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
重慶市港務宿舍區有這樣一個兒媳,婆婆因中風臥床不起后,她一邊打工,一邊背著“不孝”的罵名,想盡辦法讓婆婆活動患肢,“狠心”逼婆婆站起來。曾對兒媳百般不滿的婆婆如今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她也理解了兒媳的苦心,她說:“其實,她的‘狠心才是真正的孝心啊!”
今年27歲的倪芳出生在重慶市一個普通工人家庭。2013年5月,在一家民營企業上班的倪芳,認識了與她同齡的小伙子苗龍,兩人一見鐘情。2015年3月,倪芳和苗龍結婚。由于倆人收入低,婚后的生活過得十分拮據,根本無力買房,所以,倪芳一直和婆婆龔貞蓮住在一起。苗龍為了改善家里的經濟狀況,離開重慶,去了東莞打工。
龔貞蓮是重慶港埠公司工人。2012年5月,50歲的龔貞蓮光榮退休。兒子結婚后,為了減輕兒子的家庭負擔,龔貞蓮打算出去找一份臨時工作。但是,由于沒有一技之長,再加上年齡又大,她一直沒找到愿意接受她的單位。找不到工作,龔貞蓮很是著急。這一著急,導致她血壓直往上升,連續幾天,她都感到頭昏眼花。龔貞蓮知道,自己的高血壓病又犯了。可她舍不得花錢去買藥,更舍不得花錢到醫院去看病,又擔心倪芳發現自己的病情,她便強打著精神做飯,好讓忙了一天的兒媳回家有口熱飯吃。就這樣,龔貞蓮挺了半個多月,想挺過去。哪知,她的血壓卻越來越高。有一天傍晚,倪芳下班回家的時候,龔貞蓮突然感到天旋地轉,倒在了地上。倪芳趕緊把不省人事的婆婆送進了醫院。
經過搶救,龔貞蓮的生命保住了,可醫生告訴倪芳,龔貞蓮腦梗嚴重,右半身處于偏癱狀態,需要住院治療一段時間。倪芳二話沒說,就去給龔貞蓮辦理住院手續。那時,她手里只有300多元錢,遠遠不夠交納住院押金。給婆婆治病要緊,倪芳馬上找到自己公司的老板,向他說明情況后借了1萬元錢。
由于治療及時,龔貞蓮的病情漸漸有了好轉。然而,她的右半身仍然有偏癱的癥狀,尤其是手腳沒有感覺。醫生告訴倪芳,龔貞蓮這樣的情況有可能恢復,也有可能永遠恢復不了,就是能恢復,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調理。倪芳想讓婆婆留在醫院繼續治療,可接下來的住院費找誰去借呢?這可愁壞了倪芳。龔貞蓮也很清楚,兒媳再去求人,也未必能借到錢;就是借到了住院的錢,日后還得兒子兒媳一分分地去還啊;再說,她這病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治好的,說不準,把錢花了,病還治不好。這樣想著,心疼錢也心疼兒子兒媳的龔貞蓮堅決要求出院。
然而,回家后的情況卻超乎婆媳倆的想象。由于右半身癱瘓,龔貞蓮只能天天躺在床上,雖然左半身還能動彈,但自理能力大不如從前,身邊得有個人專門侍候才行。生活得繼續,債務也得還,倪芳得出去打工掙錢,可又請不起保姆,怎么辦呢?龔貞蓮看出了兒媳的為難,又見她忙了家里忙上班,便叫她把苗龍叫回來。
兩天后,苗龍風塵仆仆趕回了家,見到臥床不起的媽媽,他心里非常難過。看到妻子比以前憔悴多了,他心里又是一陣酸楚。他原打算,到東莞打工多賺點錢讓媽媽和妻子過上好一點的生活,誰知如今錢沒掙多少,媽媽卻病倒在床,妻子也勞累成這個樣子。為了照顧媽媽,也為了替妻子分憂,考慮再三,苗龍決定回重慶打工。
雖說丈夫回來幫倪芳分擔了不少家務,但給婆婆端水喂飯這樣的事還得由她做。一天夜里,倪芳坐在床邊給龔貞蓮按摩,按著按著婆婆睡著了。倪芳望著婆婆,思忖起來:婆婆才年過半百,后半生難道就一直這么躺著?她這個做兒媳的就這么一直守著癱瘓的婆婆?盡一個兒媳的孝心是應該的,可她又盼望婆婆有一天能站起來。倪芳認為,侍候婆婆是孝心,而幫助婆婆站起來更是孝心!于是從第二天起,對醫學知識所知甚少的倪芳跑了許多醫院咨詢醫生,還查閱了一些醫學書籍,想知道婆婆是否能重新站起來。之后,她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逼”偏癱的婆婆站起來!
倪芳對婆婆的康復計劃從一個星期天開始。這天早晨,她一反常態,把一杯水放在龔貞蓮床邊的一個柜子上,就去做清潔了。倪芳才開始拖地,口渴的龔貞蓮就叫喊著要倪芳端水給她喝。倪芳應聲進來,卻站在婆婆的床前,并沒有給她喂水的表示,而是要她自己伸出右手去端杯子。龔貞蓮突然懵了:一向孝順的兒媳今天怎么變得這么不可理喻?而且,她早已習慣了倪芳隨叫隨到、隨說隨做的生活,認為自己是病人、是婆婆,做兒媳的理應侍候她才對。于是,龔貞蓮發起火來。倪芳好言相勸:“媽,只有這樣,您的身體才能得到恢復。”龔貞蓮正在氣頭上,就說:“你這是為了我恢復嗎?你這分明是在取笑我!”
倪芳沒想到婆婆會這樣誤解她。她本想申辯幾句,但婆婆氣得哭了起來,她不得不馬上端起杯子,一邊給婆婆喂水,一邊一口一聲“媽”地安慰。過了兩三天,見婆婆臉色有了好轉,倪芳又要婆婆試著伸手去端水杯。在她的懇求下,龔貞蓮摸索著伸出手來。不料,手剛剛觸摸到水杯,就把水杯撞翻在地,摔成了碎片。龔貞蓮又來氣了:“你侍候我才幾天,就不耐煩了對不對?你這不是成心為難我嗎?”那天晚上,苗龍回到家,見媽媽的臉色很難看,便問怎么回事。龔貞蓮憋了一肚子的氣,很想跟兒子把苦水倒出來,可又有點猶豫不決,她擔心說出了“真相”,兒子會找兒媳算賬,傷了小兩口的和氣。于是,龔貞蓮遮掩了半天沒說出口。
婆婆在丈夫面前“放了兒媳一馬”,本想著兒媳會念著她的好,對自己好一點兒。誰知此后倪芳不僅沒改邪歸正,反而變本加厲了。一天,龔貞蓮到了吃藥的時間,便叫倪芳給她端杯水來。倪芳端來一杯水,沒遞給婆婆,卻放在了柜子上,鼓勵婆婆自己伸手去端。龔貞蓮雖感覺不快,但見兒媳說得十分真誠,不是有意刁難自己,就試著端了幾次。有一次,她竟然端起了杯子,這讓婆媳倆欣喜不已。龔貞蓮把藥服下后,倪芳并沒有讓婆婆休息,而是又端來一杯水,要婆婆再試試。龔貞蓮剛一伸手,快夠著的時候,倪芳卻把杯子移遠了一點兒,并鼓勵婆婆繼續下去。就這樣,龔貞蓮夠了幾次,倪芳每次都把杯子移動一下。末了,龔貞蓮在側身夠杯子的時候,險些從床上摔下來。好在倪芳眼明手快,一把抱住了她。然而,龔貞蓮的臉卻磕到了柜子上,鮮血直流。
偏癱以來,龔貞蓮一直心情不好,這次又磕破了臉,心情更壞了。她遷怒于倪芳,說:“有你這樣當兒媳的嗎?我病了,你不想侍候我也就算了,居然還想出這樣的招數來害我!”
再也不能給兒媳遮掩了!苗龍回家后,龔貞蓮向兒子告了兒媳一狀,并說她早就忍無可忍了。苗龍聽了媽媽的一面之詞后,去問倪芳。倪芳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要丈夫給一個“裁定”。苗龍文化不高,可很有頭腦,他認為妻子沒錯,并支持妻子這樣做下去。
經過兒子的動員,龔貞蓮才勉強接受倪芳的“訓練”。大約過了兩個多月,她居然可以像以前那樣端水自己喝了。然而,歡欣鼓舞的倪芳并沒有淺嘗輒止,而是把婆婆從床上扶起來,要她在地上走動。龔貞蓮不情愿,可初嘗過兒媳“魔鬼訓練”帶來的療效,她只好答應下來。
剛開始,龔貞蓮在地上的行走十分艱難,由于腿腳不聽使喚,走不了幾步就會大汗淋漓,而且身體的重心不穩,總是倒在倪芳的胸前。倪芳深知,婆婆大病了一場,三五天是不可能恢復行走功能的,要是急于求成,把婆婆摔傷了,那就適得其反了。而龔貞蓮盡管有兒媳寸步不離地攙扶著,但她對自己缺乏信心,不大相信自己一瘸一拐的腿腳能變回從前那樣。龔貞蓮泄氣了,任憑倪芳怎么動員,就是不聽,還賴在床上不下來。倪芳曉之以理,說:“在地上走走,您的腿關節就會活動活動,說不定哪天,您就會自己走路了。”龔貞蓮卻不這樣想,說:“我要是你親娘,你就不會這樣對我了!”就這樣,婆媳倆形成了僵局。
倪芳有苦說不出。過了幾天,被老板派往外地出差的苗龍回來,倪芳向丈夫訴說了自己的委屈。苗龍明白妻子的良苦用心,可他繼而又想,媽媽偏癱本來就很難痊愈,要是強行要媽媽下床走動,萬一摔倒了,那豈不是雪上加霜嗎?于是,他勸倪芳“一切聽媽的”。倪芳原想讓丈夫去勸說婆婆,而眼下丈夫反倒來勸她打消這個念頭,她很不甘心。
倪芳是個認準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底的人。第二天,她采用了“激將法”,對婆婆說:“媽,這樣下去,您就會終生與床為伴了。”這句話,讓龔貞蓮猛然醒悟:以床為伴,那才是痛苦啊!之后,在倪芳40多天的“陪練”下,龔貞蓮漸漸感覺腿腳靈便多了。倪芳試著不經意地放開婆婆的臂膀,讓婆婆自己走。可龔貞蓮發現了她的“鬼把戲”,再生誤會,以為兒媳心腸狠,一點也沒考慮到她一個人走起來的危險性,便沖倪芳吼叫起來:“你安的什么心啊?你就不怕把我摔死了?到底不是我生的。”正說著,龔貞蓮右腿乏力,一下癱軟在地。倪芳趕緊把婆婆抱到床上,無論婆婆怎么發火,她既不惱也不頂撞,只是賠著笑臉。
一個多月后,趁婆婆高興的時候,倪芳又把龔貞蓮扶下床來走動,還給她講笑話,逗她樂,以分散她的注意力。這樣走了近一個小時,龔貞蓮慢慢可以自己扶著床架行走了。見婆婆有了自信,過了幾天,倪芳又把婆婆帶到戶外一起散步。這樣堅持了三四個月,龔貞蓮的腿腳基本恢復了功能。終于,臥床數月的婆婆站起來了!
在龔貞蓮能夠坐在餐桌前吃飯以后,倪芳又突發奇想。她買回花生米,炒熟以后,要婆婆用筷子夾著吃。龔貞蓮生病以后一直用左手拿湯匙,吃什么都是舀著吃,她不知道兒媳葫蘆里裝的什么藥,便仍然用湯匙舀花生米。誰知,倪芳竟笑著一把搶過婆婆的湯匙,硬要她用筷子就餐。龔貞蓮生氣了,嚷道:“你這是不讓我吃飯,成心想折騰我!”說著,一把將盛有花生米的菜盤子推到了地上。倪芳沒想到婆婆會發這么大的脾氣,一時目瞪口呆,忍不住跑到臥室哭了起來。苗龍只好在媽媽和妻子之間打圓場,安撫龔貞蓮說:“媽,她這都是為了讓你盡快恢復!”龔貞蓮卻反問道:“你娶了媳婦,就不認我這個媽了?”
幾天后,看龔貞蓮的情緒安靜了下來,倪芳又見機端上了一盤花生米,要婆婆用筷子夾。龔貞蓮想來想去,認識到兒媳是一片好心,就按倪芳的要求去做。因為右手不停地抖動,她夾起來的花生米總是掉到桌子上,倪芳很耐心地一顆顆撿起來,讓婆婆再夾。就這樣,一個夾,一個撿,10多天以后,龔貞蓮的右手可以穩穩地夾起花生米了。
此后,倪芳對婆婆加大了“訓練”難度,買來黃豆,放在一個茶杯里,要婆婆一顆顆夾出來。就這樣過了兩個月,龔貞蓮的右手奇跡般恢復了功能。
隨著倪芳的步步緊“逼”,龔貞蓮的身體逐漸恢復了正常。在這樣的情況下,倪芳決定把一直窩在家里的婆婆“趕”出去,讓婆婆去打工。苗龍知道這事以后,與她的意見發生了分歧。苗龍認為,這個家窮是窮了一點兒,可也用不著退休的媽媽再去打工掙錢,他說:“媽媽已經是奔六十的人了,應該在家清閑清閑,享享福才是。再說,讓媽媽去打工,就是給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外人會怎么議論我們這當兒子兒媳的?”倪芳卻說:“媽媽出去打一份力所能及的工,對她身體的進一步康復很有好處。要是讓媽媽長期一個人窩在家里,那才是我們做兒子兒媳的不孝呢。”苗龍不認同妻子的說法,自然也不同意妻子讓媽媽去打工。
于是,倪芳直接跟婆婆說出了自己的這一想法,她想聽聽婆婆的意見。從癱瘓臥床到如今站起來,龔貞蓮感受到了兒媳一招招對她的療效。細細想想,曾對兒媳誤解過蠻橫過,龔貞蓮心里還有些愧疚。現在,她相信兒媳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她好。再說,她在工廠做了大半輩子,也習慣了忙忙碌碌的生活,如今讓她坐在家里,她真的坐不住。如今見兒媳同意她出去打工,自然很樂意,就是擔心找不到工作。
倪芳向自己公司的老板推薦了婆婆。老板早就聽說過倪芳對婆婆的孝心,當即同意龔貞蓮到他公司上班。2016年11月底,龔貞蓮開始上工。鑒于她的實際情況,老板給她安排的工作并不復雜,讓她負責收發、清潔衛生和室內植物的養護等。龔貞蓮很滿意。倪芳也覺得這份工作對婆婆很適合,既可以讓她多跑跑腿,活動活動四肢,勞動強度又不太大。
有了工作,龔貞蓮的心情比以前好多了,人也精神了不少。倪芳在公司人緣好,有時候同事們見她婆婆抹桌椅板凳,就“愛屋及烏”地幫龔貞蓮做這做那。倪芳感謝同事的好意,卻又向同事交代,這些事一定得讓她婆婆一個人做。對兒媳的“殘忍”,龔貞蓮跟同事們這樣解釋:“要是沒這個‘狠心的兒媳,恐怕我現在還躺在床上,爬不起來呢。如今,我能像個正常人一樣做事,多虧了兒媳,她的‘狠心才是真正的孝心啊!”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