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縣汪棚鎮農業中心 桂道衡
豫南稻茬麥區赤霉病的發生與防控
固始縣汪棚鎮農業中心 桂道衡
近幾年,豫南稻茬麥區赤霉病的發生危害比較嚴重,成為導致小麥減產的主要病害因素。雖然當地農民進行了積極防治,但因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等方面不夠科學,防效較差,仍在生產上造成較大損失。幾年來,筆者對豫南稻茬麥區赤霉病的發生特點進行了研究,調研總結種植者防治小麥赤霉病的經驗教訓,結合自己從事小麥赤霉病防控試驗結果,提出小麥赤霉病防控措施。
(一)發生情況
在豫南稻茬麥區赤霉病呈加重趨勢。以固始縣為例,2015年小麥赤霉病發生面積為1.2萬hm2,2016年小麥赤霉病發生面積為1.47萬hm2。小麥感染赤霉病后,不但減產,而且品質下降,小麥銷售價格降低3%以上,嚴重影響農業效益。
(二)癥狀
據觀察,小麥赤霉病在小麥各個生育期均能發生。在豫南稻茬麥區,以穗枯危害最重。小麥揚花時,病菌侵入穗部,最初在小麥穗和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病斑,漸擴大至整個小穗,高溫時,在穎殼合縫處或小穗基部產生粉紅色霉層,后期于霉層上出現藍黑色顆粒物,分別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殼。當穗軸和穗莖發病時,組織變褐壞死,病部以上干枯成白穗。籽粒感染后皺縮干癟,變成蒼白色或紫紅色,有時籽粒表面產生粉紅色霉層。
(三)病源和傳播途徑
病原物,有性為子囊菌亞門球殼菌目赤霉病玉蜀黍赤霉菌。無性態為禾谷鐮刀菌。小麥赤霉病可在麥秸、玉米稈等殘體上越冬,病殘體上的子囊殼和分生孢子以及帶病種子是下一生長季節的主要初侵染源。小麥抽穗后至揚花末期易受病菌侵染。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特別適宜的陰雨天氣,一般很少感染。病菌主要通過凋萎的花藥侵入小穗(少數可以從張開的穎縫處直接侵入)。子囊孢子借氣流和風雨傳播。小穗被侵染后,條件適宜,3~5 d即可表現出癥狀。
(四)發病條件
小麥赤霉病為典型的氣候性病害。在豫南地區,若小麥抽穗揚花期遇有氣溫15 ℃以上,連續3 d的陰雨天氣,或10 d中有5 d以上的陰雨天氣,特別是有重霧的情況下,赤霉病將會發生流行。
面對小麥赤霉病發生的嚴峻態勢,在病害防治的實踐上,出現防效不理想的狀況,究其原因,主要是防治策略不恰當和防治措施不完善所致。
赤霉病防治策略:應采取以農業防治和減少初侵染源為基礎,與清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精準噴施殺菌劑相結合的綜合防控措施。
(一)選用抗病品種
目前供生產上應用的抗病品種不多。在生產上可以利用一些中抗和耐病品種。在豫南稻茬麥區的品種中,主要是揚麥系統和豫麥系統。揚麥系統品種比較抗病,豫麥系統品種較為耐病,在實際應用中可酌情選用。
(二)開溝排水,降低濕度
降雨與赤霉病發生存在著直接關系。豫南地區小麥后期往往進入多雨季節,形成赤霉病發生的主要條件。因此,在小麥播種前,要深起“四溝”:墑溝、腰溝、邊溝和田外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間濕度,做到雨過田干,溝內無積水。這是預防和減輕發病的主要措施。
(三)深耕滅茬,消滅菌源
目前,小麥生產上采取的淺旋耕和秸稈還田的技術為赤霉病發生提供了條件。對于赤霉病發病較重的地區,進行深耕滅茬,消滅菌源。小麥播種前耕地改淺施耕為深耕細耙,把前作土表里的殘體翻埋到土壤深層,未掩埋的殘茬秸稈清除出田集中漚肥。
(四)改良管理措施
小麥適當早播。在豫南小麥播種期宜在10月18—25日。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減少氮肥施用,一般不提倡氮肥作穗肥施用。推廣半精量播種。豫南小麥撒播面積大,播量偏大,常造成基本苗偏多,麥田密度過大,影響通風透光。一般田塊播種量每667 m2應控制在11.5~12.5 kg。
(五)化學防控措施
藥物防治赤霉病,要堅持“科學預測,主動出擊,見花打藥,精準防治”的預防措施,實行科學防控。具體方法:在抽穗揚花期及早噴施殺菌劑預防,每667 m2用25%戊唑醇40 g加20%必菌鯊30 g,對水50 kg均勻噴施;噴藥后遇雨,雨后要補施。在首次用藥后5~7 d進行第2次噴藥。注意用藥量要準,加水量要足夠,噴灑要均勻,重點噴穗頭,以保證防治效果。也可結合小麥“一噴三防”進行,將殺菌劑、殺蟲劑和葉面肥等結合噴施,達到一噴多效的目的。
