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 彬
龍門騰飛借清風
■ 沁 彬
俗話說得好:打鐵還靠自身硬。
在河津市秦晉交界的禹門口有一個龍門村,全村總面積12.8平方千米,10個村民小組,3600口人。原貴生是該村的黨委書記,他從1996年擔任龍門村黨委書記至今。20年來,他帶領全村群眾走共同富裕之路,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創新發展模式,把一個落后的窮山村建成“生活富裕、干群和諧、村風文明、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隨著龍門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村里上馬的民生建設工程也越來越多,一些工程建筑包工頭便打起了原貴生的主意。在他們眼里,原貴生是“一把手”,有工程的決定權,給他送紅包,一定吃不了虧。有一次,為了得到龍門村里的一項工程,一個工程隊的負責人偷偷給原貴生送了20萬元的紅包,并且沒等原貴生反應過來,站起身就走。面對一疊疊現金,原貴生沒有動心,而是馬上把錢交到了村里,并且記在村里的賬上。隨后,工程一切都按正常程序進行,無論是定標底,還是投標過程和議標過程,原貴生都始終堅持原則,堅持集體討論,沒有為這個工程隊說一句好話。這家工程隊負責人后來不由地感慨說:“這下我算真正領教了原貴生的‘硬氣’了,龍門村百姓沒有選錯人啊!”
像這樣拒絕賄賂的事,原貴生擔任村黨委書記以來,不知遇到了多少次。每一次,他都能夠坦然拒絕,公正操作,沒有給集體造成一分錢的損失,沒有為自己撈取一分錢的好處。據龍門村黨委班子成員原新力說,原貴生自擔任村黨委書記以來共拒收禮金100多萬元。有人問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時,原貴生總是很硬氣地回答道:“吃了別人的嘴軟,拿了別人的手短。這錢我要是收了,工程偷工減料咱就難以開口了,出了質量問題怎么對得起全村百姓?”正是因為有了原貴生這塊“硬鐵”,龍門村的工程質量幾年來一直是全優,企業新農村建設十幾億元的投資,也從無豆腐渣工程。
原貴生始終認為,一些地方的“一把手”在創業的開始能夠清正廉潔,但最后卻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大家的監督,搞“家長式”的管理,凡事都搞“一言堂”。于是,他和班子成員共同制定了一條雷打不動的規矩,那就是:凡村里的大事,首先要經村委班子討論形成“議案”,然后在村民代表大會和黨員大會上集體討論,小組發言形成“決議”,同時在村里廣泛吸納村民意見,最終才能實施。這不僅杜絕了“一言堂”導致腐敗的現象,更減少了在大事上的決策失誤。
(責編:于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