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了該區域的戰略高度,而近期也多次提及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規劃。在此之前,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論證已經持續了很久,2008年廣東省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最早提出“形成粵港澳三地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2015年3月,“一帶一路”頂層設計提出“深化與港澳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2016年粵港澳被寫入“十三五”規劃,正式從區域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世界級灣區是重要的經濟發展引擎,粵港澳大灣區具備類似的發展條件,有望成為新的世界級灣區。通過對比世界三大灣區的歷程和特點,粵港澳大灣區從地理位置、區域面積、人口總量和產業結構等方面都已經具備發展成為世界級大灣區的潛力。此外,依靠市場的力量,粵港澳大灣區有望加速崛起。
灣區戰略的布局又恰逢香港回歸20周年,從習主席在回歸慶典的講話可知,中央對于將港澳更好的納入國家經濟體系的希望,而面對內地經濟實力的不斷的增強,一體化的融合發展也成為解決香港經濟停滯的最佳處方,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背后的歷史責任。
正如中信證券所述,作為一種成熟的區域經濟模式,灣區是各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和主力,也是國際之間競爭的重要載體。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客觀上亟需尋找新的突破口,打造新的增長極。區域內經濟體量巨大且增速強勁的經濟硬實力,為大灣區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而國家戰略的加持,無疑將使大灣區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與開放的新高地,“十三五”經濟的又一增長極。同時,對比世界三大灣區,粵港澳也展現出無盡的潛力(詳見第8頁《國家區域戰略加持世界級大灣區可期》)。
此外,大灣區的建設,最大的目標在于深化跨制度合作與融合。粵港澳區域內互聯互通的深化,正在不斷推動產業升級,而灣區的建設將全方面的提升一體化的融合。區域內擁有國內最密集最便捷的交通網;全球貨物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其中三個聚集在區域內,助推區域港口經濟的持續繁榮;此外高端制造業為代表的產業升級,將把產業聚集優勢、科技創新聚集優勢和人才聚集優勢發揮到極致(詳見第10頁《互聯互通深化挖掘產業機會》)。
當然,第一個吃螃蟹的行業或許并沒有那么洋氣。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崛起會帶來人口和產業的進一步聚焦,大灣區2016年人口達11708萬人,其中廣東地區人口達到10999萬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推進,該地區人口有望進一步增加,為未來的城市發展注入活力,而產業升級的加速也將提升區域內對房產的多元需求。數據顯示,廣東九城土地供給縮緊、土地價格上升,熱點城市的樓市持續升溫。同時,港澳地區供需關系緊張,量價觸底回升,從政策面看,房地產將長期受益。這一切都表明,房地產行業將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最直接受益者(詳見12頁《聚集效應加劇房地產繁榮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