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琦
摘要:本文探討石黑一雄的《遠山淡影》中女主人公悅子作為一名母親在面對喪子之痛時的沉默,認為悅子的沉默是因對母親身份的焦慮和所受歷史創傷的難以言表。
關鍵詞:喪子之痛;沉默;身份焦慮;歷史創傷
石黑一雄的處女作《遠山淡影》(1982)講述了主人公悅子在移居英國多年后在次女妮基來訪的五日里斷斷續續回憶起自己早年在日本長崎的生活以及當時的朋友佐知子和她孩子的故事。大女兒敬子的自殺給悅子帶來了揮之不去的痛苦,她總是不自覺地想起“那幅敬子在房內上吊的畫面”(54)。面對喪女之痛,悅子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平靜,小說中沒有悅子痛哭的描述。石黑一雄筆下母親的沉默符合西方思維中東方女性的文化刻板印象:東方人是敏感、沉默、神秘的(Wood 177),畢竟他是以英語為寫作語言,目標群體是英語讀者。筆者認為導致母親沉默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她對母親身份的焦慮與其所經歷的歷史創傷。
一、沉默與身份焦慮
小說以女主人公悅子為敘事者,表面上以一位旁觀者的身份描述其好友佐知子及其女兒的關系,其實質是將自己的喪子之痛及作為母親的身份焦慮投射到了他人身上。石黑一雄說“無論佐知子和她女兒的遭遇是否真實,對于喪女的悅子來說都是有用的,因為她終于可以用它們來述說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了”(Mason 337)。對于女兒的自殺,悅子是自責的,事實上她作為母親的確有失職的地方。自責使悅子本能地選擇沉默,作者所采用的第一人稱敘事法使悅子利用自我欺騙的敘事語言進行自我保護(Shaffer & Wong 5),也使她得以逃避道德審判。
但悅子的沉默并非代表她逃避責任,相反,她通過回憶重新審視自己的母親身份。在悅子的回憶中存在兩個母親形象,一個是以好友佐知子為代表的,為了自己的幸福犧牲女兒的快樂的自私母親,盡管這樣的母親不斷地強調“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女兒的幸福”(86),“為了我女兒,我什么都愿意做”(87)。這一形象代表一群戰后移居他鄉的新母親。年輕的悅子就是這樣的母親,曾為了自己的幸福,逼迫年幼的女兒離開父親和家鄉來到陌生的英國,接受一個一無所知的繼父。另一個是以藤原夫人為代表的傳統母親,無私、有愛、堅強、樂觀。
二、沉默與歷史創傷
悅子的沉默除了因為自責與對母親身份的焦慮之外,還與她所經歷的歷史創傷有很大的關系。戰爭造成的創傷在小說中主要影響的是女性,無論作為母親還是女兒(Yoshioka 83)。小說對這一創傷的體現是真正父親的缺失,取而代之的是繼父或是類似父親的人物。悅子的生父死于戰爭,她是由后來成為她公公的緒方先生養大的;其女兒敬子在母親離開日本的時候就被迫與自己的生父分離;悅子的好友佐知子“未曾經常看到生父,因他長時間在歐洲和美國”(109),其女兒的父親也喪生于戰爭。
然而石黑一雄對戰爭的處理是很隱晦的,小說中沒有直接描述戰爭,但戰爭造成的身心創傷是語言難以描述的。幸存者們認為戰爭的恐怖應避之不談,所以用表面上的遺忘和強烈的沉默來回應這種恐怖(Lee 25)。戰后長崎的混亂和無處不在的悲觀主義使很多女性如悅子甘愿冒險出國來改變自身的命運。小說中佐知子說過“日本不少女孩子待的地方。在這里能有什么期待呢?”(170)這正是戰后日本給人的印象,即,“一個多變與無常的地方”(Hall 102)。這也為悅子當初選擇出國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她這么做是為了尋找“在特殊歷史時期人類力量所不能提供的自我完整性和寬恕”(Wong 37)。
的確,在當時的歷史和社會環境下,離鄉背井是悅子和佐知子這樣的女性人物唯一的選擇,盡管這一決定會造成日后母女間的緊張關系,最終會給她們造成身心的創傷。從這一角度看,悅子作為一名母親對于女兒的自殺是可以免責的,因為她們都是歷史的受害者。換言之,真正造成母親沉默的原因是戰爭造成的創傷太大以致于難以言表。
三、結語
女兒的離世和所經歷的歷史創傷是悅子心底難以言表的痛。她以沉默的方式來回應對母親身份的焦慮和所遭受的歷史創傷。值得欣慰的是,在小說結尾她逐漸從痛苦中解脫。盡管對日本生活的回憶猶如遠處的山影一樣漸漸淡去,她仍清晰地記得與女兒爬山的情景,記憶中的女兒還是個快樂的孩子。小說最后,悅子決定賣掉在英國的房子,這意味著她將與過去揮別。在悅子講述佐知子與其女兒的故事同時,及在對日本生活的回憶與反思中,她逐漸理解了如何做一位稱職的母親。這種改變體現在悅子對次女尼基的態度上:她不再像限制敬子那樣約束尼基,而是給她自由讓她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說敬子代表悅子在日本已經逝去的過去,尼基則是她在英國充滿希望的未來。
參考文獻:
[1]Hall,L.“New Nations, New Selves: The Novels of Timothy Mo and Kazuo Ishiguro.”Other Britain, Other British: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Fiction. Ed. A. Robert Lee.London: Pluto,1995.
[2]Ishiguro,K. A Pale View of Hills. New York: Vintage Intl,1982.
[3]Mason,G. “An Interview with Kazuo Ishigur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30.3 (1989):3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