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茹
【摘 要】2011年,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全面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隨后各省紛紛跟進實施,成立了不同級別的協同創新中心,紛紛形成了不同的發展特色與優勢。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各方面的困難,本文通過對現有協同創新中心的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共性不足,結合南京郵電大學牽頭的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經驗,從三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關鍵詞】協同創新中心;科研平臺;機制體制改革
2011年,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全面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旨在通過機制體制改革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強強聯合,打破資金、人才、技術壁壘,實現資源共享與整合,2013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牽頭的14家首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通過“2011計劃”認定,隨后各省紛紛跟進實施,成立了不同級別的協同創新中心,形成了不同的發展特色與優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江蘇省于2012年啟動、2013年實施江蘇高等學校協同創新計劃,專門成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計劃領導小組”這一協同創新計劃實施組織機構,省政府領導任組長,省教育廳、財政廳、科技廳協助,設立專項資金,大力推進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南京郵電大學面向行業產業的重大發展需求,牽頭成立的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協同創新中心于2014年進入第二批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立項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各方面的困難,本文通過對現有中心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共性不足,在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中探索解決辦法。
1 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中的困境
1.1 經費使用進度緩慢
為保證各協同中心有序建設與運行,獲得立項建設的協同創新中心不同程度地獲得了財政支持。以江蘇省為例,省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根據協同創新中心的類型不同給予動態支持。經費使用過程中各中心面臨不同的問題,有的協同創新中心資金支出緩慢,甚至存在不敢用、用不完的現象。一方面,由于經費使用制度的細節存在模糊界限,人員費如何使用尚未出臺明確的規定,部分協同單位出現不敢用錢的情況,經費使用進度緩慢。另一方面,由于機制體制限制,中心與協同單位之間的協同無法實現經費支持,直接影響經費使用進度與協同效率。
1.2 機制體制改革困難
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重點圍繞重大協同創新任務完成情況、突出協同創新成果產出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成效,其中機制體制改革是重點也是難點。機制體制改革要求開展協同組織管理、人事制度、科研組織、交流合作等方面改革,打破原來資源分散、各自為戰、合作松散的局面,建立更加高效、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由于主客觀原因限制,從省、市層面看,部分高校協同創新體制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有些協同創新中心協同體之間聯系不夠緊密,資源共享、合作攻關不充分,“協同創新”有名無實。
1.3 協同程度不高
協同包括人才資源、學科資源和科研資源的協同,同時包括牽頭高校與協同單位之間的協同、學校內部的協同,以及各個平臺之間的協同。協同創新中心由牽頭單位和協同單位組成,雖然成立前協同單位與牽頭單位簽署了合同協議,但在運行建設中存在單打獨斗、協同形式單一的情況。
2 對策與建議
2.1 推行績效獎勵制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針對經費使用問題難的問題,在原有主管機構制定的財務制度下,可使用績效考核制度代替傳統的平均分配法,通過各單位和人員的定期績效考核進行客觀、公正的考察。以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協同創新中心為例,中心制定《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協同創新中心績效獎勵辦法》,以團隊和成果為依據,建立薪酬、項目為一體的激勵機制和以創新性、貢獻度和影響力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對中心人員和團隊進行考核激勵,績效獎勵以成果績效為主體,兼顧面向首席、PI和骨干的基礎績效和面向專兼職管理人員的管理績效,激發中心人才的創新活力,提升中心科技創新競爭力和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力。通過績效評估形成激勵、退出和動態平衡、滾動發展的機制,經費使用上更加靈活合理。
2.2 深化機制體制改革
深化高校內部以及與外部協同創新機制體制改革,實現教育、科技、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改革有機銜接。機制體制改革整體安排的思路包括:堅持政府引導、高校支撐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突破制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的內部機制障礙,打破高等學校與其他創新主體間的體制壁壘,把人才作為協同創新的核心要素,通過系統改革,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活力,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氛圍。協同創新中心作為學校的“學術特區”,擁有自主制定科學研究發展計劃、自主組織科學研究的權利。作為依托單位的學校,應對協同中心給予充分的支持,制定特殊政策利于機制體制改革。教育廳、財政廳等上級主管部門也應給予協同中心的協同合作放行,制定有力政策扶持機制體制改革方案。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協同創新中心在科研制度創新、人事制度考核以及國際交流合作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將過去單純以成果數量為導向的考評機制改變為以創新成果質量與貢獻為導向的考評和激勵機制;人才培養方面,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優秀的碩士、博士生到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合作研究、參加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同時中心已與多所國外知名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多項舉措打破內部機制障礙。
2.3 多方位協同發展
協同創新中心是高效配置資源的平臺,協同不僅存在于牽頭高校與協同單位之間,更存在于學校內部、各項平臺、上下游之間的互補和可持續發展。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協同創新中心能夠整合中心優勢資源,與南京、鹽城、蘇州等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在此基礎上協同相關上下游企業院所建立產業孵化基地。同時以項目需求和關鍵技術問題解決為牽引,協同校內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組成科技創新團隊,學科優勢互補、聯合攻關。
3 結論與展望
本文針對協同創新中心建設與運行現狀,從經費使用、機制體制改革、協同程度三個方面分析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的困境,結合南京郵電大學牽頭的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經驗,從績效獎勵制度、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多方位協同發展三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提供一些對策與思考。隨著“2011計劃”建設的逐步成熟,未來協同創新中心將有可能獲得更寬容的主客觀環境,更有利于中心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謝蕾蕾.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發展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4(10):28-29.
[2]王曉江.地方大學構建協同創新中心的意義、困境與實踐探索[J].重慶高教研究,2013,1(5):29-33.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