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陽+劉銳

作為貴州省磷化工產業發展最快的地區,福泉市、甕安縣正立足資源、加強科技創新、延長產業鏈條、豐富產品結構……綠色、創新已成為黔南工業轉型發展的“金鑰匙”。
提到黔南州的工業發展,不得不說福泉、甕安;談起黔南州的科技創新,還是要說到福泉、甕安。福泉市和甕安縣,一向以磷煤化工基地而聞名,這兩個地方的工業構成了黔南工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綠色、創新已成為黔南工業轉型發展的“金鑰匙”。2013年,黔南州國家磷煤化工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基地在福泉、甕安正式掛牌,標志著黔南州磷煤化工產業科技創新進入新的階段。作為貴州省磷化工產業發展最快的地區,福泉、甕安正立足資源、加強科技創新、延長產業鏈條、豐富產品結構……一個充滿活力與動力的國家磷煤化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正快速發展,闊步前行。
“亞洲磷都”的綠色循環發展路
“‘十三五時期,要將福泉市打造成為國際新型磷化工產業基地和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對于這五年的發展,福泉的領導層目標明確。
福泉市磷礦資源豐富,素有“亞洲磷都”美譽。2012年,甕安—福泉磷煤電一體化基地的建設被寫進國發2號文件。同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將甕安—福泉磷煤電一體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列為貴州省重點扶持的5個千億園區之一。圍繞甕福集團形成的磷化工經濟帶,逐漸成為黔南工業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目前,福泉市磷煤化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重點發展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電力、冶金、硅碘新材料、裝備制造等產業。甕福(集團)、國電福泉電廠、中國建材集團、川恒公司、天福公司、甕福藍天、興發化工等一批大型企業集聚,推動福泉工業化、城市化以及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區域“產業突破,加速崛起”。
基地以甕福(集團)為核心,形成集磷礦采選、磷復肥、磷硫煤化工、氟碘化工生產、科研、國際國內貿易、行業技術與營運服務、國際工程總承包于一體的聚集群企業。
甕福藍天利用甕福(集團)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氟硅渣及碘元素回收制取無水氟化氫、工業碘等產品;
越都化工回收利用甕福(集團)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生產硫酸、普通過磷酸鈣、重過磷酸鈣、富過磷酸鈣、顆粒磷肥、鈣鎂磷肥、飼料級磷酸二氫鈣等化工產品;
英杰化工利用川恒公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料為化工材料生產氟化氫銨、氟硅酸等產品;
龍源甕福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福泉電廠排出的含硫廢煙氣回收制成硫酸,又成為甕福(集團)生產化肥的原料;
興發化工利用天福化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甲醇及尾氣回收硫化氫為主要原料,年產2.5萬噸二甲基亞砜及副產1500噸/年二甲基砜;
威頓(中國)化工有兩套硫磺制酸生產裝置,生產的優質硫酸通過專用管線直接供給甕福磷肥廠,所產蒸汽供給甕福磷肥廠熱電分廠用于發電,年發電量3500萬度;
泰福公司利用甕福(集團)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生產出建材裝修用石膏板材,實現資源綜合利用變廢為寶,每年可為甕福(集團)解決300萬噸生產廢渣,另有許多小企業利用甕福磷渣制成墻體材料,盤活了原有甕福(集團)廢渣堆放的土地壓力;
還有為甕福配套生產而落戶基地的特種磷化工裝備制造業企業蘭鑫石墨、祥宇泵閥,耐腐、耐磨技術均處于國內同行業領先位置。
一條以磷煤化工為主的循環發展生產鏈條初步形成。
成龍配套循環發展,構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產業鏈條,實現粉煤灰、磷石膏、煤矸石、尾礦等工業廢棄物的資源化、規模化和產業化利用,2016年發明專利擁有量298件,福泉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據統計,2015年,福泉市基地工業總產值為230.53億元,同比增長9.48%;基地工業增加值為45.35億元,同比增長7.67%;2015年基地全部企業數量為158個,同比增長11.27%。
同時,2015年福泉市基地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2.79噸/萬元,同比減少7.12%;2015年基地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64.8%,同比增長62%。
“紅色圣地”掀起科技創新熱潮
5月9日,2016(甕安)第九屆國際精細磷化工技術交流大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業內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們就甕安磷化工發展方向、地方產業情況以及行業的引領作用進行技術交流,甕安磷化工產業綠色轉型的最新進展走向臺前。
“都不敢相信還有這樣的技術。”在第九屆國際精細磷化工技術交流大會期間,業內專家對貴州芭田冷凍法硝酸磷肥工藝技術能把磷石膏從根源上去除嘖嘖稱奇。
磷石膏堆積產生污染是磷礦石加工中最令人頭痛的問題。貴州芭田在建廠之初,憑借大量自主創新和國外技術引進消化吸收,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第一套大型冷凍法硝酸磷肥工藝技術和國內第一套最大的硝酸銨鈣轉鼓流化床造粒技術。
該工藝生產過程中用硝酸代替硫酸分解磷礦,節省了硫資源,提高磷礦的分解率(分解率在99.5%以上),采用冷凍法將大部分鈣(除鈣率在80%以上)轉化作為另一種全水溶性硝酸銨鈣產品,解決磷化工行業大量排放固體廢棄物、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從源頭避免濕法磷酸工藝磷石膏廢渣的產生與堆放,也真正做到將磷礦石“榨干用盡”。
芭田還生產出國產化第一套能夠生產濃度為68%的稀硝酸裝置,自產蒸汽除自用外還可以外送。同時開發出水處理循環系統,將裝置產生的污水通過污水處理裝置處理后全部回用,全廠無污水排出。在處理廢氣排放上,采用氨法脫硫、選擇性催化還原(SCR)脫硝技術,將鍋爐尾氣中的二氧化硫轉化為硫銨產品,尾氣排放達到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同樣是磷石膏的處理問題,金正大諾泰爾化學有限公司則實現了“變廢為寶”。
金正大諾泰爾化學有限公司采用磷石膏制酸聯產水泥/堿性肥料技術,實現磷石膏的資源化利用,還對低品位磷礦浮選過程中產生的廢渣——磷尾礦進行活化處理,將廢棄物轉化為有價值的產品,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固體廢棄物零排放。
金正大諾泰爾化學有限公司還先后在貴州省經信委、省科技廳和省發改委分別成功申請“企業技術中心”“貴州省磷化工清潔生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貴州省磷鉀養分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三個省級科研平臺。以產品研發為中心,倡導技術創新,在磷礦資源綜合利用與土壤改良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影響和帶動整個磷化工產業的發展。
該公司主持的濕法磷酸生產水溶性工業磷酸一銨關鍵技術開發應用科技成果被鑒定為國內先進水平,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獲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今年上半年完成“磷石膏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開發與工業化示范”科研成果,通過國家工信部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硝酸分解磷礦連續脫鈣生產硝基復合肥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經貴州省科技廳組織專家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同時,甕安縣還為企業科技創新融資5000萬元,引進8家5人以上科技中介服務團隊入駐經開區,為磷煤化工企業及其他中小型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聘請貴州大學、貴州師大、省農科院、省煤碳院的10位磷煤化工專家組建服務團隊,為企業提供服務。
此外,在甕安經濟開發區搭建貴州省科技文獻共享服務平臺2個。創建甕安經濟開發區創業園科技孵化服務中心并建立相關管理制度。出臺《甕安縣知識產權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暫行)》,提高企業和中介機構開展知識產權工作的積極性,目前累計完成專利1067件。
綠色轉型,讓甕安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近五年來,甕安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703.8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累計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69.5億元,年均增長32%以上。2015年,甕安磷煤化工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120億元,工業增加值累計達4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60億以上;帶動新增就業1000人。甕安縣環保局監測結果還顯示,2015年縣城區空氣環境質量達標為100%,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近年來,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黔南州科技與知識產權局著力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為黔南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做出新的貢獻。”黔南州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局黨組書記、局長逄煥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