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高崴
《阮郎歸》
宋 陳康伯
閑來溪上有云飛。①
溪光接翠微。②
江南三月落花時。
春波去棹遲。
尋竹路,
破林扉。
蒼臺舊釣磯。③
欲歸回首未成歸。
黃塵滿素衣。
陳康伯(1097年—1165年4月10日)南宋著名大臣,抗金宰相。字長卿,一字安侯,江西省弋陽縣南港口鄉南山人。徽宗宣和三年進士。歷官高宗參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樞密使、左相兼樞密使。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兵南下侵宋,陳康伯力主抗金,危難之際,他迎眷屬入臨安,本人北上建康親自指揮抗敵。宋軍在唐島和采石大敗金兵。取得南宋歷史上最大的勝利。因宋孝宗張浚主導的隆興北伐(1163)失敗,陳康伯主動辭職,擔當責任。仍然推薦張浚繼任宰相。隆興二年(1164)十月,金軍又大舉南侵。孝宗重新起用病重的陳康伯,宋人振奮。由于金人對陳康伯復相有所畏懼,退師議和。南宋不再稱臣。未久,一日上朝病發,當晚病逝于京城任所。贈太師,謚文恭,后改謚文正。宋高宗曾稱贊陳康伯“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真宰相也。”。《宋史》記載宋孝宗趙眘贊:“陳康伯有氣量,朕扈從太上在金陵,其從容不迫,可比晉謝安。”寶慶二年(1226年),理宗圖其像于昭勛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這首詞應該是陳康伯三十-四十歲時的一首佳作。為《全宋詞》收錄的陳康伯兩首之一。寫作背景不明。尚未見到有完整的分析,本文試圖作一個探討。“尋竹路,破林扉”是詞人一生的追求。寫詞時,詞人應該是遭遇障礙,理想不能實現。康伯的青年和中年,因為堅定的抗金理念,一直沒有受到重用,也受到秦檜的阻撓。《宋史》記載,秦檜當國,康伯雖與檜有舊,然淡泊自守,不事阿附。不過,朝廷和宋高宗應該對陳康伯有一定的安撫和保護。宋高宗在紹興十九年(1149)年曾賜陳康伯《蘭亭序臨摹》④,可見端倪。又如,一次接待金使時,為了維護國家尊嚴,康伯拒絕金使的過分要求,受到貶官和閑置。應該還沒有受到嚴重的迫害。
這首詞的前段描寫冬天過后三月江南(公歷四月)的愜意。暖洋洋的太陽,照耀著流動的溪水,小小的水花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與高山凹間青翠景色和彩云鏈接在一起。(“溪光接翠微”)這是多么美麗的一幅畫卷啊。春天要過去了,詞人表達對花落,春波將去的不舍。霍然間,詞人內心的激烈震蕩,因為還有未完成的事業。希望能夠不畏艱難,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尋竹路,破林扉!”……可惜找到的仍然是布滿了蒼苔的“舊釣磯”③,老的國家機器,老的人和老的辦法。對遇到的重重的障礙,詞人表達理想不能立刻實現的惆悵和失望。“欲歸回首未成歸,”陳康伯有回到家鄉好好的做學問期望⑤,可又不能放下朝廷的期待和人民福祉。所以有了“黃塵滿素衣”的感嘆。
南宋朝廷積重難返。陳康伯不愿意與當權者為伍。可是又不能回歸內心希望去的地方。1155年前,陳康伯一直在基層,中層任職,也在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陳康伯曾任軍器監,看到勇將李寶的刀非常鋒利,便于實戰。復制了很多,供給將士。(見《宋史李寶傳》)
陳康伯與他的學生門人屬下朱熹貼、辛棄疾、陸游不同,陳康伯在晚年時候等(得)到了為國效力的機會。當然也與他的努力分不開,秦檜掌權時,陳康伯因為主張抗金一直受壓制。其中有十年時間閑置。秦檜之后,也就是紹興二十五年之后,陳康伯被迅速提拔到權力中樞。他平反冤案,清明政治。使經濟發展,氣象一新。特別是在紹興辛巳宋金大戰中,詞人力挽狂瀾排除干擾,率領南宋軍民,大敗金軍。保衛了南宋和中華文明。⑥
作品譯文
愜意的春天去山間觀賞溪水白云。暖洋洋的太陽,照耀著流動的溪水,小小的水花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與高山凹間青翠景色和彩云鏈接在一起。可是春天要過去了,花落和春波也將會離去。可不能留戀這些美好的風景,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業等待著去完成,“尋竹路,破林扉!”當披荊斬棘去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可惜終了,找到的仍然是布滿了蒼苔的“舊釣磯”。真的很想回到自己(心底)原始的歸宿,可是做不到了,因為樸素的衣衫上沾滿了厚厚的塵埃。
“尋竹路,破林扉。”也是詞人一生宏大事業的寫照。宋維國先生在《中國宰相大全卷20陳康伯篇》總結道:“陳康伯一生清廉高潔,剛直不阿,在南宋高宗末年、孝宗初年兩次出任宰相。當時正值金軍大肆南侵、南宋王朝處在極其危難之際,他臨危不懼,力主抗金,反對議和、投降和南逃。他指揮若定,調兵遣將,力挽狂瀾,給金軍以沉重地打擊,扭轉了當時的不利戰局,保衛了南宋江山。”
注釋:
①“閑”也有作“間”,或為誤。
②翠微,青翠掩映的高幽山腰景色。山腰青翠景色
③蒼臺(應是同“蒼苔”),青色苔蘚。釣磯,是指在突出水面的巖石或礁石灘,用于垂釣。這里應該可以指南宋恢復事業。“蒼臺舊釣磯”舊釣磯上布滿了蒼臺(蒼苔),很久沒有人來了,或很久沒有人來清理了。
④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拓《安素軒石刻》宋高宗臨蘭亭序
⑤朱熹提到陳康伯對孟子《大學》的一個解讀。
⑥從現代史學和全體中華民族大局出發,金朝遷都北京努力漢化及希望中國統一,其出發點還是可以商榷的。
(作者單位:美國華盛頓特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