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普
大年初七上班,身心尚未脫離濃濃的年味,就接到去西安的任務。在電腦前熬了半宿,終于買到三張退票,沒想到上車后碰到好運——補到了臥鋪票。下火車后黑燈瞎火地坐上公交,搖搖晃晃到了西安城里已是日出時刻。吃完早點就乘車趕往興教寺。此時方知此行是為玄奘取經博物館的建設而前來學習的,目的是要建成能真正詮釋玄奘大師一生的專題博物館,為此需尋訪玄奘的足跡,體驗玄奘的精神。
出西安城向南約20公里至長安區杜曲鎮的山坡上,便是興教寺。寺院坐北朝南,門內鐘鼓兩樓夾道對峙,氣象莊嚴,行進則生肅敬和飄逸。不愧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興教寺、觀音寺、興國寺、洪福寺、華嚴寺、禪經寺、牛頭寺和法幢寺)之首,是中國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是著名佛學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的長眠地。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載:
興教寺位于少陵原畔。唐總章二年(669)因遷葬玄奘靈骨建塔,次年建寺,全稱“大唐護國興教寺”,冠樊川八大寺之首。大和二年(828)重修,歷代屢屢重建、修葺,清同治年間寺殿毀于兵火,唯3座靈塔幸存,民國十一年(1922)再度重修。
1961年,國務院公布興教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興教寺內的興教寺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處遺產點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站在院門,遠眺終南山,峰巒疊嶂,景色秀麗,不愧是佛教人士游覽和瞻仰玄奘遺跡的圣地。
興教寺本為佛教唯識宗重鎮,在唐朝就已興盛。興教寺三塔即為唯識宗的三位祖師墓塔,由于在佛教傳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三位祖師是佛教傳播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新羅弟子圓測。三座磚塔呈“品”字形參差排列,中間最高的一座是玄奘墓塔。玄奘于麟德元年(664)圓寂于玉華寺,初葬白鹿原,總章二年(669)改葬今址,埋骨建塔。墓塔全部是用磚砌筑而成,塔平面方形,作樓閣式,共五層。塔身壁面為仿木結構,用磚砌出八角形倚柱、額枋和斗拱。斗拱之上砌兩層菱角牙子再疊澀出檐,檐角綴風鈴。挑檐大磚層多,在其他唐塔中少見。各層逐級內收,收分較大,因此塔身穩重堅固。第一層塔身的南面即正面,辟有磚砌拱門,內有方室,供奉著玄奘的塑像。塔的各層隱砌八角形倚柱、額枋和斗拱,塔頂平磚攢尖,置寶瓶式塔剎。在其他建筑上十分少見,是唐代早期磚砌仿木結構樓閣式塔的典型。每層分作三間,次層以上塔心實砌。塔背嵌唐文宗開成四年(839)所立“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刻石,記述玄奘生平。玄奘塔的左、右各有形式略同但規模較小的磚塔一座,均為三層,系玄奘兩大弟子窺基和圓測的靈塔。窺基塔創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大和三年(829)重建,背面嵌有唐文宗開成四年(839)所立“大慈恩寺法師基公塔銘”刻石。圓測塔則是宋政和五年(1115)自終南山豐德寺遷葬圓測至此時修建的,塔背面嵌有民國年間(約1930)重摹宋政和五年“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法師佛舍利塔銘”刻石。
寺院中除了興教寺塔以外,還有正殿、藏經樓等建筑,都是到了近代才興建的。寺院坐北朝南,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山門、大雄寶殿、法堂,兩側有鐘樓、鼓樓、僧房。東跨院為藏經院,矗立藏經樓一幢;西跨院為慈恩塔院,聳立靈塔三座,呈“品”字形排列。塔北有剎殿三間,內陳《玄奘負笈圖》及其兩弟子石刻影像贊。另存歷代碑石10余通,展現了佛教沿絲綢之路傳至長安后的發展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從興教寺出來,順山坡而下,路邊有一個賣炒涼粉的攤點。我們五人在吃炒涼粉的時候,文物局長李宏偉說起玄奘,沒想到賣涼粉的大嫂接著話說:“玄奘三個世界第一:出國留學第一,推動國際貿易第一,參政議政、為民辦事第一?!蔽一腥淮笪?,與大嫂相比,我真是汗顏無語。聶成激動地和那位大嫂合影留念。是啊,西安一個賣涼粉的大嫂,對玄奘的解讀都是如此精湛、精準,怪不得全國各地的人都往這里跑,輕輕松松掏腰包還喜滋滋地流連忘返。難怪李宏偉局長十幾年前就發宏愿,要建一家玄奘專題博物館。這就是文化的魅力,無界線、無時限延伸。
中午,我們來到大雁塔。這個被冠名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被視為古都西安和陜西省象征的古塔,位于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內。據說還是玄奘大師取經歸來后,在唐永徽三年(652)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修建,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塔這種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是隨著佛教傳播而東傳至中國的產物,也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漢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筑,與興教寺同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最初也是仿西域窣堵波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而后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波形制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筑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佛教建筑藝術傳入中國并逐漸被中國化的過程。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欄額、檀枋、檐椽、飛椽等仿木結構,磨磚對縫砌成,結構嚴整,堅固異常。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額枋,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層四面的正中各開辟一個磚拱券門洞。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一、二層多起方柱隔為九開間,三、四層為七開間,五、六、七、八層為五開間。塔上陳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
登塔時,不由地想起章八元的《題慈恩寺塔》:
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
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絕頂初攀似出籠。
落日鳳城佳氣合,滿城春樹雨蒙蒙。
可以說,沒有玄奘就沒有大雁塔,也沒有《大唐西域記》,更沒有玄奘文化。
看到被人稱“二圣三絕碑”的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記》兩通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石碑,我真正喟嘆西安遍地都是寶。
走出大雁塔已是夕陽西下,人山人海,車流滾滾。大慈恩寺門前人聲鼎沸,熙熙攘攘。
第二天,我們來到碑林。西安碑林創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代到清代的各代碑石、墓志共1000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陜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館藏內容豐富,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成為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于館內。陳列由碑林、石刻藝術和其他文物展覽三部分組成,共12個展室?,F有七座碑室、八座碑廊、八座碑亭,加上石刻藝術室和四座文物陳列,陳列面積達到4900平方米。面對如此浩大的碑林,不禁有一點臨淵知深的感覺。
西安不僅是故都,更是中國佛教的匯聚地,尤其是玄奘大師精神的彰顯。黃心川教授對玄奘大師的總結:
玄奘是舉世聞名的佛學家、哲學家、旅行家、翻譯家,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交流的杰出使者與世界文化名人,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在他的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硬骨頭精神”。我曾經將其總結為:他真誠向外國學習,勇于開拓的精神;歷盡艱難萬險,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不慕榮利、造福人民的愛國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虔心不懈,尋求真理,攀登學術高峰的精神;融匯教內外各派理論的認同、寬容精神;工作作風踏實,計時分秒的嚴謹精神。
我們這次年內之行,追尋的正是玄奘的這種精神。
玄奘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杰出高僧,是中國文化的巨人,中外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他在中國乃至亞洲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國精神的象征,是中國人心靈中永不磨滅的“導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其中講到:
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經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根據他的故事演繹的神話小說《西游記》,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根據中國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由此可見,玄奘功不可沒。
玄奘是當之無愧的佛門領袖、民族脊梁。而今,玄奘文化的多樣性和其卓越成就,為世界文化筑起了一座豐碑。玄奘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打開國家和民族的疆域、進行國際交流的先行者。他以極其開放的胸懷和民族自信吸納、消化異域文化,傳播中華文明,造就了亞洲特別是東亞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質,玄奘用自己的智慧與努力為世界文明創造了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也為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西安是玄奘譯經和故去的地方,是佛學理論漢化的誕生地,也是玄奘途經瓜州八百里莫賀鹽磧的悲壯寫真地,“玄奘之路”已經成為書寫在中國大地上的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