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曉陽+郎艷林

石阡加大教育基礎設施投入,通過硬件完善和“軟件”提升,與建檔立卡精準脫貧掛鉤,盡全力辦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貴州大學一間教室里,來自石阡縣甘溪鄉鋪溪村的大一新生小劉正在認真聽課。和很多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大學生一樣,小劉能夠順利入學,得益于“雨露行動·圓夢計劃”項目,這個由扶貧部門開展的幫助農村貧困大學新生順利入學的資助項目,給她發了4000元資助金。
鋪溪村今年有8名學生考上大學。除了獲得“雨露計劃·圓夢行動”的資助,他們還各自獲得了石阡縣委組織部牽頭幫扶部門捐贈的2000元錢和銅仁市道路運輸局資助的1200元錢。
“女兒到學校以后,每學年還可以申請4830元的教育扶貧專項資金”,小劉的父親劉遠高說,家里雖然困難,好在國家政策好,孩子的教育負擔并不算重。
“再窮不能窮教育。”石阡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楊芳權告訴記者,石阡歷來重視教育工作,加大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培養提升師資隊伍,通過硬件完善和“軟件”提升,與建檔立卡精準脫貧掛鉤,盡全力辦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讓每個孩子都享受教育紅利
又是中午開飯時。甘溪鄉甘溪小學的食堂變得熱鬧起來,400多名小學生拿著自助餐盤排隊等候食堂工作人員給自己添菜。
“學校食堂每天為學生準備三菜一湯的營養午餐,注重食品安全,注重葷素搭配。”甘溪小學校長楊芳勝介紹,自2012年3月全省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以來,甘溪小學就為每個學生提供免費“營養午餐”。
為更好實施教育精準扶貧,今年以來,石阡成立了由縣教育局局長任組長的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首先就是要把國家政策完全徹底的落實、兌現到位,確保每個階段的孩子都享受到教育的政策紅利。”石阡縣教育局局長馮浩昌介紹,2016年,石阡實施營養餐改善計劃,保障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人每天吃上4元營養午餐;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計劃,確保寄宿在校貧困學生享受到小學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資助;實施中職免學費、國家助學金計劃,確保每個中職學生享受每年2000元的學費免交政策、家庭經濟困難中職生享受每年2000元的國家助學金資助;實施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計劃,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每人每年2000元的助學資助;實施教育精準扶貧,確保建檔立卡戶困難家庭學生獲得中職階段“兩助三免(補)”、高中階段“兩助三免(補)”、普通高校學生“兩助一免(補)”的全部資助;同時實施學前教育中央和省獎補計劃資助,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幼兒享受每人每年500元的困難資助。
“僅保障學生就學就餐,中央財政給我們的資金已達8000萬元,支持力度非常大。”馮浩昌說。
位于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的石阡縣是典型丘陵地貌,大部分學校為山區學校,典型特點是“點多、面廣、人少、路遠”,即教學點多,學校輻射面廣,學生人數少,交通不便。
全縣278所學校,其中普高4所,職校2所,初中1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小學124所,幼兒園123所,特殊學校1所,學生71138人。石阡縣今年要做到“兩個確保”,將65651名貧困人口的檔案和教育檔案并軌,確保貧困戶的子女圓滿完成義務教育階段任務;如果貧困戶的子女考上大學,一定要確保他們能夠順利跨進大學校門。
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教育氛圍
石阡縣的教育發展最早要追溯到明朝。明永樂十年(公元1413年)石阡設府,次年設儒學,先后建學宮于府署南側,建鎮東書院于城東五老山麓。鎮東書院興建45年后,石阡人費廣第一個考中進士,官至部郎、御史,入載《中國人民大辭典》。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知府吳維京創建明德書院。清乾隆28年(公元1763年),羅文思等幾任知府對教育尤為重視,捐資補修學宮、重建明德書院,清嘉慶22年(公元1817年),石阡人成世瑄、徐培琛、張海瀾同科登進士,成為教育史上一段佳話。
今天,石阡府文廟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完好。這座鬧市中古色古香的安靜院落常常引來游人參觀。
正是有良好的傳統,石阡歷屆政府都特別重視教育工作。近三年在縣財力十分薄弱的情況下,石阡先后投入教育資金18.3億元,以窮縣辦大教育、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構想釋放教育扶貧的精彩。
9月20日,陽光明媚,甘溪幼兒園彩旗飄飄,中班的十多名小朋友在老師引領下排隊進入教室喝水、玩游戲。
甘溪村村民劉遠忠的孫子就在這個幼兒園上學,“學校每月都有一天家長開放日,我們去看了,孩子很開心,我們也很放心。”劉遠忠的爺爺劉光榮曾在1934年10月給紅軍當向導,帶領三千多名紅軍沖出敵軍包圍圈,為紅軍長征勝利作出了貢獻。
甘溪幼兒園有幼兒178人,分為六個教學班,教師12人,開設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門課程。甘溪鄉還利用閑置校舍改建了四所山村幼兒園,按照中心幼兒園標準進行統一配置。目前,甘溪鄉幼兒入園率達85.9%。石阡縣300多個村,平均每三個村有一所幼兒園。
2014年3月,銅仁市啟動山村幼兒園建設兩年行動計劃,決定用兩年時間在全市建設山村幼兒園2060所,讓全市所有農村兒童都能夠進幼兒園。
在完成銅仁市“兩年行動計劃”的前提下,石阡今年啟動“第三年行動計劃”,對36所幼兒園進行提升改造,對每所達到提升改造要求的支持10萬元資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扶貧先扶智。
今年7月,石阡縣成立了教育發展基金會,募集資金用于獎勵全縣優秀教師和品學兼優的學生,并用于資助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
9月10日教師節當天,基金會第一次公開募集教育資金,就募集到180萬元。石阡縣委縣政府亦將獲得的銅仁市發放的烤煙產業獎勵資金93萬元全部轉入教育基金。
結對幫扶構建石阡特色教育
石阡縣第三高級中學最近與貴陽一中再次簽署為期3年的教育交流幫扶框架協議書。根據協議,貴陽一中為石阡三中提供教育教學及管理培訓平臺,石阡三中每年分批次送教師到貴陽一中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跟班學習;貴陽一中定期派人到石阡三中開展教育幫扶活動;兩校互派學生進行交流學習;雙方搭建網絡共享平臺,共享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兩校將以結對為平臺,通過業務指導、教學觀摩、實地參觀、跟班學習、送教下鄉等多種方式,加強溝通交流共同發展。
從去年起,石阡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帶隊,到全省排名前十的高中一一進行拜訪,實現全省優質高中一對一幫扶石阡高中,從而激發教師熱情,提升辦學質量。每年請教育界的專家來石阡開展培訓,把好的新的教育理念引到石阡來。2016年,石阡縣初中升學率綜合評比在銅仁市排名第一,高中升學率在銅仁市排名第三。
與此同時,石阡每名機關干部指導幫扶一所學校,關心學校的教育質量、幫助學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石阡縣委宣傳部對口幫扶伍德中學,每個月至少要去一趟學校,了解學校建設、教學質量、幫助解決一些問題。
目前,石阡縣106名機關干部分別指導幫扶一所學校,實現縣領導包片、部門包校,重點關心關注鄉鎮學校的發展建設。
石阡立足縣情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設置具有石阡特色的專業課程。石阡擁有42.5萬畝茶園,茶園規模位居全省第二,石阡的職業教育開設了茶葉專業,培養輸送茶葉加工、銷售方面的人才;開設市場營銷專業,重點培養農村電商方面實用型人才;開辦旅游導游培訓班,與石阡縣打造旅游大縣的戰略目標相呼應。
“在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我們的教育工作一定會更好更快的發展。”石阡教育界人士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