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之洋
拔毒排膿相思子
文/林之洋
唐代詩人王維有一首婦孺皆知的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首詩據說來源于一個凄慘的故事:漢代閩越國有一男子,新婚三日便被強征戍邊,其妻終日望歸。后同去者皆回,唯其夫未返,問之,皆不知。妻念更切,終日立于村前道口樹下,哭斷柔腸,久之,泣血而死。不久,她經常倚望的那棵樹上忽結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艷,極似貞妻摯婦的血淚凝成,于是人們便稱之為“紅豆”,又叫“相思子”。詩人根據故事借物抒情表達相思,委婉含蓄,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
相思子,又名相思豆、雞母珠、紅豆,為相思藤樹的種子。相思子半截紅、半截黑,紅黑相映成趣,光澤晶瑩耀眼,非常引人注目甚至心醉。它在中醫藥應用中有著悠久歷史,始載于《本草綱目》,李氏認為它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然歷代醫書均記其有大毒,須慎用,在臨床上一般都作為外科用藥,常用于拔毒排膿等病癥,或治皮膚病。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相思子毒素還有廣泛的抗腫瘤作用,醫學家正在研究用其治療癌癥。中醫用藥往往取其所長而避其所短,世間有許多事都是這樣,包括用人。
相思子治療癰疽瘍瘡,有個案例。相傳,北宋仁宗年間,皇帝趙禎某日早晨起床,忽然腮痛,摸摸腫硬,急召御醫。御醫用最好的藥敷之,數日并不見效,反而加重,皇上痛苦難忍。御醫十分驚惶,便下詔求醫。一個名叫許希的名醫揭榜進宮,用相思子研末與雞蛋清調成糊狀,稱之為“萬應解凝膏”,呈獻皇上。趙禎敷上幾天,竟逐漸消腫痊愈了。仁宗大悅,封許希為翰林醫官,并賜物種種。許希受賞不忘師恩,對仁宗說,扁鵲是我的老師,今天之事非臣之力,實是老師陰功,臣請求皇上將所賜之禮用來興建扁鵲廟。皇帝應允,遂下詔在城西為扁鵲筑廟,封為靈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