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燕+王琳

長順縣通過“藤纏樹”產業扶貧,將企業與農戶通過多種合作方式聯結起來,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滿山遍野盡石頭,養牛無用人替牛。一年辛苦半年飯,從春到冬肚無油……”曾經,這首歌謠回響在麻山極貧地——長順縣。歌謠訴說的是長順縣的荒涼與貧困:喀斯特地貌面積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93.9%,山多、田少、地瘠,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截至2015年底,全縣尚有14260戶貧困戶、5.04萬貧困人口。
為實現貧困群眾的有效脫貧,2015年12月,長順縣立足于縣情實際,提出了龍頭引領、農戶參與、抱團取暖、共同發展的“藤纏樹”扶貧模式——以龍頭企業為“樹”,以貧困農戶為“藤”,通過生產發展型、務工就業型、入股分紅型、能人帶動型四種模式,讓企業和貧困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有效破解了“誰來扶、扶持誰、怎么扶”的難題。
“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讓長順分公司發展飛快”
一溜養雞大棚有序排開,此起彼伏的雞鳴在11月略顯清冷的長順縣廣順鎮空曠的山野回蕩。
大棚外,黑瘦精干的農家漢子盧以發提高嗓門對記者說:“以前我想都沒想過有一天會在自己‘家門口上班?!?/p>
今年45歲的盧以發家住廣順鎮鳳凰壩,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兩個正在上高中的孩子。經濟壓力曾迫使他到浙江打工。但是很快,掙錢不多且無法照顧家庭的困窘,讓這個中年漢子無奈地放棄了在外的“淘金夢”回到家鄉。
現在,老盧在養殖基地的工作十分規律,每個月有3000元左右的工資。
將盧以發想都不敢想的事變為現實的,是從廣東遠道而來落戶長順的天龍綠殼蛋雞扶貧基地。
作為長順縣“藤纏樹”扶貧模式的示范企業之一,廣東天龍食品有限公司是長順縣有關部門積極到沿海發達地區招商收獲的合作企業之一。
天龍公司瞄準的是長順綠殼雞蛋這一特色農產品。作為一個成熟的食品企業,該公司在全國都有自己的銷售網絡,綠殼雞蛋這樣原生態農產品的市場價值,讓天龍公司非常看好。
而長順縣謀劃的是將企業與農戶通過多種合作方式聯結起來,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疤倮p樹”這一自然界中再平常不過的植物生長現象,就這樣在麻山極貧地被賦予了精準扶貧新模式的特殊含義。
廣東天龍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實施“藤纏樹”產業扶貧模式,投資5億元建設長順天龍綠殼蛋雞扶貧基地。從今年2月份到現在,扶貧基地的前期基礎建設已經完成了80%,占地面積550畝,孵化場、飼料加工廠、有機肥廠等配套設施建設風生水起。目前基地已投產5萬羽綠殼蛋雞,計劃實現年出欄綠殼蛋雞3000萬羽,帶動2500戶貧困農戶以土地、勞力入股辦產業,戶均年增收2.4萬元以上,帶動1.57萬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這樣的發展速度大大高于我們公司的前期預計,主要是有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長順天龍綠殼蛋雞扶貧基地的廠長陳昌華說,“與農戶合作這一塊,我們主要有入股分紅、務工就業、‘公司+農戶生產發展三種模式?!边@位來自廣東天龍食品有限公司的年輕人,說起在長順的基地如數家珍:每個貧困農戶會有政府發放的5萬塊特惠貸,目前,整個長順縣已有300多戶貧困農戶將特惠貸入股到公司。而公司每年以10%的利息償還給貧困農戶,三年以后,由公司償還本金。從始至終,農戶不用承擔任何風險。目前在綠殼蛋雞扶貧基地務工的共有貧困農戶80個,而盧以發正是其中一員。
在談到“公司+農戶”生產發展模式時,廠長陳昌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脫貧賬”:農戶與公司合作,基礎設施由政府協助建設,公司則承擔所有的開支和投入。農戶把雞養大后,公司再進行保價回購,可以保證每一只雞給農戶3至5元的利潤。如果農戶每次投苗一萬羽,那么3至4個月后平均可以賺到3至5萬元,而如果農戶每年養3批蛋雞,每年大概有12萬元的利潤。
對于未來的發展,陳昌華顯得很樂觀也很自信,“我們總公司在來長順之前就有13年的蛋雞養殖經驗了。加上綠殼蛋雞市場潛力大、政府十分支持企業,我預計,用不了幾年,長順分公司的發展速度甚至會比總公司還快!”
“工廠里的員工幾乎都是我們村的”
“但家香酥鴨”以鮮麻酥脆、清香回味而著稱。而制作但家香酥鴨,離不開長順產的櫻桃谷鴨。櫻桃谷鴨是著名的瘦肉型鴨,具有生長快、瘦肉率高等優點。
驅車從長順縣城出發,經過一段崎嶇不平的山路,半個多小時的車程后,在略顯荒涼的白云山鎮路邊出現一片整潔大氣的現代化廠房。
作為長順“藤纏樹”扶貧模式引進的一家企業,但家食品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劉敏杰說:“公司目前在長順有養殖廠、屠宰廠、熟食加工廠,而在云南、黑龍江等省外有20多家實體店,省內目前現有60多家實體店,今年正在籌備的有20多家。”目前公司將養殖廠與屠宰廠都建在了白云山鎮涼水村。之所以選中此地建廠,是考慮到這里氣候與環境非常適宜養鴨。
劉敏杰告訴記者,養殖基地方面采取的是“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但因投資大、農戶觀念不夠開放等問題,目前的養殖基地實際是“公司+合作社”模式。村民沒有參與投資發展,劉敏杰表示情有可原,“建一個標準化的大棚需要15至17萬元,而建3至5個大棚,就需要45至85萬元,這對于農戶來說投資太大了?!蓖瑫r,劉敏杰也認為,雖然投資大,但一年就可以回本了。
“一個養殖大棚能帶動33個人脫貧,目前養殖基地有16個大棚?!眲⒚艚芙榻B,雖然目前長順有16個養殖大棚,但產出的肉鴨卻遠遠供不上屠宰量以及市場需求量,在供不應求時,公司只能去外地購買肉鴨來彌補需求空缺。正常情況下,一個養殖大棚可以養7000至8000只肉鴨,一年可以出7至8批,冬季甚至會更多一些。而屠宰廠每天每個車間可以加工3至4萬只肉鴨供應給店面。這些數據表明,肉鴨養殖見效快、市場需求大。
養殖基地資金投資大,導致了村民投資的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一情況,但家食品有限公司采用了另一種脫貧模式——務工就業。公司自己貸款建養殖基地,讓當地貧困農戶到基地與工廠就業,村民邊就業邊學習,在掙取工資的同時,積極參與到產業發展過程中。劉敏杰告訴記者,目前,養殖基地與工廠共有員工150多人,其中90%多的員工均來自周邊村寨,其中還有少數的殘疾人。而對于貧困農戶,除了發放每月的標準工資,公司每月額外給他們每人150元的補貼。
正在屠宰場圍墻邊忙著電焊圍欄的劉海能是白云山鎮涼水村土生土長的村民。曾經隨著打工大潮涌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因為離家太遠,工資不高消費又貴,所以在2008年時他選擇了回家務農?!艾F在好了,在工廠里上班,有了穩定收入,而且午餐晚餐也都是在公司食堂吃。”對比起以往的打工生涯,劉海能對自己目前的生活顯然比較滿意。在工廠里,他主要從事維護廠房的基礎設施以及日常維修等工作。每天工作8個小時,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資。
但家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涼水村白泥二組附近,從劉海能家所在的白泥二組到工廠,不過幾分鐘的時間。“工廠里的員工,幾乎都是我們村的!”劉海能高興地告訴記者,因為離工廠近,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都選擇到工廠就業。僅是他家,就有父親、兄弟共四口人在廠里工作。
截至目前,通過實施“藤纏樹”產業扶貧模式,長順縣已有5400戶1.24萬名貧困群眾分別與47家龍頭企業、29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74個產業大戶結成“捆綁式”利益聯結關系,通過產業發展實現增收致富。據了解,今年,長順縣將組織和動員2000戶8500個貧困人口通過“藤纏樹”產業扶貧模式參與產業發展,確保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到2018年,將會有9000戶貧困戶參與進來,實現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