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儀
摘 要:城市內澇災害是城市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城市病”之一,城市規劃作為城市建設的龍頭,城市排水規劃是否合理是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問題的根本。雨水管理理念主要從雨水的“源控制”和“下游控制”角度出發,意在合理引導城市規劃,恢復自然水循環,最后達到自然和城市的協調發展。該文基于作者實踐工作經驗,探討雨水管理內涵及其發展歷程基礎上,從政策引導、信息技術、預警系統及其工程技術措施等方面對城市排水規劃進行探討。
關鍵詞:雨水管理 城市排水 規劃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9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c)-0119-02
隨著城市發展,中國城市已經進入了“城市病”高發期,“水漫武漢,去北京看海”等城市內澇現象時常發生,城市內澇不僅影響城市正常運轉,也為人們生命財產帶來了隱患。城市規劃是城市管理的第一步,對城市進行有效的排水規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1 雨水管理理論概述
1.1 雨水管理理論的發展歷程
縱觀我國城市發展中對“雨水”處理,經歷了從單一排水到綜合利用的轉變。我國城市的排水系統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19世紀初期排澇蓄洪階段,20世紀60年代點源污染治理階段,20世紀90年代雨水可持續管理階段。相對來說,國際社會對城市雨水管理理論和實踐研究較為成熟,德、美、日等國早在80年代初就致力于雨水管理的研究,并建立起完善的技術以及保障體系。例如日本的“雨水貯留滲透計劃”、澳大利亞的“水敏城市設計”(WSUD)、英國的可持續雨洪管理策略(SUDS)等,這些都是在雨水管理理論基礎上對城市排水規劃進行有效的實踐。
1.2 雨水管理理論內涵
雨水管理理論有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即——“源控制”與“下游控制”。“源控制”是指雨水進入城市管道之前的過程,而“下游控制”是指雨水進入管道后對雨量和污水水量調節處理的過程。現階段對“源控制”與“下游控制”的控制,一般遵循雨水就近處理和植被性處理原則。
2 基于雨水理論的城市排水規劃
城市雨水的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雨水管理相關的決策及其規劃策略需要相關利益主體共同協商完成。這就不僅僅要求技術的支持,更需要法律、行政、經濟等配套措施來保障雨水管理的執行。
2.1 城市排水規劃中社會管理機制
城市雨水管理是一項跨行政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規劃層面的努力,更需要社會管理層面的保障、經濟層面的促進以及公眾的廣泛理解及參與。為了控制雨水徑流,減少城市內澇發生的頻率,政府部門應制定一系列雨水管理制度及措施,形成整體性政策框架:如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城市建設、城市雨水突發情況的行政管理;利用市場經濟,加大對雨水管理的資金調控等。
2.2 城市排水規劃中信息化建設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城市突發的內澇問題,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全城覆蓋、可視性、及時性等來觀察城市積水狀況,從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上海曾在2009年12月,選取了34處城市立交橋作為觀察點,相應的在網上建立起“積水自動監測系統”,通過觀察,實時對每個立交橋積水情況進行了監測,實時監測立交橋積水情況,得出的數據為相關部門提供了準確及時的城市內澇信息,進而為城市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城市排水相息化建設中,提高信息的實時性和共享性對解決城市問題非常重要。
2.3 城市排水規劃中預警系統
城市內澇產生原因復雜,我們無法完全避免,所以建立相應的預警系統顯得尤為重要。對突發內澇災害進行預期告知,做好相關的準備,能有效減少暴雨帶來損失。我國政府對城市內澇預計系統相當重視,國內把對暴雨的預警從輕到重劃分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四種預警,并規定了相應的降雨標準與防御指南。東莞在2012年建設了以城市雨洪模型為核心的東莞市城區內澇監測預警系統,可實現城區暴雨監測與洪水模擬預報等多種功能。實踐證明,預警系統在減輕內澇損失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2.4 城市排水規劃中工程技術措施
2.4.1源控制措施
從城市規劃到管理保障,最重要的是工程技術措施。源控制是指從雨水落入地面到進入市政管道或者雨水調蓄設備之間的過程控制。由于城市地表覆蓋主要包括建筑物屋頂、鋪地及綠地等,該文也著重從這3個方面具體介紹較為成熟的雨水收集、下滲、蓄留等措施。(1)屋面排水。建筑屋面可以看做雨水徑流系數約為1的城市地表覆蓋面,其特點是短時徑流量大,污染少,是綠色建筑節能設計中極其重要的方面,我們可以采取建造蓄水池收集雨水,雨水經過簡單的處理用來灌溉、沖廁、洗車等用水中。(2)道路及硬覆蓋排水。道路與各種硬覆蓋地表的徑流系數較高,污染大,短時雨水徑流量大,對市政排水系統壓力大。透水路面建設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路面覆蓋排水措施,透水路面既能滿足人們對道路的硬度要求,又能保證路面的透水透氣,大大改善了雨水自然循環過程。(3)綠地排水。城市綠地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綠地既是產生雨水徑流的主體之一,更是吸納雨水的重要承體。如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建設中,下凹草坪隨處可見,對下凹草坪建設形式、標準與成效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2.4.2下游控制措施
該文所研究的下游控制措施,主要指對市政排水管道及其各類型的雨水蓄池等采取措施。雨水經過前期的源控制措施的減緩、蓄留甚至凈化后,多余的水量進入市政管道最終排入自然水體,而當雨量超過市政管道閾值時,一定容量的雨水調蓄空間便十分重要。雨水調蓄池一般是雨水留蓄的末端環節,于各種攔截、入滲、留蓄措施均飽和的情況下啟用。調蓄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截留市政管道雨污水的調蓄設施,主要針對收集初期污染較大的雨污水,在降雨過后再輸送至污水廠進行處理,是控制合流溢流污染和初期雨水污染的重要手段;另一種是專門用于留蓄暴雨峰值雨水徑流的雨水調蓄池。多功能雨水調蓄技術是在調蓄暴雨峰值流量的基礎上,將防洪排澇、雨水利用與城市功能結合在一起,綜合高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資源,是更經濟、更有效、更為可持續的雨水調蓄方法。
3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的排水規劃不僅要從相關政策、法律法規、行政管理手段、經濟促進、信息技術等配套管理方面加以考慮,更應該注重技術層面的“源控制”與“下游控制”相結合的管理措施。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是從尊重自然規律出發,考慮到城市建設中現有和已有的實際排水情況而提出排水措施,它突出了人類發展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理念,對指導城市規劃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思思.國外城市雨水利用進展[J].城市問題,2009(10):
78-84.
[2] 吳清平.暴雨內澇后城市排水規劃的思考[J].給水排水,
2011(8).
[3] 黃建秀,李懷正.調蓄池在排水系統中的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35(4):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