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夏夷
江蘇省試點先行,落實“互聯網+質檢”行動計劃,加快搭建大數據平臺,推動大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加強大數據開發利用,建設特種設備大數據信息平臺,保障特種設備安全。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2016年全國質檢工作會議上提出,實施“互聯網+質檢”行動計劃,共享質檢大數據資源,搭建質檢大數據平臺,加強質檢大數據開發利用。按照相關工作部署,江蘇省在現有特種設備安全信息化建設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基于物聯網、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的特種設備遠程動態監測、診斷和監控,完善特種設備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強化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推進全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模式、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和科學監管水平的全面提升。
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狀況
2015年底,江蘇省有各類特種設備146.51萬臺,占全國特種設備總數的13.3%,是全國特種設備數量最多的省份。面對繁重的特種設備安全工作任務,江蘇省對特種設備大數據信息化建設需求迫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模式陳舊,風險辨識、管控工作滯后。從對近年來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狀況的研究看,相關工作仍處于被動的隱患排查治理階段,尚未通過風險辨識、管控,全面實現防范和遏制事故的關口前移。進一步分析特種設備安全隱患整治情況,發現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監察發現的隱患占發現隱患總數的約65%;檢驗機構報告隱患占約25%;稽查機構執法、舉報投訴或者媒體曝光、政府或者上級機關交辦是發現隱患的其他主要途徑。人員嚴盯死守式的檢查仍是安全工作的主要手段,信息化技術應用不足,是上述問題的根源。
二是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數量緊張,與監管對象的巨大數量形成鮮明反差。江蘇全省各類持證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僅600余名,其中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專職及兼職機構的監察人員僅400余名,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專職及兼職機構人均監管特種設備數量高達3600多臺。依靠人員盯守、安全檢查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適應特種設備安全工作需求。
三是特種設備數量持續迅速增長,安全管理短板日益突顯。2015年江蘇省特種設備統計數量總量增長率達到3.40%。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特種設備增幅尤其顯著,2015年江蘇省電梯數量增幅17.33%、大型游樂設施增幅5.32%。隨著特種設備數量的持續增長,特種設備安全工作對信息化技術的需求進一步加大。
構建江蘇省特種設備
大數據信息平臺
前期工作基礎
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信息化建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以無錫市為龍頭,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特種設備——電梯為突破口,積累了特種設備物聯網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的大量實踐經驗。
早在2011年,江蘇省質監局就批準無錫市質監局和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無錫分院啟動“感知特檢”《智能城市安全與管理——基于物聯網與云計算的特種設備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建設。2013年,無錫市實施《無錫市電梯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要求公共場所等要具備遠程監示功能的電梯全部列入電梯物聯網管理平臺。一旦發生人員被困電梯等緊急情況,電梯物聯網平臺就會自動獲取異常狀況,立即發出報警信號,在第一時間通知相關維保單位進行處理。
目前,在無錫市電梯安全信息化建設試點的基礎上,相關工作已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進一步推進。從廣度上看,特種設備物聯網試點建設已由無錫市拓展到江蘇省全省,試點的特種設備對象,已由電梯逐步拓展到涵蓋電梯、起重機械、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等五大塊涉及生命安全、危險性較大的特種設備。從深度上看,電梯安全信息化技術,已拓展為基于“物聯網+電梯+應急救援”理念的“一鍵通”電梯運行監測、應急報警系統。
平臺架構和技術特色
江蘇省特種設備大數據信息平臺的定位,是成為全省特種設備全生命周期大數據風險監測與處置的樞紐,具有特種設備全生命周期數據集成、交換、分析、處理等功能,將形成一個可為其他軟件和應用系統提供基礎平臺和數據接口綜合性信息化系統。
特種設備大數據信息平臺基于云計算的高性能計算系統、儲存系統、高速數據傳輸系統、系統設計工具、先進軟件技術與算法模型,功能主要包括特種設備運行實時監測、風險預警、應急處置調度、運行安全統計分析等。平臺采用標準云基礎架構,由基礎設施層(ISSA)、平臺服務層(PAAS)、數據服務層(DAAS)和系統應用層(SAAS)組成,通過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效用計算、網絡存儲、虛擬化、負載均衡等計算機和網絡融合技術,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形成特種設備大數據分析模型。其特色在于,依托云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數據庫、云存儲和虛擬化技術,實現對海量數據處理、分析和應用。
平臺功能模塊
江蘇省特種設備大數據信息平臺有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考核管理、檢驗管理以及電梯應急處置服務等三大功能模塊,全面提升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的大數據信息化管理水平。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考核管理模塊,應用于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在線考試以及考試機構相關管理工作。融合移動互聯、物聯網、二維碼和射頻識別(RFID)等技術,實現考生身份信息遠程采集、考試現場考生照片采集及考試過程視頻的采集,以及隨機組卷、自動限時計時、自動判卷評分、自動記錄存檔、統計、查詢、匯總報表、建檔存檔、證書動態管理等數據庫管理功能。
特種設備檢驗管理模塊,應用于特種設備檢驗檢測全過程管理。通過信息系統實現檢驗及計劃制定和下達無紙化;融合二維碼和射頻識別、衛星定位、手機APP、數據云存儲等技術,實現檢驗人員現場簽到及生成并上傳檢驗記錄,同時兼具檢驗提醒與報警、檢驗計劃跟蹤等功能。
電梯應急處置服務模塊,應用于電梯安全事件應急指揮決策,實現日常管理、風險分析、監測監控、預測預警、動態決策、綜合協調、應急聯動與總結評估等多方面功能,為電梯故障、困人等提供快速的應急服務。融合通信、地理信息、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構成“一鍵通”電梯運行監測、應急報警系統,實時識別、接受電梯故障或困人報警,立即將故障和救援信息推送至指揮中心、使用單位、維保單位、救援人員等相關各方,并建立各方與電梯內被困人員的即時通信,現場救援人員通過手機APP與指揮中心、被困人員通信并傳輸故障原因等處置排險信息,指揮中心通過系統組織、協調和指揮救援,系統自動分析處理相關數據并生成用于事后統計分析的記錄。
完善特種設備大數據信息平臺
創新工作模式
特種設備大數據信息平臺建成后,將為政府和監管部門、生產經營單位、檢驗與檢測機構、有關部門和組織、社會公眾提供全方位、多角度、互動的服務。該平臺的公益性、開放性和服務性,將有效推動構建政府、企業、中介機構、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治理模式,形成特種設備安全工作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從而解決現行監管模式下特種設備總量持續大幅度增長與安全監管監察人員數量不足的突出矛盾。
完善標準體系
標準,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產業鏈實現協調對接和政府實行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江蘇省在試點建設特種設備大數據信息平臺過程中,積極主導制定、修訂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積極參與相關全國性政策法規的制定。通過制定特種設備行業大數據接口規范,建立行業數據交互、系統資源共享,引領推動全國特種設備行業數據抽取、存儲、共享和分析處理,實現行業軟件系統的數據共享和系統融合。
形成社會效益
建設特種設備大數據信息平臺將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一是支撐政府特種設備風險監測與處置監管能力建設。為政府提供系統、全面、準確的特種設備數據信息服務,使政府能夠更好地掌握特種設備安全狀況與質量的數據,進而為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政策制定提供決策支持,不斷提高特種設備安全監管能力水平。二是推動公共安全保障技術水平提升。平臺的建設將有助于統一特種設備相關參數輸出接口規范與信息傳輸要求,降低事故風險,保障民生安全,營造特種設備安全運行環境。三是有助于建立誠信體系,推動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應用大數據信息平臺,提升特種設備的精細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助于建立特種設備行業市場誠信體系,提升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促進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
編輯 韓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