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樂
摘要:本研究打破了傳統的分析方式,以Halliday 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法為理論背景,著重對英語語言詞匯語法層面的名詞詞組歧義現象進行分析,對短句進行及物性分析,通過例句闡釋詞匯語法歧義現象產生的原因。這有助于豐富和拓寬在英語歧義方面的研究和應用范疇,對歧義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學習者駕馭語言的能力,避免歧義對語言學習者造成的理解困擾,完善語言學理論,進而更加有效地利用歧義語言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并將其創造性地運用到語言表達中,構建順暢和諧的人際交流。
關鍵詞:英語歧義;系統功能語法;名詞詞組;短句;及物性分析
歧義是人類語言所共有的特性。系統功能語法主要關注語義、詞匯語法和音系( 字系) 之間的體現關系,強調語言成份的功能,主張以語言的使用來解釋語言結構。這一研究范式能夠解釋形式語法所不能解釋的歧義現象,為歧義分析開拓了一條新路。
一、系統功能語法對歧義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標準,歧義可做不同的分類。如從觸發歧義的語言層面將歧義分為構詞歧義、語音歧義、語義歧義、句法歧義和語用歧義。由于本文選取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討論歧義現象,因此對其在系統功能語法框架內再分類也就順理成章。本文根據系統功能語法語言多層次思想,將歧義分為如下三種: 語義歧義、詞匯語法歧義、語音歧義。本文將討論范圍限于詞匯語法層的歧義現象。Eggins 按照級階概念將詞匯語法層分為詞素、詞、詞組和小句4 個單位。
二、名詞詞組的歧義現象
Halliday 在闡述名詞詞組的經驗結構時,認為名詞詞組可由一個或多個功能成分表達,即指稱語(Deictic)、數量詞(Numerative)、修飾語(Epithet) 和類屬詞(Classifier)。Halliday 進一步指出一些詞類可同時體現修飾語和類屬詞,但會導致歧義。Bloor 在討論這類情況時使用了下面這個例子:a Spanish teacher Bloor 認為類屬詞和修飾語都可用在名詞詞組中限定中心詞。類屬詞的功能是表明事物類別,修飾語的功能是說明所修飾物體的特征。在這個名詞詞組中,Spanish 既可以做修飾語,也可以做類屬詞。當Spanish 做修飾語時,它體現的語義為“一個來自西班牙的教師”; 當Spanish 做類屬詞時,它的語義為“一個西班牙語教師”。Bloor 進一步指出,當脫離語境時,類似表達多數都是歧義的。盡管在英語當代語法中可以發現類似的表述: 特性修飾語和類別修飾語,但其分類方式和表述容易使學習者感到困惑。
另外,Halliday,Eggins還提到“內包小句”(embedded clause) 通過級轉移( rank-shift) 也有修飾語的功能,做小句中名詞詞組的后置修飾語,如“the man who is walking”在“he asked the man who is walking”中,它既可以表達“他問正在走的人”,做小句中名詞詞組的后置修飾語; 也可以表達“他問這個人誰在走”,投射言語過程的內容。
三、短句中的歧義現象
(一)短句中功能動詞引起的歧義
及物性系統是體現概念功能的一個重要的語義系統,表述語言使用者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及物性將人們的認知行為分成若干過程,并指明與過程相關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系統功能語法基于短句把人類經驗分為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六大類。但是各個過程間的界限并非分明,韓禮德認為行為過程介于物質過程和心理過程的邊緣,言語過程介于心理過程和關系過程的邊緣,而存在過程介于關系過程和物質過程的邊緣。下面通過幾個例子來對這種短句中的功能動詞引起的歧義現象進行剖析。
(a)I(動作者)am seeing(物質過程)the he stars(目標)/
(b)I(感覺者)am seeing(心理過程)the he stars(現象)
(a)和(b)表達的意思分別為“我正在訪問明星”和“我正在看明星”。這個例子中的star 可以一詞多義,既有明星的意思,又有星星的意思,它可以造成這個句子的多種釋義,但是這種歧義不在本研究范疇內,本研究將從功能語法的及物性系統進行分析。該句中的see 這個詞可以解讀為(a)物質過程,也可以解讀為(b)心理過程。在(a)解讀中,短句表達的是“發生某事”,其中I 是動作者,stars 是動作的目標,整個短句的意思是“我正在訪問明星。”在(b)解讀中,短句表達的是心理過程,整個短句的意思是“我正在看明星。”I 是心理過程的感受者。
(二)比較句中省略結構引起的歧義
省略結構能夠避免詞語的重復使用和更好地連接上下文,但有時省略結構的使用給理解帶來一定的困擾,使句子的語義出現多層含義,就會引起歧義現象。可以分析下面的例子:
She loves the book more than her parents。
根據系統功能語法及物性理論,這個句子的歧義主要是由于句子中的參與者混亂引起的。系統功能語法中的及物性是關于句子表述的過程類型以及涉及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的系統網絡,是語言上對外部經驗的表述。這個句子可以理解為(a)“she loves the book more than her parents love the book.”,也可以理解為(b)“she loves the book more than she loves her parents.”。這句話的引起歧義的主要原因是參與者的模糊表達。例子(a)中“love”這一心理過程的感知者是she 和her parents,現象是the book,句子對比的是他們對書的熱愛程度。在例子(b)中,“love”這一心理過程的感知者是she,現象變成了the book 和her parents,句子對比的是她對書和對父母的熱愛程度。運用系統功能語法中的參與者這一概念能夠明確地解釋比較結構中省略結構引起的歧義現象。
(三)短句中介副詞短語界限不清引起的歧義
英語中,介副詞短語的位置比較靈活,所修飾的句子成分也有所不同,有時介副詞短語所修飾成分界限不清,便會引起歧義現象。來看下面這個例子:The teacher punished the student with a stick。除參與者之外,環境成分是及物性系統分析中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存在于所有過程類型中,有延伸、位置、方式、原因、偶然性、伴隨、角色、事件、角度等九種。可以從系統功能語法理論這個視角通過運用及物性的環境成分這個概念對這個句子中的歧義現象進行分析。介詞短語“with a stick”是這個句子的環境成分,它的功能有兩種解讀:一種表示方式,一種表示伴隨。當該環境成分表示方式時,該句可以理解為“老師用棍子懲罰了學生”。當其表示伴隨時,可以理解為“老師懲罰了拿著棍子的學生”。再來看一個例子:
They saw the teacher in the library.
這個句子中“in the library”是環境成分,可以解讀為(1)表示位置或(2)表示伴隨。當表示位置時,該句可以理解為“他們在圖書館看見了老師”;當表示伴隨時,該句可以這樣理解“他們看見了圖書館里的老師”。在系統功能語法框架下,沒有傳統語法中主謂賓、定狀補和系表結構等復雜概念。相對傳統語法,系統功能語法在闡釋歧義現象方面會使分析簡單許多,上面的這兩個句子從傳統語法的角度來看,似乎沒有任何歧義,運用系統功能語法會解決一些被傳統語法所忽略的問題,因此,系統功能語法在分析歧義現象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關注的不再僅僅是詞組和句子的語法結構這一單個層面,而是更傾向于把他們看成一個整體來考慮各個構成成分的功能。
四、結語
研究表明,系統功能語法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用來闡釋歧義這一語言現象,應用功能語法理論中的經驗結構和邏輯結構,以及物性系統和環境成分等概念來解讀歧義現象,可以幫助語言學習者更加明確名詞詞組中的修飾語和類屬詞的功能,更加清楚了解短句中各個成分結構所起的功能和作用。盡管歧義現象有時會導致交際產生困難,但有的時候語言歧義在交際中也可以取得一些幽默效果。如何合理使用歧義現象是歧義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由于篇幅所限,文本無法兼顧,但我們希望本文能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學者對歧義現象的關注,解決如何闡釋、合理利用歧義現象的問題。研究表明,系統功能語法不僅在闡釋詞匯語法歧義現象上具有一定的優勢,而且在歧義消解上也獨具優勢。由于歧義現象的紛繁復雜,本文僅在系統功能語法理論指導下對詞匯語法層的歧義現象做了一些研究,并未能兼顧語音和語義層的歧義現象。但從系統功能語法來闡釋歧義現象無疑是歧義分析的有效路徑之一。另外,由于語境在消除歧義中的重要性,系統功能語法中自成體系的語境理論——語域理論使得系統功能語法在消除歧義方面也具有相當明顯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 Bloor T,Bloor M.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 A Hallidayan Approach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5. 138.
[2]Eggins S.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2nd ed) [M]. London: Continuum,2004.
[3]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1994. 109.
[4]Halliday M A K,Matthiessen C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3rd ed) [M]. London: Arnold,2004.
[5] Halliday M A K.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Part 1[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7a,3(1):37~ 81.
[6] Halliday M A K.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Part 2[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7b,3(2):199-244.
[7]付曉麗.英語結構歧義的功能語言學闡釋[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2):42~45.
[8]孔亞明.歧義之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1):45~52.
[9]齊超,古煒.歧義的語法隱喻視角[J].才智,2009 (24):169.
[10]邱述德.英語歧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584.
[11]夏日光,謝姝.視覺詩多模態語篇分析——以DonJ.Carlson的“Bird”為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