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
摘要:人類在遠古時期所創造出來舞蹈,他是最早出現的藝術形式之一。從遠古時期人類就開始借助舞蹈來抒發情感。從氏族社會中的原始舞蹈,大多被遠古先民記錄在巖畫之中,原始人類用他們的方法,表現了勞動生活和自然的崇拜。舞蹈被沿用至今,它用來傳情達意,以及表現對生產生活的重要表現工具之一。當今,一部舞蹈作品的呈現,離不開舞蹈演員對整部作品的理解和表現。舞蹈演員的感覺,影響著觀眾的情緒和感受。舞蹈演員以情帶舞,會更加使舞蹈作品顯得風采獨具,意韻長存。
關鍵詞:舞蹈演員;舞蹈感覺;舞蹈情感
一、舞蹈表演者對情感的認知
舞蹈即屬于藝術的一部分,同時又是被稱作為藝術之母。首先便是人類用來傳情達意的工具和交往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以其審美的性格區別于宗教,哲學等其他意識形態。”[1]“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2]在戲劇,文學,詩歌,音樂,舞蹈中無一例外的都有情感的寄托與表達;在舞蹈中的審美與美的創造都與情感密不可分,貫穿始終。在原始藝術中,舞蹈、音樂和詩歌總是三位一體、緊密結合[3],即古人所謂:“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4]說明了在原始社會人類就借助舞蹈抒發情感,傳授德育,更是勞動教育的工具。后漢趙曄撰《吳越春秋》里記錄了一首《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5]這首詩歌里就真實地表現出原始人民狩獵的真實寫照,同時又寄托出對勞動狩獵的期望。用舞蹈表達勞動生活的情感期望,又反過來用身體表現對現實生活的向往。
現如今,一位舞蹈演員在展現一部舞蹈作品中,通常會出現演員沉醉于自身條件的優勢和自我美的欣賞之中;背離了舞蹈作品中的主體與矛盾的對立;毫不深入角色內心的跌宕起伏,使得一位舞蹈演員即脫離了作品本身要塑造刻畫的人物性格,也會使觀眾看著突兀。
二、舞蹈表演者對情感的表達
情感的表現則是藝術表達的手段之一,它將生活化的動作進行藝術形式的加工與改造,得到精神的滿足與美的體驗。身體是舞蹈表現的重要工具,表情同樣也是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是外在表現情緒的體現,表情即可分為面部表情:“頭部表情、身段表情、手勢表情、言語表情”。 舞蹈藝術中表情的運用藝術的塑造人物形象與情感。
在《晏子春秋》中寫到:“景公筑長庲之臺,晏子待坐。觴三行,晏子起舞曰:“歲已矣,而禾不獲,忽忽矣若之何!歲已寒矣,而役不罷,惙惙矣如之何!”舞三,而涕下沾襟。景公愧焉,為之罷長庲之役。[7]晏子一舞三次,起舞時眼淚又打濕著自己的衣襟。晏子以舞而諫,景公自覺羞愧,便因此停止了筑長臺的徭役。這極具目的之舞,也因晏子的情感和情緒,而達到了他的政治目的和勸諫之效。從這些看來,舞蹈演員對作品的把握的同時,充沛的情感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情感來達到交流思想感情,“情”更能使觀眾得到理解與共鳴。以情感作為作品的主題路線,反映生活,反射世間百態,更好的敘述編導心中所想。作品本身也就源于生活。源于編創者的內心世界和生活當中的所見所聞,提煉加工舞蹈表演者要塑造健全的人物形象。反之舞蹈演員更應如此,才能使形象深入人心,切身感受到作品人物的喜怒哀樂。
三、舞蹈表演者對舞蹈形象的塑造
舞蹈形象是作品的核心內容,又是表現一部作品的重要樞紐,是有著重要的審美性。舞蹈演員完成一部作品離不開演員對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個完整的地形象充沛地情感不僅帶來的是視覺和感覺上的沖擊而且更應該從“美”當中欣賞到細膩的情緒。“美”一字也逃不出情這個字,同樣在《論教育之宗旨》寫到:“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足以看到情與美的密切相連。
藝術活動本身就是在社會中的交往活動。“美”一字并不僅僅是說形態之美、舞姿之美、技巧之美,用肢體動作和內在心理活動而擴散到外的情感。例如在南澗彝族自治縣南境虎街的山神廟,每逢三年的首月第一個虎日,就會舉行十二神獸的舞蹈,有蛇舞、虎舞和穿山甲舞,細節地表現了穿山甲捕蟻,猛虎捕食的原始氣息。豐富的原始色彩與生活氣息,就借助舞蹈抒發情懷。用細致入微地觀察與真切地情感,加以藝術地雕刻,才能展現還原當時原始先民對求生的意念和對大自然的渴望。生動形象地人物刻畫,不但是編導對人物肢體動作的藝術構造,同時更離不開演員對人物內心的理解,化身舞中之人才能讓觀眾切身感受到作品和人物所渲染的情感。
四、結語
當今二十一世紀,習近平總書記同樣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中強調,社會主義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反映人民心聲,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更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藝術本身就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豐富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同樣,演員的情感流露更要真切的表現出作品之中人物的心路歷程。從而,觀眾更能顯而易見的體會到一部作品的意蘊與精神,更好的服務于人民。
參考文獻:
[1] 王宏建.藝術概論 [J].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77).
[2]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0).
[3] 劉青弋.中國舞蹈通史先秦卷 [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9).
[4] 吉聯抗譯注本.樂記·樂象篇人民音樂出版社,1958(29).
[5] 劉青弋.中國舞蹈通史先秦卷 [M]. 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9).
[6] 吳越春秋 . 勾踐陰謀外傳[M].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127).
[7]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M].中華書局,196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