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西玉林市醫學情報研究所研究員 沈爾安
漢武帝的“藥枕”養生
文/廣西玉林市醫學情報研究所研究員 沈爾安
漢武帝劉徹 (公元前156—前87年)是西漢第5位皇帝,16歲登基,在位54年。他執政期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內加強皇權,發展經濟,鞏固國家的統一;對外開疆拓土,宣揚國威,促進中外交往,以他的雄才大略將西漢王朝推向了鼎盛時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光輝時代。漢武帝活至古稀之年,是西漢14位皇帝中唯一的壽星,他的養生之道,有得有失,頗具曲折且充滿神奇色彩,值得研究。
1.經驗教訓善吸取。追求長壽是古代君王的共同愿望,漢武帝也不例外,早年他一度迷信過 “長生不老之藥”,晚年悔悟。漢武帝曾上過方士李少君的當,隨后又聽信了一位自稱少翁的人,將其視為神仙而接受他的指點。后來,少翁騙術敗露,被武帝下令處斬。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寵信膠東王的宮人欒大,視其為“神仙的特使”,兩年后欒大也因騙局敗露而被下令腰斬。然而,漢武帝渴求長生的欲望仍未衰減,還接二連三地派人去海上拜尋仙人。直至晚年,尤其發生了史上有名的“巫蠱之禍”后,漢武帝震驚之余,開始了認真的反思,仔細查找并努力改正自己的過錯。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在養生問題上終于大徹大悟,下決心遣散了所有的方士,召回那些被派出尋找神仙的人,迷途知返,步入養生正軌,也給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2.飲食起居須“慎微”。漢武帝在科學養生的實踐方面,是有所建樹的,這也是他活至古稀的重要基礎。他倡導“預防在先,自我珍貴”的“慎微”原則,認為在衣、食、住、行中,一舉一動都影響著身體的益、損、存、亡,須“莫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此在日常起居飲食方面,他提出了“五不坐臥”“九不吃”和“五不睡”等原則。“五不坐臥”即風口處不坐臥,墳墓旁不坐臥,潮濕處不坐臥,惡臭處不坐臥,危險物旁不坐臥。“九不吃”指腐敗食物不吃,死魚爛蝦不吃,顏色難看的食物不吃,氣味難聞的食物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不到就餐時間不吃,肉類切割不得法的不吃,醬醋調料不當的不吃,食品未經檢驗的不吃。同時,他還強調對很想吃的食物也不可多吃。這些,頗有孔子遺風。在睡眠方面,他不常用仰臥和直挺挺的睡眠姿勢,而采用屈膝側臥的方式,這有利于身體充分放松;并提倡“五不睡”,即露天處不睡,有風吹頭處不睡,張燈不睡,腳涼不睡,床頭朝北不睡。此外,漢武帝還認為,要隨著氣溫的變化,勤更換衣服,做到凉者不至于挨凍,溫者不至于燥熱。這些“慎微”的養生原則,蘊含著不少科學道理。
3.“藥枕”保健益壽康。漢武帝在尋仙問道的過程中,也并非一無所獲,據說有一次他在東巡泰山途中,見一年逾百歲的老翁鋤于道旁,身輕颯爽,似發白光。武帝驚問:“有道術否?”翁答:“無道術。臣85歲時曾衰老垂死,發白齒落,蒙一道士教臣常服大棗,并久持內充三十二味中草藥的柏木神枕,由此老而轉少,黑發更生,墮齒復出,平步生風,日行百里。”武帝回宮后如法成枕驗用,果然受益匪淺。有資料表明,藥枕伴隨漢武帝直至壽終正寢,且由于“帝賜臣,臣授戚”等原因,代代相傳,使“神枕”一直作為養生保健妙品且成為美談。至今,市面上仍有名目繁多的冠名為“武帝藥枕”的養生保健品出售。
其實藥枕養生,是國人的一大特色,除漢武帝“神枕”外,后世一直綿延不絕。唐代的僧侶常用一種枕囊,內裝毛麻、棉絮、軟葉、干苔、決明、麻豆等物,枕起來不僅舒適,而且有“物暖除風,麻豆明目”的功效。道家常將磁石鑲在木枕上,以“明目益精”;還有一種內裝飛廉、當歸、川芎、防風等藥的柏木枕,據說枕過一百天,便會面有光澤。將香花縫入囊中制成的枕具稱為 “香帷”,由于香花具有清熱解毒、爽腦提神等功效,歷代宮廷對此更情有獨鐘。精于此道的晚清統治者慈禧,每年都要叫人制備多種藥枕,常年伴眠,使之清心明目,養顏益智。
中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腦為元神之府,頭頸部經脈穴位網羅密布。久用藥枕,睡眠時頭部的溫度可促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散發出來,達到健腦安神、調和陰陽、養生保健的目的。現代醫學也證明,具有揮發性成分的藥物能被人體的皮膚和黏膜所吸收,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目前,民間流傳的藥枕種類很多,例如,用干綠豆皮裝枕芯,可清心解熱,去暑除煩的清暑枕;將干桑葉、竹葉、柳葉、荷葉、柿葉各適量,摻勻入枕內,用于頭痛頭風,暑熱頭昏,眼赤模糊,耳、喉腫疼等癥的五葉枕;將泡茶飲用的茶葉,曬干裝入枕中,再加入少量茉莉花茶,用于高血壓、神經衰弱、頭暈目眩、鼻炎感冒、暑熱頭暈等癥的茶葉枕;將白菊花、綠豆皮、蕎麥皮、桑葉、決明子等適量裝入枕中,用于眼昏、目赤、流淚等癥的明目枕;選用菊花干品1000克,川芎400克,丹皮、白芷各200克,裝入枕芯內,用于防治神經衰弱、偏頭痛、高血壓頭暈目眩等癥的菊花枕等。此外,還有清涼的薄荷枕、祛風濕的蠶沙枕、解暑的石膏枕等。近年來出現的磁療枕、音樂催眠枕、防打鼻鼾枕等,則是藥枕養生保健的延續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