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李宏偉,王海洲
·部隊衛生·
東北地區陸軍訓練傷發生情況調查研究
王 爽,李宏偉,王海洲
目的 全軍訓練傷的發生既有共同特點,也根據地域、軍種的不同具有差異,為了針對性地制定預防措施,應對不同地域、軍種部隊中訓練傷的發生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以明確其流行特點。 方法 在8個陸軍基層單位中發放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1054份,對訓練傷的發生時間、發生部位、受傷時訓練科目、訓練傷種類等進行統計。 結果 共回收有效問卷987份,新訓階段、入伍1年后為訓練傷高發時段,長跑是致傷最多的訓練科目,下肢是最常見的損傷部位,軟組織損傷的發生率最高。 結論 通過對訓練傷的發生情況進行問卷調查,能準確掌握訓練傷的發生規律和特點,進而制定有效措施進行預防。
訓練傷;軍事醫學;流行病學
軍事訓練傷,是指軍事訓練直接導致的參訓人員組織器官功能障礙或病理改變,又稱軍訓傷[1],其發生可影響訓練進程和質量,導致非戰斗減員。訓練傷的范圍涉及機體各個系統,但骨、關節、肌肉等運動系統發生訓練傷的機率遠高于其他組織或器官,對運動系統訓練傷進行有效預防是確保部隊戰斗力的有效手段。全軍訓練傷的發生既有共同特點,也根據地域、軍種的不同具有差異,為了針對性地制定預防措施,應對不同地域、軍種部隊中訓練傷的發生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以明確其流行特點。以我解放軍第202醫院所處的東北地區為例,地處寒帶,平均氣溫低,冬夏溫差大,給基層部隊的日常訓練帶來一定困難。在寒冷環境中進行訓練時機體各器官和系統熱身所需時間長,由靜止狀態進入運動準備狀態的時間長,如訓練組織者或參與者缺乏經驗,在機體尚未完成熱身時投入大運動量的訓練項目,易導致運動系統損傷;另外,訓練衣物的選擇、訓練場地的劃定、訓練時間長度的制定都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為此,在東北地區基層單位中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針對軍事訓練傷發生情況的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總結。
1.1 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均為東北地區陸軍基層單位官兵,包括步兵、裝甲兵、防化兵、炮兵、特種兵等5個兵種,受訪對象分布在8個基層團單位。
1.2 方法 調查與我院基層單位巡診相結合,由本單位高年資醫師進行巡診時進行現場問卷調查,現場發放紙質調查問卷并進行填寫說明,在官兵填寫問卷的過程中,調查人員當場進行答疑,填寫完成后回收問卷,各單位問卷均完成后統一進行資料錄入和統計分析。
2.1 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共包括東北地區8個基層陸軍單位,共發放調查問卷1054份,回收有效問卷987份,有效率為93.64%,其中,存在訓練傷者699人,訓練傷發生率為70.82%;有醫院就診經歷者473人,約占67.67%;訓練傷所導致疼痛的VAS評分平均為5.36分,殘留患處疼痛者156人,殘留疼痛的VAS評分平均為1.24分。
2.2 訓練傷發生時間分布情況 從時間分布看,新訓階段訓練傷較多,比例為所有訓練傷的39.77%,其后發生率逐漸下降,在入伍半年至1年時間段,發生比例僅為7.30%,入伍1年后發生比例為36.77%,形成另一個高峰。
2.3 訓練種類分布情況 從導致訓練傷的訓練內容看,長跑最易導致訓練傷的訓練項目,占47.07%,戰術(20.60%)、障礙跑(16.17%)、短跑(4.43%)等強調爆發力的項目也是導致訓練傷的主要內容,而駕駛、操作器械等技術性較強的項目所占的比例較少(11.73%)。
2.4 訓練傷發生部位 從訓練傷的發生部位看,下肢(包括膝關節+小腿、踝關節+足、髖關節+大腿)所占比例最多(57.23%),脊柱區(包括腰、頸)次之(30.90%),上肢區(包括腕關節+手、肩關節+上臂、肘關節+前臂)最少(11.87%),其中膝關節+小腿訓練傷發生率最高(45.64%),腰部次之(26.47%)。
從損傷類型看,軟組織損傷所占比例最多46.92%(328名),關節損傷次之22.03%(154名),骨折者為4.43%(31名),而疲勞性骨折為3.00%(21名),同時,有多達23.61%(165名)的被訪對象未能給出詳細診斷。
2001年,我軍編制了《軍事訓練傷診斷標準及防治原則》,經各單位的努力,訓練傷的發生率逐年下降[2-3]。近年來,隨著我軍訓練改革的不斷推進,訓練的強度、難度均較以往明顯增加,近2年來,在軍隊編制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進行的前提下,對指戰員文化、體能素質的要求也較以往提高,這些新情況為訓練傷的防治提出更高要求[4-5]。與此同時,我軍各單位對訓練傷的重視程度參差不起,缺乏足夠重視,就前期在基層單位中進行調查的情況現實,部分基層部隊并無針對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專項培訓和教育。基于這種情況,如能對訓練傷的發生情況進行大樣本調查,準確把握其發生規律,制定符合實際的防治指南并在基層部隊組織專項學習和培訓,有望進一步降低軍事訓練傷的發生率。
有研究表明,共同科目軍事訓練傷致因由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因素3個潛在變量構成[6]。因此,對訓練傷發生情況的調查,必須考慮地域、兵種等因素的作用[7-10]。為此,在設計本調查時立足于東北地區,將受訪對象設定為陸軍,通過對致傷時間、致傷項目、受傷部位及類型等因素的研究,力爭尋找我寒冷地區陸軍訓練傷發生規律特點,為進一步制定防治措施奠定基礎。
從受傷時間看,新訓和入伍1年后是發生訓練傷的2個高峰,分析其原因,參加新訓的士兵初入部隊,在熟悉環境的同時進行軍事訓練,部分新兵還要克服地域差別等因素帶來的不便,身體、心理均處于應激狀態,易出現訓練傷,針對此情況,要求基層單位的帶隊軍官從關心士兵的日常起居做起,幫助新兵適應和熟悉軍營環境,消除緊張情緒,使新兵能較快地適應軍營環境,融入訓練氛圍;在訓練時,更應注重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結合新兵身體素質逐漸提高訓練強度,盡最大努力避免訓練傷。入伍1年后的訓練傷發生高峰,可能存在2個原因,一是時間段較長,包括了入伍1年后的所有時段,其所占比例必然較高,但也有部分原因來自老兵的思想松懈,此時的工作重點,一方面應加強思想教育,使老兵克服麻痹思想,提高對預防措施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應強調制度意識,通過嚴格貫徹訓練制度預防訓練傷。
從致傷的訓練類型看,長跑是致傷的第一原因,其所占比例為后3種致傷原因之和。分析其原因,可能包括:東北地區氣溫低,長跑前的熱身、長跑后的放松整理活動對運動系統損傷的預防具有重要作用,而這些活動往往被訓練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忽視;另外,運動量對訓練傷的發生也有重要作用,目前是否存在訓練量不合理的情況尚需進一步研究明確。雖然長跑相關的下肢關節、韌帶勞損難以避免,但如能通過研究降低其發生率,可有效降低訓練傷的發生率。
訓練傷相關的受傷部位中,下肢區所占比重最大,尤其是膝及小腿區域,這與該部位的負重特點密切相關,腰部也是高發部位,同樣是負重區域,對于這些部位訓練傷的預防,一方面應避免不合理的受力狀態,另一方面,通過日常訓練逐漸增加關節周圍、腰部軟組織力量,也能增加這些部位的穩定性,達到有效預防訓練傷的目的,而這些訓練,同樣容易被忽視。
受傷種類方面,多達23.61%的傷者不能準確復述其所受訓練傷的診斷,固然與戰士文化程度有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帶兵干部和基層軍醫對訓練傷的重視程度不夠;疲勞骨折的發生率幾乎與其他各種類型的骨折不相上下,而這種骨折往往是可通過科學訓練預防的,應加強宣教、合理制定訓練強度,有效降低其發生率。
最后,從本次調查問卷發放及回收情況來看,部分受訪者不能準確理解調查意義和問卷填寫方法,導致無效問卷的產生;本調查所得訓練傷的發生率高達70.82%,反映了訓練傷定義和評判標準的模糊;在對疼痛進行VAS評分時,有部分軟組織損傷的患者給出8~10分的明顯不合理評分;這些情況影響了本次調查的準確率,如能將訓練傷進行準確定義,并結合各地區實際情況制定評判和分級標準,將其相關內容做為日常訓練科目[11],讓官兵進行學習,并結合現有軍事綜合信息網進行遠程信息共享[12],將有利于訓練傷防治工作的進一步開展,達到降低發生率、確保戰斗力的目的,另外,這種模式也可應用于基層單位人員其它疾病的風險評估[13-14]。另外,本次調查中,未能對陸軍各軍種訓練傷發生規律和差異進行區別和分析,是本研究的不足,也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點。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 WSB 38-2001. 軍事訓練傷診斷標準及防治原則[S]. 2001.
[2] 周青陽, 李 亮, 盧海倉, 等. 某部開展軍事訓練傷監測報告的做法[J]. 人民軍醫, 2015, 58(8): 865-866.
[3] 王新華, 劉 宇, 陳冬梅, 等. 某部坦克乘員軍事訓練傷發生情況調查與分析[J]. 人民軍醫, 2013, 56(1): 1-2.
[4] 陳 華, 牛文忠, 王 毅, 等. 西南戰區軍事訓練傷防治數據庫的構架設計[J]. 西南國防醫藥, 2015, 25(5): 557-559.
[5] 莊 穎, 楊萌, 許章元, 等. 軍事訓練致女兵恥骨支應力性骨折的回顧性調查[J]. 解放軍醫藥雜志, 2015, 27(8): 101-104.
[6] 邵壯超, 解宏偉, 賀 禎, 等. 結構方程模型在軍事訓練傷致因分析中的應用[J]. 軍事醫學, 2013, 37(10): 762-764.
[7] 陳慶賀, 肖 剛, 王 侖, 等. 東北寒區某部新兵訓練傷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J]. 人民軍醫, 2015, 58(6): 614-615.
[8] 周奕帆, 范泉水, 楊顯軍, 等. 西藏全訓部隊2014年度軍事訓練傷流行病學調查[J]. 西南國防醫藥, 1430-1433.
[9] 魏 成, 帕里旦, 高萬泉. 不同兵種軍事訓練傷發生情況調查與分析[J]. 人民軍醫, 2010,55(4):294-295.
[10] 李海鵬, 劉玉杰, 朱娟麗, 等. 裝甲兵軍事訓練傷調查分析[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 2010,24(6): 480-481.
[11] 孟靜茹, 羅曉星, 馬 雪, 等. 加強基層部隊衛生人員技術培訓的思考[J].東南國防醫藥,2015, 17(4): 445-447.
[12] 安志萍, 張 瓊, 曹金軍, 等. 基于軍事綜合信息網的遠程醫療信息系統構建[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5, 28(11): 1189-1192.
[13] 宋佳希, 汪俊軍. 軍隊人員心血管疾病危險評估的研究進展[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3, 26(10): 1088-1091.
[14] 張金萍, 霍文靜, 王光輝, 等. 駐京某部隊干部常見慢性病患病率的變化研究及慢病管理探討[J].東南國防醫藥, 2016, 18(3): 250-252.
(本文編輯:劉玉巧)
110003沈陽,解放軍第202醫院骨科
李宏偉,E-mail: spinelihongwei@163.com
王 爽,李宏偉,王海洲.東北地區陸軍訓練傷發生情況調查研究[J].東南國防醫藥,2017,19(2):219-221.
R873
A
1672-271X(2017)02-0219-03
10.3969/j.issn.1672-271X.2017.02.030
2016-12-31;
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