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原
為進一步加強國家、區域和中央企業礦山應急救援隊裝備建設,推進礦山救援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與應用,2016年11月24—25日,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了礦山救援技術裝備研討會。
在會議上,展示了許多礦山應急救援新裝備、新技術。如:西安科技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發的礦用救災偵察機器人,其系統由視頻采集器、多參數氣體檢測儀、傳輸導線、無線傳輸控制器、信號控制計算機五部分構成。可用于礦山災難后遇險、遇難人員的偵察與搜尋;災害區域環境氣體及溫度實時監測;災害區域遇險人員的維生物品運送。與會專家告訴記者,礦山救援機器人必須具備的能力有以下幾個方面:能夠采集環境信息(數據、圖像),并將采集到的信息實時傳輸到井下基地控制終端;具有復雜環境的高通過能力;具有防爆、防水、抗振、耐高溫、耐沖擊能力;在設計的時間內,能夠連續可靠工作;具有自主定位與導航能力。而目前,在我國礦山救援機器人的研發中,仍然存在一些技術難題,如礦山救援機器人在遇到巷道拐彎處,無線通信信號強度下降,目前創新的解決方法為采用子母機器人(中繼通信模式);其上載有的氣體檢測裝置多為單種傳感器,數量多,體積大,功耗高,其解決方法為研制多種氣體探測集成傳感;此外具有防爆性能的機器人外殼較重、行動不便也是目前的一個難題,研發機構正在探索采用碳纖維復合新材料。
在礦山應急救援通信系統應用方面,山東“12·25”平邑石膏礦坍塌事故發生后,西安科技大學國家礦山救援西安研究中心受國家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調遣,采用“生命信息鉆孔探測系統”搜尋到4名井下幸存人員,并對大口徑救生鉆孔進行了持續診斷,為挽救鉆孔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地面鉆孔救援提升裝備方面,由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的救生艙,其特點為艙內人員可以和地面人員進行實時的語音對講,并配備氧氣裝備、緩降機裝備、艙內應急逃生裝置等。為了預防在提升過程中突然出現的鋼絲繩斷裂情況,創新設計了防斷繩安全保護裝置,有效地保障了救生艙內的人員安全,避免發生二次傷害。
編輯 趙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