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
在國際交往中,懂不懂得禮儀,往往是使對方形成自己是否受到尊重的第一印象的重要依據。如果對方感到受到尊重,很多事情就好辦了,反之則會出現很多麻煩。
很多人覺得穿衣吃飯是小事,殊不知對外交流是一個系統工程,不雅不當的行為,如吃東西出聲、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注意個人衛生、禁煙區吸煙、妨礙交通、打探隱私、搶話等等,這些在國內時不注意,跨出國門則很容易讓我們丟分。
我在國外時經常感嘆,我們很多代表團,花了很多錢,不遠萬里到他國,由于不懂禮儀,訪問的效果打了折扣,甚至本來談好的合作也丟掉了,太虧了。
吃相需文雅
有一次,我在巴黎出席布爾熱航展。中國一家航空公司的老總也應邀出席,他是前去購買空客飛機的。對于公司來講,顧客就是上帝。他去了之后,受到很好的接待,法方對他很尊重。航展期間,我們應邀出席午餐會,由于人很多,采取自助餐形式。這位老總吃完熱菜之后,拿了一個桃子和一把刀,但沒用盤子,直接在雪白的桌布上面用刀切桃子。當時場面之狼狽可以想見。桃汁很多,全都流在白桌布上面。桃子水淋淋的,他的吃相也很難看。我注意到當時有的法國人看到這一場景,流露出看不起的神情。
我在荷蘭期間,中國有座城市的女市長到海牙訪問,想與荷蘭某城市結好。我為了促成此事,專門請她和荷蘭某城市市長一起到我官邸吃晚飯。當晚這位女市長穿著打扮很入時,與對方談話也不錯。吃到甜食的時候,這位女市長開始用牙簽剔牙。顯然她不懂如何在飯桌上剔牙,用一根牙簽剔出后,就呸一下,呸到盤子里,每剔一次就呸一下,接連呸了三四下。我注意到她在呸的時候,荷蘭人看了她一眼,流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
眼睛會說話
我國有一個大企業代表團去歐洲談生意,談判進展得還順利,但歐洲這家大公司的領導、一把手卻對手下的人憤怒地說,以后再也不要安排他見這位中方代表團團長了。原來中方團長幾次與他握手時,眼睛都不看對方,手雖然握了,但缺少目光交流,因而顯得目中無人,讓外方覺得受到了傷害。其實中國代表團團長也是一個大公司的老總,他并非對對方不友好、不尊重對方,然而他不懂得如何同人家握手,以至于傷害了人家,使對方感到不快,自己卻全然不知。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一位領導同志接見西歐某國的知名人士代表團。我們事先向這位領導匯報了代表團的情況,說這些人層次很高,在國內都有相當影響,把他們的工作做好了,對促進該國與中國的關系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這位領導聽取了匯報之后,就想對代表團多做一些工作,所以接見的時間比原定的更長一些。沒想到接見完之后,代表團團長對我發了一通牢騷,很不滿意。他說:“我不知道你們這位領導是接見我們,還是接見你們的翻譯,因為在整個談話過程中,他一直面朝右邊對著翻譯說話?!?/p>
從領導的講話內容看,對對方相當友好,對方卻不領情。我們這位領導不懂得,講話的時候,眼睛要看著客人,即使聽不懂也要看,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雖然只是細節上出了毛病,但結果是好心沒有辦好事,讓對方覺得你“目中無人”,大大影響了交流的效果。
錢其琛副總理曾對我說,即便聽不懂,從對方講話的表情中,也能琢磨出一二。我曾經見到有些中國人自以為很聰明,在跟一些非洲國家的人談話時,中國人自己聊起來,說非洲人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自以為講中文人家聽不懂。其實,人和人之間交流不一定需要語言,看你講話的眼神,就知道你在罵我,這是能夠感覺出來的。
什么叫尊重對方?我想尊重對方,首先就要摒棄任何傲慢與偏見,不要看不起對方。要理解對方的處境,而不是想著強加于人,要人家完全聽你的。你不尊重人家,必定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這種情況下,交流是很難取得好的效果的。
注重文化差異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當中,總是受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一定環境的影響。這樣的話,就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式。對同一件事,中國人是這樣看,外國人不一定這樣看。所以,國際交往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不了解對方的思想狀態,不是采取別人所能領會的方式和語言表達出來,很容易產生誤解,你的好意有時反而會造成相反的結果。
我在法國期間,接待了許多國內來的代表團,參加過許多國內省市團到法國的招商會。我發現,招商會上中方代表團主要領導的講話很少能打動對方。他們的很多講話,往往是抄襲我們國家領導人訪問法國時的一些講話。
從一開頭就有若干個尊敬的某某某,占去了一兩分鐘的時間。然后再大講一通中法友好。比如代表團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時節來到了塞納河畔美麗的巴黎,法國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等等。這些話同他們招商的目的關系不太大。具體講到該省市的情況時,他們喜歡把國內講的一番話照搬過去,特點是虛多實少。譬如,某?。ㄊ校┦且粔K投資的熱土,商機無限;我們?。ㄊ校┴瀼剜囆∑嚼碚摵汀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闊步前進;我們省(市)工業門類齊全,人力資源雄厚,我們的對外開放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歡迎大家到我們省、市投資,等等。
對外溝通的時候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講的人家聽不聽得懂?很多人以為自己講的話,經過翻譯后別人一定聽得懂,其實不一定。上述領導的講話都是對的,但引不起外商的興趣,吊不起他們的胃口,因為我們不了解對方文化,講話就講不到點子上。
我們長期生活在國內,有一套國內使用的語言,它是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產生的,國內人一聽就懂。然而外國人卻不一樣,外國人不生活在我們這個環境中,對中國的情況很不了解。你講“三個代表”,如果他不是專門研究中國的,他不懂是什么意思。另外,熱土的含義是什么?商機怎樣無限?信息不對稱,猶如雞同鴨講,導致對方聽不懂,交流沒有共鳴,這種情況下,你講的一通豈不是浪費時間?
文化差異是交流中最常見的絆腳石。再舉一個例子。一個美國代表團出訪中國山東。行程結束前,盡管美方對中方的熱情接待“非常感謝”,但他們不忘提出抗議:“我們不能喝酒,為什么非要我們喝呢?而且還要把我們喝趴下!”美國人直言,這樣的過分熱情是“侵犯人權”。
在國內,經常聽人家對我說:“大使搞了一輩子外交,一定能喝酒?!逼鋵嵅灰欢āT诜▏思艺埬愠燥垼o你上酒。開頭舉個杯,完了之后,你喝,他給你繼續加,你不喝,他就不給你加了。你喜歡喝就喝,不喝也不要緊,這是個人的愛好。
尊敬對方
“敬”,就是尊敬別人。我在一個國家機關講交流課。講完之后,一位領導對我講:聽了你講的后,我明白了,對孩子老是罵是不行的,還得尊重??!小孩也要尊重,何況是大人呢?
“敬”有幾層含義:一是心里要尊重,這是起碼的。二是要讓人家感覺到你很尊重他。三是要避免使對方難堪。
交流時,主觀上一定要采取尊敬的態度,千萬不能瞧不起人家,否則會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來,這樣就會傷害對方,或使人家感到不快。
周總理是我國當代外交之父。凡是見過周總理的外賓對他印象都非常好,覺得他彬彬有禮,言談舉止讓人佩服。周總理在對外交往中是十分注意細節的,有時他還提醒身邊工作人員注意。
有一個夏天,我給總理做翻譯,穿短袖襯衫。做記錄的是個女同志,穿長袖襯衫。天熱,她把長袖卷起來了。會見結束后,總理指著我對這位女同志說,他穿短袖可以,你穿長袖卷起來不好。女同志把袖子卷起來不雅觀。
周總理見外賓時都在客廳門口迎候,對方一進來就感到很親切。總理與人家握手時,眼睛總是看著人家,對人很尊重。請客吃飯,總理總是要求先給客人上菜,后給自己上菜。
在國外我參加過許多宴會,沒有人說現在宴會開始,開吃!同樣,也沒有人宣布現在宴會結束。一般在主人和主賓站起來的時候,就表示宴會結束了。
有一次我到國內一個大城市去。上菜時,服務員先上首長的,然后再上外賓的。把我排在主桌,主要客人就在我旁邊。上甜食時,也是先首長,后外賓。市府秘書長一看首長吃完了,就上臺宣布宴會到此結束。而此時,主賓和夫人剛拿起刀叉,剛想吃甜食,卻聽到宣布結束,就是說不許吃了。這是我親眼看到的事實。你請人家來干什么?人家是客人啊,即使要宣布結束,也要等主賓吃完再宣布嘛!
周總理講過兩句話,那時我做翻譯,經常聽他講:“主隨客便,客隨主便?!边@兩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到外國人那里去做客,我們作為客人,要尊重主人的安排,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外國人到我們這里來做客,我們作為主人,要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使之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偫碜疃@個,但現在我們把它忘記了,沒有主隨客便,客隨主便,就是看首長,首長吃完了就完了,這個大概不行。
國際交往中,即使客人出了什么洋相,也要設法使他們不感到為難。法國總統有一次請某國元首夫婦共進晚餐。在西餐里,如果吃需要動手的海鮮,服務員會給你上一碗清水,上面有一片檸檬,用來洗手,去除腥味的。但這位元首不懂,以為是飲水,一口氣喝掉了。這一行為是很丟丑的。有些法國貴婦人見此情景偷偷地笑了起來,但法國總統為了不讓客人尷尬,自己也把這碗水給喝了。
每一分鐘都計劃好
人際交往是帶有目的性的,需要考慮效果,也有個時間利用率的問題。
我從國外工作回來,發現國內舉行國際會議時,有一點我不大滿意。我們把外賓萬里迢迢地請來,在早上開會。一個人精力最好的時候就是早上了,可是我們經常是在早上精神最好的時候介紹主席臺上的人,有時候10個,有時候8個。每介紹一個人,就把全部頭銜都念一遍,而其實很多頭銜大家都知道。介紹到某個人,站起來,大家鼓一下掌。我注意觀察了一下,介紹到第四五個時,掌聲已經不熱烈了。最好的時間應該用在刀刃上。
1993年11月,江澤民主席參觀波音公司。我當時在外交部新聞司工作,就隨行并做了發言人。我發現,波音公司特別會利用時間,開始致辭的時候,沒有很多“尊敬的”,就說了“江澤民主席”或“主席先生”。介紹完之后,不用翻譯,請公司會講中文的華裔高級雇員介紹,很清楚。陪同參觀時,這些華裔高級工程師也是用中文介紹。最后吃飯,是便餐。在江主席面前搭了一個“三腳架”,對主席說:“您請吃飯,請邊吃邊聽。”還拿著一張表在看,說:“我們波音公司,從1972年開始和中國合作。當時你們買了我們10架飛機……”我感覺,他們把每一分鐘都利用得很好。
果然不出所料,后來,波音公司當時的總裁菲利浦·康迪特來北京,我們一起吃晚飯,聊起那次訪問,我說:“你們安排得非常好。”他回答了一句:“我每一分鐘都是計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