分四個項目,十五個任務。教學組織安排如下表:
4 教學方法和手段
4.1 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突出護理專業特色,結合高職護生的認知規律與身心特點、各教學項目內容要求,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4.1.1 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以每一個學習項目為載體開展教學活動,以完成一個學習項目為目標,通過導入項目進行項目分析、制定學習方案、教師評價方案引導、實施方案、教師檢査與評估等六個教學步驟實施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組織與引導作用。這種教學的特點是項目并不是具體病案,有很多解決的途徑可供選擇,學生有較大的自主性。
4.1.2 仿真教學法
學生先在兒科護理實訓室中高仿真模型上進行模擬操作演練,熟練掌握操作目的、操作前準備、操作程序、操作注意事項。在此基礎上深入醫院兒科病房進行真實操作,體驗其中的技術要領、體驗護理患兒必需的職業素質,總結出護理經驗。如兒童頭皮靜脈注射是兒科護理技能中的難點,經驗性很強,單純靠在模擬患兒身上進行訓練效果也不理想,此時進行仿真教學法會有很好教學效果。
4.1.3 角色扮演法
家長是年幼患兒的代言人與病情的知情人,家長知識缺乏常造成兒童患病,如營養不良性疾病等,所以兒科護理要實現“以兒童家庭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健康教育對象也包括患兒家長。角色扮演教學法主要要求學生相互扮演患兒家長,了解有關兒童營養與喂養、患病兒童的護理與病情觀察、兒童素質教育等方面知識。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部分項目的技能訓練,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質量意識。
4.2 教學手段
4.2.1 開展融多種教學媒體為一體的多媒體教學
《兒科護理》教學主要在一體化實訓室完成,實訓室內均配備有多媒體投影系統、全套兒科護理教學光盤、圖片資源等豐富的教學資源。課程組教師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開發制作了10多個學習項目的電子課件,將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完美地融合在一 起,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形象、直觀,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4.2.2 采用仿真軟件進行綜合能力模擬訓練
實訓室配備了包括常見護理項目綜合訓練的各類模擬操作軟件,可以讓學生進行模擬操作,同時該軟件系統還配置了學生進行模擬技能訓練操作考核反饋系統,為學生課后自學提供教學保障。
5 教學條件
5.1 師資標準
專任教師都具備以下條件:本科以上學歷;高校教師資格證和護士或醫師執業證;一定臨床工作經驗;較強的專業技術操作水平;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組織教學的能力;善于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兼職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較大的行業影響力,使教學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5.2 實訓條件
校內具有兒科護理技術各項技能訓練所需的醫護器械設備和模擬兒科病房。根據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制定了完善實驗教學大綱、實訓指導教材,每個實訓項目均制定了詳細、規范的考核標準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護理專業技能考核手冊。
在校外廣泛建立了實習實訓基地,與多家醫院簽有校企合作協議,并制定有巡回檢查制度與計劃,密切學校與醫院的聯系,保證實踐教學計劃的落實,滿足學生實踐訓練的需要。
6 考核與評價
采用多元嵌入式評價方式進行考核,實現職業能力培養的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6.1 評價主體: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
6.2 評價方式: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由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的互評構成,終結性評價由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構成。考核的內容包括知識、能力、素質。
6.3 成績評定:按百分制記分,成績=平時成績×30%+理論考核成績×60%+技能考核成績×10%。平時成績包括課堂回答問題、作業、考勤、實訓報告。
7 改革思路
加強教師培訓,理論聯系實際,產、學、研相結合;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深入探討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增加學生臨床見習的機會,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群,魏志明.《急救護理》課程說課設計[J].臨床合理用藥,2010,2,3(3):110-111.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