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賢++董順旭++侯夫云+解備濤++秦楨++王慶美

摘要:濟薯26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優質高產食用型甘薯新品種,為提升該品種的增產潛力進而加快推廣,特就耕地深度、化學防治地下害蟲、植物生長調節劑控制旺長三項措施對濟薯26產量和品質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旋耕深度25 cm;栽插時穴施5%毒死蜱顆粒劑60.0 kg/hm2;栽插后50天噴施5%烯效唑3 000 g/hm2,且每隔5 d噴施1次,連噴3次,甘薯的產量最高、品質最佳。
關鍵詞:甘薯;優質鮮食;濟薯26;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1.047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7)02-0089-04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和新型生物能源作物[1]。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產國,據統計,我國甘薯年種植面積保持在334.8×104 hm2,占世界甘薯種植面積的40.9%;年鮮薯總產707.3×108 kg,占世界總產量的67.72%(FAO,2014)。目前栽培的甘薯主要分為加工型和食用型兩大類。其中食用型甘薯對外觀商品性和熟食口味等要求較高,其品種培育和栽培措施研究重點要關注薯形美觀、薯皮光滑、顏色鮮艷、維生素及可溶性糖含量高、干物質含量中等、熟食香甜可口等因素。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甘薯正逐步向高效益型作物轉變。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增強,對健康食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甘薯塊根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具有極高的保健價值[2-4]。世界衛生組織長期研究表明,甘薯是營養最均衡的保健食品,被列為13 種最佳蔬菜的冠軍。日本國立癌癥預防研究所分析了40 多種對腫瘤有顯著抑制效應蔬菜的抗癌成分,結果表明甘薯的抗癌能力列第一位[5]。對甘薯營養價值的再認識,促使食用型甘薯的需求量逐年提高。
近年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國內外優異種質資源,選育出一批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甘薯新品種,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甘薯生產中存在的優質專用品種匱乏、主栽品種退化嚴重的問題,為我國甘薯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品種支撐[6-10]。其中濟薯26表現突出,不但產量高,食味好,抗旱、耐鹽堿、耐貧瘠,還適于機械化收獲,近年來在我國北方薯區推廣面積迅速擴大。但是,如果栽培措施不當,濟薯26易出現地上部生長過旺、結薯少、地下部薯塊過長過大以及蟲害發生嚴重等問題,對產量和商品性造成較大影響。本試驗擬根據濟薯26的生長發育規律,研究耕地深度、化學防治地下害蟲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控制旺長對其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以期為專用品種的良種良法配套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品種
濟薯26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以徐03-31-15為母本放任授粉而育成的優質高產食用型甘薯品種。
1.2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4-2015年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長清試驗基地進行。砂壤土,地力均勻。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6行區,行長6.0 m,行寬0.75 m,小區面積27.0 m2,種植密度52 500 株/hm2。5月10日栽插,10月15日收獲。
耕地深度、地下害蟲防治及控制旺長三項措施的設計方案見表1。其中地下害蟲防治試驗供試地塊蠐螬、金針蟲、螻蛄等地下害蟲發生較重;控制旺長試驗供試地塊土壤有機質1.1%,堿解氮82 mg/kg,速效磷37 mg/kg,速效鉀106 mg/kg。地下害蟲防治試驗中顆粒劑的使用方法是藥劑加75.0 kg/hm2細土拌勻,制成毒土,穴內撒施;吡蟲啉微膠囊的使用方法是藥劑對水30.0 kg/hm2,加入適量細土攪拌成泥漿,薯苗根部沾泥漿后栽插。控制旺長試驗是在甘薯栽插后50 d,用烯效唑對水300.0 kg/hm2,每隔5 d全田均勻噴施,連續噴施3次。
表1試驗設計方案試驗內容處理編號設計方案P1免耕耕地深度P2淺耕:旋耕深度25 cmP3深耕:機耕深翻40~50 cmC13%辛硫磷顆粒劑60.0 kg/hm2蟲害防治C25%毒死蜱顆粒劑60.0 kg/hm2C310%吡蟲啉微膠囊11250 mL/hm2C4對照:栽苗時不用任何化學藥劑O15%烯效唑 750 g/hm2控制旺長O25%烯效唑 3 000 g/hm2O35%烯效唑6 000 g/hm2O4對照:直接噴水
1.3測定項目及方法
1.3.1塊根產量測定收獲時,各小區選取中間4行進行測產,并分析產量差異顯著性。
1.3.2塊根干物率測定收獲后一周內,選取中等大小薯塊,切成0.5 cm厚的薯片,分別稱取50 g,在65℃溫度下烘2 h,然后100℃烘至恒重,取3次測定結果平均值計算所測樣品的干物率。
1.3.3薯塊長度與直徑測定收獲時選取每小區中間4行單薯重200 g以上的薯塊,逐塊測量其長度和最大直徑,取平均值。
1.3.4蟲咬率和商品率調查收獲時,逐塊調查每小區中間4行薯塊,按照儲鳳麗等[11]的方法,記載各級別薯塊數,并計算蟲咬率和商品率。
薯塊蟲害分為3級,即0 級:無蟲咬,薯塊表面光滑;1級:1~2 個蟲咬孔,蟲咬深度較淺,薯塊表面較光滑;2級:3~4 個蟲咬孔,蟲咬深度中等,薯塊表面可見明顯的蟲咬痕跡;3 級:5 個以上蟲咬孔,蟲咬深度較深。
評價指標計算公式:蟲咬率(%)=(1級薯塊數+2級薯塊數+3級薯塊數)/總薯塊數×100;蟲情指數(%)=∑(受害塊莖×該受害塊莖級數)/(調查總塊莖數×最高受害級)×100;防治效果(%)=(對照區蟲情指數-處理區蟲情指數)/對照區蟲情指數×100;商品率(%)=(0級薯塊數+1級薯塊數)/總薯塊數×100。
1.3.5T/R值測定收獲前3 d,每小區隨機選10株,分別稱量地上部和地下部鮮重,并計算T/R值(莖葉鮮重與塊根鮮重的比值)。
1.3.6商品薯率測定收獲時,選取每小區中間4行的薯塊,稱取鮮重,并計算商品薯率。商品薯率(%)=100 g以上的薯塊重量/薯塊總重量×100。
1.4數據分析
對所測數據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軟件進行整理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耕地深度對濟薯26產量和外觀品質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深耕可以顯著提高濟薯26產量,免耕處理鮮薯產量顯著低于淺耕和深耕,后兩者間產量差異不顯著。各處理間塊根干物率沒有明顯差異。薯塊長度隨著耕地深度增加而顯著增加,塊根直徑免耕顯著大于深耕處理,即免耕的薯塊偏短粗,深耕的薯塊偏細長。當薯塊長度超過30 cm時易折斷且影響銷售價格。綜合鮮薯產量和塊根外觀品質,濟薯26適宜淺耕(P2處理,旋耕深度25 cm)后起壟栽植,不適宜深耕。
2.2化學藥劑防治地下害蟲對濟薯26產量和商品性的影響
由表3可見,穴施5%毒死蜱顆粒劑60.0 kg/hm2(C2處理)防治地下害蟲效果最好,濟薯26鮮薯產量最高,塊根蟲咬率最低。穴施辛硫磷顆粒劑(C1處理)次之,但與C2處理差異不顯著。施吡蟲啉微膠囊(C3處理)效果較差,但略好于對照(C4處理)。
2.3化學控旺對濟薯26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用烯效唑進行化學控旺,能顯著提高鮮薯產量,其中5%烯效唑用量3 000 g/hm2(O2處理)鮮薯產量顯著高于其它處理,且T/R值顯著低于對照(O4處理),商品薯率顯著高于對照。各處理間塊根干物率沒有明顯變化。
3討論與結論
在鮮食商品薯銷售中,一般要求薯塊長度不超過30 cm。而濟薯26的薯塊長度很容易受到土質和耕作深度等環境條件的影響。本試驗首次就耕地深度對甘薯產量和外觀品質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濟薯26隨著耕作深度的增加,薯塊長度顯著增長,同時也說明該品種的薯塊長度對環境敏感。實踐表明,多數甘薯薯塊長度主要受基因型影響,而受環境影響較小,但相關研究尚未見報道。
食用型甘薯塊根容易受到蠐螬、螻蛄和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的為害,使塊根出現蟲咬痕跡和傷口,大大降低甘薯商品率,影響銷售;并容易在貯藏期間引起病菌侵染,造成爛窖,損失嚴重。目前,防治甘薯地下害蟲仍然以使用化學藥劑為主,選擇低毒高效的化學藥劑,是生產安全農產品,減輕環境污染的關鍵因素。本試驗用辛硫磷、毒死蜱、吡蟲啉等幾種農藥研究其對濟薯26產量和商品性的影響,旨在探討如何在確保食品和環境安全的前提下獲得較高的產量。結果顯示,毒死蜱和辛硫磷對地下害蟲都有較好的防效,而吡蟲啉的防效較差,這也有可能與使用方法不當有關,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濟薯26有地上部生長旺盛的特點,因此,在生產中控制徒長,協調源、庫、流關系是該品種獲得高產的關鍵環節。化學控旺是目前生產中最常用的方法。烯效唑作為一種廣譜高效植物生長延緩劑,突出特點是低毒低殘留,比多效唑對下茬作物的影響要小得多,現已廣泛應用于多種作物,可有效地控制旺長,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12]。根據大田長勢科學用藥控制旺長非常關鍵,本研究結果表明,栽后50 d,噴施5%烯效唑3 000 g/hm2,能有效控制濟薯26旺長;烯效唑用量為750 g/hm2時,劑量過小,控旺效果較差;當烯效唑用量達到6 000 g/hm2時,劑量過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甘薯生長,造成葉片受損,出現早衰現象。通過本研究還可看出,化學控旺對甘薯的干物率沒有明顯影響,表明該性狀主要受基因型影響,這與周全盧等[1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起壟前旋耕深度25 cm;栽苗時穴施5%毒死蜱顆粒劑60.0 kg/hm2;栽插后50 d用5%烯效唑3 000 g/hm2對水300 kg,每隔5 d噴施1次,連續噴施3次,有利于提高濟薯26塊根產量,改善商品品質。
參考文獻:
[1]馬代夫,李洪民,李秀英,等. 甘薯育種與甘薯產業發展[C]//成都:全國甘薯育種與甘薯產業化學術研討會. 2005:3-10.
[2]張立明,王慶美,王蔭墀. 甘薯的主要營養成分和保健作用[J]. 雜糧作物,2003,23(3):162-166.
[3]李鋒,李建科,趙燕. 紅薯的保健功能及發展趨勢[J]. 農產品加工·學刊,2006(11):21-23.
[4]程林潤,李強,錢秋平,等. 烘烤型甘薯金徐薯69的選育及品種特性[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9):1392-1393.
[5]劉明慧,王釗,王西紅. 甘薯在西部農業經濟中的重要作用[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5,7(6):49-53.
[6]王慶美,李愛賢,張海燕,等. 高淀粉甘薯新品種濟徐23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 農業科技通訊,2010(12):175-177.
[7]王慶美,張立明,郗光輝,等. 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濟薯22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12):193-195.
[8]張立明,王慶美,李愛賢,等. 甘薯新品種濟薯18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2004(6):13-14.
[9]張立明,王慶美,張海燕,等. 多用型甘薯新品種濟薯21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2008(9):101-102.
[10]李愛賢,張海燕,董順旭,等. 甘薯新品種濟薯27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OL].農業科學,2015,5(4):163-166.
[11]儲鳳麗,王文靜,胡啟國,等. 不同藥劑處理對甘薯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J].山西農業科學,2014,42(11):1200-1201.
[12]李艷霞,范建芝,張敬敏,等. 烯效唑不同噴施時期對煙薯25 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3,45(11):39-41.
[13]周全盧,楊洪康,李育明,等. 不同鉀肥處理對秋甘薯性狀產量的影響[J].福建農業學報,2013,28(1):33-36.山 東 農 業 科 學2017,49(2):93~98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東 農 業 科 學第49卷第2期盛清凱,等:利用16S rDNA克隆文庫研究豬場污水微藻凈化后菌群的變化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17.02.020
收稿日期:2016-06-22
基金項目:環保部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2013ZX07103006-007);山東省農業重大應用技術創新項目[魯財農指(2016)36號]
作者簡介:盛清凱(1971-),男,山東陵縣人,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動物生態與營養研究。E-mail:qksheng@163.com
通訊作者:朱昌雄,男,研究員,主要從事生態農業與清潔生產研究。E-mail:zhucx120@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