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包冬冬 韓穎 秦運巧
第十屆北京安全文化論壇由1個主論壇、7個分論壇組成,參會的專家學者、安監和企業代表結合當前安全生產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和熱點問題深入交流和探討。
2016年11月24日,第十屆北京安全文化論壇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召開。此次論壇匯聚眾多安全生產領域專家學者、安監和企業代表,圍繞特大城市危險化學品風險控制與事故預防、企業安全培訓與管理、安全生產大數據等課題交流和探討,為安全生產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危險化學品運輸和倉儲安全
如何保障
“絕大多數危險化學品企業(生產、儲存、運輸等)都已經‘退城入園,但在‘產品項目一體化‘差異化發展和‘兩個市場(原材料市場、成品市場)方面缺乏統籌考慮,又大大增加了危險化學品運輸風險。”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研究中心專家汪衛國在第一分論壇“特大城市危險化學品風險控制與事故預防”中講到。
目前,對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的管理是采取分段式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在車輛注冊、檢驗、報廢等環節對其進行必要的管理,但是在車輛行駛過程及年檢之間的時間里,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非法改型、拼裝、超載等嚴重違法行為都缺少有效的監管。
汪衛國介紹,由于危險品管理的特殊性,交通民警在發現危險品運輸車輛特別是液體危險品、劇毒危險品運輸車輛嚴重違法行為后,卸載沒有專門的車輛、工具,扣車沒有專門停車場和危險品車輛駕駛員,往往無法采取有效的處理手段。《道路交通安全法》對于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的規定少、處罰力度又小,加之沒有明確駕駛人員的相關義務,都增加了交通民警查處運輸危險化學品違法行為的工作難度。
另外,危險化學品儲存倉庫分布不均,且存在缺口。我國危險品倉儲企業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和東南部沿海港口城市,約占總量的60%;中部大中城市約占25%;西、北部地區約占15%。然而危化品倉庫仍短缺20%左右,在某些城市和化工產業發達的地區更為突出,達30%以上。特大城市危險化學品倉儲需求量尤其大,導致地下倉庫增速快。
據中國倉儲協會危險品倉儲分會的調查數據,北京地區的危化品經營單位有2 345家,生產單位有231家,使用單位有589家,經營品種達277多種,但得到監管部門許可的危化品倉庫僅有兩家,除了一部分企業的危化品轉存臨近省市外,大量的危化品都被存到地下倉庫。值得擔憂的是,有些地下倉庫就隱藏在居民樓中,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輕則可能只是造成一場火災,重則會造成危化品爆炸和有毒物質污染。
不僅如此,危化品倉儲人才匱乏,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缺乏既懂化工又懂倉儲管理的復合型管理人才。汪衛國建議,危險化學品倉儲專業性強,應當充分發揮特大城市吸納人才的優勢,合理布局特大城市工業用地中危險化學品倉儲類用地的份額,用地域優勢吸引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同時對危化品作業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持證上崗,并將其作為一項制度規定下來。
汪衛國分享了上海市推行分區域目錄化清單管理的經驗。上海市自2012年起,首創全國《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險化學品目錄》管理制度,先從負面清單的角度出發,對上海不同區域內、不同種類危險化學品明確禁止、限制和控制管理措施,又以正面清單為依據,規定部分危險化學品允許在外環線以內的中心城區進行工業化使用、運輸和儲存,并重點聚焦化學品登記報備、化工集聚區監管、動態定置管理等方面。
整體培訓鏈條如何打造
在北京市安全文化論壇的第四個分論壇上,承辦方——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安全文化促進會以“新時代企業安全培訓與隱患排查的創新發展”為主題,邀請到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陳大偉就安全教育培訓模式的創新進行發言。陳大偉教授一直致力于建筑施工安全研究,他介紹,大部分的傷害事故不是由于機械設備故障,而是由于不安全行為。人為什么會產生不安全行為?回答這一問題,應將關注點放在安全習慣和意識的缺失上。現實情況是,企業的安全培訓仍然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是履行法定義務,忽視了對安全習慣和意識的培養。這就是為什么企業做了大量的安全培訓工作,但效果不好的原因所在。如果能開展高質量的安全培訓,將會突破事故頻發的瓶頸,改善安全生產現狀。
在演講中,陳大偉也介紹了凸顯實效的2種培訓方式——體驗式培訓和實訓式培訓。體驗式培訓有助于工人掌握安全知識并能夠激發工人參與積極性,但這種體驗僅讓工人知曉事故后果的嚴重性,對于體驗后是否掌握安全知識,后續工作中能否養成好的習慣,陳大偉認為是遠遠不夠的,目前也面臨著培訓效果難以持續跟蹤及鞏固的問題。
實訓式培訓針對于安全管理人員,將培訓設置在施工現場,將專家現場檢查結果與參與培訓人員的隱患識別情況對比,并由專家進行詳細講解,提升被培訓人員的能力。這種培訓旨在突破體驗式培訓存在的不足,著力培養安全習慣和意識,乃至個人的綜合素質,并為其他人樹立“安全榜樣”。
為了改善當下安全培訓的效果,陳大偉建議,希望政府可以從政策、資金、資源方面予以企業支持,打造以培訓、體驗、考核為一體的整體培訓鏈條;對于企業,要根據工程項目及工人的特點,做好培訓的策劃,并建立起有效的培訓考評機制,確保培訓發揮實際作用。
大數據如何驅動安全生產
在第三分論壇中,以 “大數據時代下安全生產工作的新發展”為主題,北京市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院項目負責人張慧介紹了安全生產大數據技術研究及應用前景;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余樹根介紹了大數據在建材行業安全生產中的應用;華企風控研究院副院長姚雯霞介紹了大數據思維下的安全風險管控;量子魔方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葛欣介紹了安全生產中的大數據應用。
參會專家普遍認為,大數據時代已然來臨,安全生產大數據應用也在飛速發展,通過對安全生產大數據的應用和研究,將更多的數據應用在企業和政府的安全管理工作中,為打造安全生產的精細化管理提供支持。與此同時,在大數據應用的過程中,針對各業務的數據模型構建,以及大數據挖掘的信息共享與隱私保護、數據范圍等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張慧在《安全生產大數據技術研究及應用前景分析》的報告中,主要介紹了北京市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院近年來在安全生產大數據應用方面做的一些研究與探索,獲得了參會代表的廣泛關注。自2015年以來,經北京市科委立項,由北京市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院牽頭,啟動了安全生產監管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究工作。課題主要針對大數據在安全生產中的應用問題,在分析安全生產大數據定義、來源、特征及現狀的基礎上,研究大數據在安全生產領域中應用所涉及的安全生產大數據采集、處理、分析挖掘以及可視化展示等關鍵技術。并依托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現有15個信息化業務系統的數據進行安全生產大數據關聯性分析;構建安全生產指數指標評價體系,開展安全生產指數研究;開發“百安通”手機APP智能采集終端,實現“讓安全專家上門服務企業就如私人訂制般精準有效”。目前,“百安通”手機APP已應用于2016年北京市“百名專家服務萬家企業”部分活動。
此外,張慧還結合當前安全生產管理現狀,分析了安全生產領域大數據在政府、企業兩方面的應用需求,并提出了大數據助力“智慧安監”的技術路線圖。
編輯 秦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