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
摘要:漢語言文學作為我國的一項傳統文學,對于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才情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步入了信息化的社會,因此信息化融入教育工作中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環境下,如何利用信息化發展來促進現代漢語言文學對于學生的培養,也成為了教育工作者們密切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現代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發展;才情培養
漢語言文學是高等院校中的經典學科,體現出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和時代意義。但是漢語言文學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就是運用起來相對復雜。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對于漢語言文學來說也具有顯著的時代意義,可以通過兩者結合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才情和思維,這也是本文重點探究的內容。
一、漢語言文學中融入信息化的優勢
(一)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
漢語言專業的學生普遍在文化修養和個人內涵上要更加出色,且通過信息化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這對于學生的就業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例如常見的雜志社、研究所、教師、文秘等行業都有涉及到漢語言文學的崗位。盡管漢語言文學具有顯著的理論性,但是信息化的深入也注定了現階段的學生需要通過信息化來提升自身的素質,才能提升綜合能力,在未來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二)提升國民素質水平
教育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素質發展的判定標準,而一直一來我國的教育模式都希望讓國民具有正確的三觀和自身內涵。而漢語言文學本身就具有鮮明的歷史性,也包含了我國幾千年發展歷程中的優秀文化。所以信息化的出現可以加快文化的傳播速度,換而言之就是人們可以從多個渠道了解到漢語言文化,并學習漢語言文化,這對于國民素質水平的提升具有顯著的效果[1]。
(三)促進社會的轉變和發展
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帶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我國已經處于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對于人才的需求程度也比以前有了顯著提升。我國的漢語言文學一直采用的是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這和培養未來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的目標之間產生了偏差。但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創新,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實現更有效的人才培養,并輸送到各個企業當中,為社會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學生的才情培養方式
(一)完善教學模式和體系
信息化時代對于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在教學方式上也要進行改變。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成為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因而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都需要有良好的培育工作,也就是培養實踐型人才。作為院校,需要不斷完善教學模式和體系,并在課程安排上進行調整,添加一些信息化方面的知識,比如網絡新聞編輯、自動化設備的維護等,從實踐中鞏固知識,并利用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才情,在循環中得到穩定進步。而學生也能從傳統、枯燥的教學體系中解放出來,有了更多自由發揮和思考的空間。
(二)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學生的實踐能力決定了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注重的是語言的運用能力。所以教學過程中就需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他們進行發揮和創造。教師可以將信息化充分融入漢語言文學之中,并納入日常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能通過更多的途徑收集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并不斷完善自身。不難看出這種方式就是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方式,這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是效果顯著的。
(三)提升教師的水平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能力再出眾也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而信息化時代對于教師的要求也自然提高[2]。漢語言文學偏向于傳統,因而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也偏向傳統,對于一些社會流行的語言不甚了解。所以,教師就需要從自身做起,要善于接受新鮮事物,并多學習計算機的使用,充分掌握信息化時代下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式,并帶領學生一起,不僅培養學生的才情,也促進了學生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升個人修養。同時,教師水平的提升還體現在考核水平的提升上。換而言之,也就是對于學生的評價標準不再僅僅依靠考試分數,相反,更應該以考試為基礎,更多地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可以讓學生參與到一些科研、講座的環節中,并做好實際的示范,讓學生也能迅速融入這一過程中來。
三、結語
通過研究,不難看出漢語言文學和信息化是相輔相成,且密切聯系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信息化對于漢語言文學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不斷融入和完善,以培養學生的才情,并讓漢語言文學這門學科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也為未來的知識型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后備人才。
參考文獻:
[1]夏叢叢.現代漢語言文學的信息化發展及學生才情培養[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2(42):135-136.
[2]陳燕藝.淺析現代漢語言文學的信息化發展及學生才情培養[J].科教文匯旬刊,2014,22(0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