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翠翠
摘要: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是早期印象派的創始人之一,被后人稱為印象派之父,并一生堅持印象派這一畫法。從印象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來看,創始人非莫奈莫屬。他將畢生的精力給了西方的畫展,突破了西方學院派的保守思想,極大的沖擊了19世紀后半葉占據西方畫壇統治地位的官方藝術,從而為西方的繪畫展開了新的一頁,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盡管說后來的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并非遵循印象主義創立的一些原則,但創立這些流派的藝術家們,都從印象派中汲取過營養。
關鍵詞:莫奈;印象派;印象主義
一、印象派的發展
“印象主義”這個詞是借用了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這一個模糊的術語,它應用于光和顏色的變化給觀察者留下的暫時的心理印象,它強調的是瞬間的變化,并且推動了印象派的發展。它強調視覺上的世界是由光和顏色組成的。印象主義這一名稱來源于克勞德·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 ,受到這次運動的影響,許多西方作家采用這種風格并試圖把印象派融入散文,詩歌和其他的文學作品中(孫華祥,261)。
印象派的發展是從60到70的群眾運動開始的。這時正值法國帝國主義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在這個時期, 印象派主要以繪畫為焦點并且這個時期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出現而結束。從廣義上講,它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并且呼應了自然主義達到了一個最新階段,但是同時也受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影響,與此同時,相機技術的發展影響到了繪畫領域,相機技術的逼真與印象主義的抽象,給它被賦予了相機技術這一稱號。
印象主義是從三維空間到二維空間的革新,與此同時,東方藝術也收到它的影響。印象主義旨在創建簡單和微妙的氣氛,暗示空間的深度。此外,顏色和光線是印象派繪畫的重要因素。畫家深深相信只有在光照下所有的事物的真面目得以顯現,并且顯示出光的七種顏色。印象主義反對古典主義,印象主義新風格的繪畫技巧,在當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19世紀,經濟大爆炸,社會進步, 政治進步, 歐洲的歷史見證了科學的勝利。19世紀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是經濟最繁榮的時代, 原先的有各種繪畫技巧和繪畫風格完全改變了。
印象主義認為“現實是短暫的,不斷變化的,印象畫家不僅呈現出繪畫對象, 而且使用它們來表達個人的情感反應。另一方面,印象的不確定性,其理解的困難性,為當時印象派提出了一些挑戰。
二、莫奈作品
(一)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描繪了朦朧的早晨港口日出的場景。海邊日出的場景加上霧的籠罩給作者一種朦朧的感覺,日出將旁邊的云彩染成了紅色, 藍色, 紫色和灰色綠色。大海和天空的交界給我們一種瞬間的感覺。三只船只剛剛離開岸邊與岸邊的港口形成了一種模糊的感覺。光線和色彩的變化給我們一種和平和神秘感。莫奈曾使用光線和色彩的暫時的變化在他的作品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幅畫是一個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作,它是印象派繪畫的標志。在這幅圖中,莫奈旨在探索光和顏色,表面平靜的大海, 船的速度的快慢, 所有的事情出現在模糊的霧中,也給了我們一個神秘的感覺。很快它成為印象派畫界的主流作品,在當時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從日出的印象, 我們可以發現畫家注重自我表現和情感的流露。他擅長描寫真實的生活狀態和現有形式的客觀事物的再現。印象派反抗以自然為主的主張, 他們主張對事物的第一印象。
(二)睡蓮
莫奈的《睡蓮》是另一個很好的作品。當時他的視力越來越模糊,這對畫家來說是一個大問題。他83歲時,他的白內障手術很成功,這使他完成他的杰作《睡蓮》。
莫奈說“如果他不是一個畫家,他將是一個很成功的植物學家”。事實上這些他的關于花的作品使他成為一個藝術家。這些花看起來像是一個調色板,使他沉浸在畫的伊甸園。在莫奈的睡蓮中,他描繪了一個閃閃發光的垂直的湖面。關于睡蓮的描述, 它的樹葉是綠色的, 花兒看起來像紅色的火焰,這正是印象派給我們關于色的感覺。如果我們仔細閱讀畫, 它可能會給我們暫時的感覺,這正是印象派給我們關于色的感覺。當我們欣賞這幅畫時,就感覺走進了畫中一樣。在這幅畫中,畫家大膽使用的顏色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在莫奈的睡蓮中表達了在一天的每一刻,早上,下午,晚上,鮮花盛開的場景。
三、印象派畫的特點
在印象派的這一系列畫品中,我們可以從莫奈的這兩幅代表作中總結出印象派的特點,印象派善于運用光和色的結合,對顏色進行大膽的革新,突出瞬間的變化和第一印象,是當時的繪畫領域的一個突破。莫奈作為印象派之父,善于打破傳統的繪畫風格,自創一派。印象派的另一個特點是心思細膩,對光和色的大膽的革新和巧妙的運用,受到但還是學術界的贊賞。
四、結語
莫奈作為印象派之父,開創了繪畫中印象派之先河,這一風格后來在詩歌和文學領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可以說,印象派的出現莫奈是功不可沒的。他的作品開為以后的印象派畫家有所瞻仰,對后來的學術界也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Dmoniczak, Mark H. “The Impressionists:Painting at the Time of Change.” proQuest Journal57.3(2011):534-536.
[2]Man-Kwan Shan, “Discovering Color Style from Fine Art of Impressionism.”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3.4(2009).
[3]畢國勝.普通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研究[J].華章,2010.
[4]陳遲.莫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劉柏林.世界藝術經典[M].吉林音像出版社,2007.
[6]宋子正. 絮語高中美術鑒賞[J].中國美術教育,1996.
[7]孫華祥.英國文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8]吳甲豐.印象派的再認識[M].中國工聯出版公司,1998.
[9]張健.世界藝術經典[M].吉林音像出版社,2007.
[10]張澤乾.法國文化史[M].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